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天平上的詩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寓真,本名李玉臻,1942年11月生,山西武鄉人。1966年于北京政法學院畢業,分配到海南島黎族苗族地區,后調回山西,長期從事政法工作,現任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學生時代和在海南期間即有詩歌、散文創作,結集為詩集《草縷集》和散文集《遠行集》。近年以寫作舊體詩詞為主,發表作品 300余首,有《寓真詩詞選評》(姚瑩等編選加評)一書出版。散文新作有《觀瀑集》等。
  東林:我知道您的詩歌創作已有多年歷史了,我想問您是怎樣愛上詩的,這和您的生活經歷有何關系?
  寓真:從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詩歌就像有一種魔力一樣使我耽迷,讀了很多古代的和現代的詩人的作品。中國傳統詩歌中那種深切的憂國憂民情結熏染著稚嫩的詩心,正在國家面臨天災人禍的年代,我寫了一篇《致某市長》的詩,宣泄對當時的腐化之風的不滿,直接寄到了所在城市的市黨委,引起了一場小小風波。過了三四年之后,文化大革命開始,這首詩又被從市委的檔案中翻出來,抄寫成大小字報張貼。這就算我第一首面世的作品,現已收在了《山西五十年文藝創作精品選――詩歌卷》中。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海南島黎族苗族地區,在那種艱苦環境和“接受再教育”的特殊背景下,我用傳統詩詞的文學形式表述心中的憂傷、感懷和期待,寫下了《漂萍集》。這些詩,其實都是我的人生經歷的記錄。年華流逝像水一樣,但又不是白水,因為曾經有過愛恨和悲歡,就會留下痕跡。沒有哪一首詩是硬用文字拼湊出來的,每首詩中的音節字眼都不過是感情經歷的流痕。
  東林:您現在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大法官之一,據我所知還是惟一的堅持寫詩的大法官。法官職業的剛正、嚴肅性,與詩歌的浪漫、情緒化,二者似乎很難相容,但您卻能將二者融為一體,是否可以談談這其中的體會?
  寓真:我在大學是學法律的,但對于文學的愛好始終沒有丟棄,也 從來沒有感到這有什么矛盾。許多人只知道法律是嚴厲的,像鐵石一般,其實法律是以道義為基礎的。中國的傳統法律思想深受儒學文化的浸潤。所以我認為文學的修養,深化了我對法律的理解。我多年來一直從事法律工作,深知法刑公正與否牽系著民間疾苦。秉公執法,懲惡揚善,是一個正義的法律工作者的情操。這與歷史上的許多愛國詩人的情懷是一致的。當然,執法辦案,與吟詩作文,完全是兩回事,不能用屈原杜甫的詩情騷意來辦案,也不能用包公海瑞的奏章判詞來作詩。但也不是說二者毫無聯系,詩教文化與法治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詩人白居易不僅留下了光輝的詩篇,也留下了他關于執法斷案的杰出的法學論述,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是很多的。我是一個喜好讀古籍的人,寫舊體詩與傳統文化影響不無關系。在我寫的東西中,大概既可以看到傳統詩教的影響,也可以看到傳統法文化的影響。
  東林:從您的創作經歷來看,由早期寫新詩,轉向現在似乎是舊體詩更臻成熟,可以談談您為什么鐘情于舊體詩寫作嗎?
  寓真:不要去看它是什么“體”。只有情,才是詩的最重要的要素。至于用什么樣的“體”,那是由詩人自己的學養、喜好、習慣等等形成的。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經度過幾年寂寞時光,因而專心學習了傳統詩詞的格律,從中感覺到了我們的漢語漢字的精妙意蘊,讓人驚嘆不已,古典詩詞溫柔敦厚的內涵又讓人無比陶醉。經過多年寫作,越來越覺得詩詞最適合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了?,F在見諸報刊的詩詞,有一些總是生硬地搬用格律,湊整齊了字數,其實根本說不上是詩。如果不能表現我們現代人的情懷,硬去湊古人的格式有什么意義呢?我寫詩詞雖然講究格律,但并不是為格律而寫,寫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與感情。
  東林:如此說來,您一定會有純粹個人感情色彩的作品吧?詩歌是一種十分個性化的感情流露,這與您想傳達大眾心聲的愿望是否一致?
  寓真:任何一首真正的詩都帶著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但不好說是“純粹”。因為有真情的詩都會引起他人的共鳴,從這種意義上說,個人的感情也融著他人的感情。比如說愛情詩吧,個人感情色彩是最鮮明的。我有一些短詩,那些絕句和小令中,就重現了青少年時期的女友的影子。如:“荷池猶記照紅腮,柳葉幾經重剪裁?回首青春情似夢,伊人何處踏波來,”“田野清香果欲圓,愛情半熟初豐滿。此間少女迷人處,生就紅唇不用染?!庇腥俗x我的詩集時,特意把這些句子勾劃出來,說明有了共鳴。作為一個深受傳統影響的詩人,不會沒有社會責任感,但在具體寫作某一首詩的時候,并不是要有意識地要去傳達大眾心聲。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非專業寫作,完成職務工作之余,只是想借詩抒寫自己的感受,從來不想是為別人寫作,許多東西并沒有當時發表。但我相信,只要是一個真誠的詩人,真誠地袒露自己的情懷,其中也就會有大眾的心聲。有一年山西發生假酒毒死大批人命案件,新聞熱炒,震驚全國,那些制售毒酒的人在我們法院審判。法官們辛苦了一段時間,主犯被判處死刑,案子了結后,我們松了一口氣,在一起吃飯,祝賀這次任務的勝利完成。這時我忽然想到那許多的受害者,他們家破人亡,無可補救,案件其實是了猶未了。于是寫下一首七律:“忽有悲聲動地來,雁門風號雪徘徊。酒中劇毒誰曾信,地上橫尸不忍埋。記者堪稱好事者,罪人終上斷頭臺。官方事過便無事,多少民家永世哀!”這首詩把我當時所想記下來,只不過是寫實的作法。評論家評到這首詩時,說“開頭一句奇絕驚人,尾聯字字更有千鈞之力,當引讀者與詩人同聲一哭!”雖有點過獎,卻也說明詩中有了大眾的心聲。
  東林:您有沒有一首自己感到最得意的作品,或者說代表作,
  寓真:我想舉一首詩,就是經過我們三年辛勤奮斗,建成山西省高院審判大樓時寫下的那首七律:“艱辛何足道三年,崛起如同在瞬間。郊野遙青秋色好,高樓潔白劍光寒。雙懸天鏡清如水,兩臂民情重似山。仰望國徽誓宏愿,鞠躬法治獻忠肝廠這首詩一寫出來就受到了大家喜愛,寫到了法院遷址的紀念品上,法院內外很多人知道這首詩,有的還能記誦下來,激勵了法官,宣 傳了法院,不論藝術價值如何,這首詩是有了現實意義的。舊體詩大多是寫這種八句的律詩、四句的絕句,雖然不乏有自感得意的句子,但因為是小品,很難談得上是代表作。我寫的長詩不多。長詩中有一首1989年寫的《初夏記事》,或許會有點代表性。因為正是那年國家發生風波之際,我的父親病逝了,詩中記述了父親從病?;剜l,到逝世安葬的過程,家事與國事交織在一起,“父疴醫束手,國氛眾憂驚”,“家事雖焦急,公務不可松”,心情很復雜,敘述較真切,最后以“勤奮盡職志,祈祝國運興”作結,看過這首詩的朋友好像都很贊許。
  東林:寫詩要花費不少精力,這與您的工作在時間上有沒有矛盾?您的家人、同事都是怎么看待的,有無非議?
  寓真:寫詩不像寫長篇,不需要專門時間,東鱗西爪,片言只語,都能成詩,所以與工作沒有矛盾。我經常是在旅行中,邊走邊看邊想,隨手記些東西。晚上在家也寫,日有所思,夜有所記。家人不干涉我,只是看,我寫的詩和散文都在家里電腦上打印,妻子女兒當然是最先看到的。至于同事中有什么說法,我是從來不在意的。真正醉心于寫詩的人,別的一切都可置之度外。珍視自己的作品,勝過一切。我有時讀著自己的詩,頗有點“孤芳自賞”,把其他毀譽得失也就拋到九霄云外了。
  東林:您的寫作方式是一揮而就,還是苦心推敲的?在處理體裁時,駕馭詩詞形式是否會遇到言不達意或難以言傳的難題?
  寓真:一首好詩中總是要有一個精彩的警句,有一個精練傳神的詩眼。獲得警句和詩眼,要靠靈感,不能靠苦思冥想。有了詩眼,有了警句,這首詩就不難作了。至于其它字句如何搭配恰當,如何嵌入格律,在平仄、粘對、聲韻和遣詞造句上盡可能體現美感,這就需要反復推敲,反復修改。好詩不厭百回改,前提是好詩,如果沒有靈感,沒有詩眼,沒有警句,只是在文字上苦苦推敲,結果是越推敲就越平庸。寫作傳統格律詩詞,最能感受漢語的豐富多彩。只怕你沒有新鮮的感受,缺少靈動的情感,不怕沒有適合的詩句來表達。律詩、絕句都是極精練極含蓄的藝術形式,不適合洋洋灑灑的敘述,啊啊呀呀的呻吟,題材要作高度的濃縮。正因為這種濃縮,才使得傳統詩詞的藝術美感是別的文學樣式所難以達到的。當然,如果是想把要表現的題材寫得那么具體,來龍去脈那么清楚,那就不要用詩詞表現。我在游訪名勝古跡中寫了不少詩詞,同時也寫過一些游記散文。
  東林:您認為現在創作舊體詩與歷史上丈人寫詩有何不同?當代舊體詩發展前景如何,可否作個預測?
  寓真:傳統詩詞在歷史上是極其輝煌燦爛的,但是,格律詩也曾經長期做過科舉取仕的手段。尤其到了明清以后,好詩越來越少了,寫詩成了官場之上求取功名的一種技藝,也成了一些消閑墮落文人贈答應酬的玩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是傳統詩詞文化的積極的優秀的成分,同時必須擯棄它消極的糟粕的那一面?,F在常??吹接腥顺幸u舊時代文人習氣,寫一些內容陳腐、空洞無物、詰屈聱牙、味同嚼蠟的東西,那不能算是詩。我們現代人要寫好詩詞,需要用現代的審美觀念,將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吸收過來,將傳統的形式用以表現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和感情。形體似舊,意趣清新,這才是現代詩詞。對于傳統格律,要賦予其新的生命。我不同意任意突破和拋棄格律,但必須用鮮活的語言、鮮活的意象、鮮活的感情,把傳統的凝固的格律激活。從創作實踐來看,這是可以做到的。我對詩詞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傳統格律不但不會消亡,而且會沐浴著時代的春風綻放出新的藝術魅力。寫新詩要學習傳統,回歸傳統;寫舊體詩要開拓創新,推陳出新。這樣就會逐漸融合交匯,既有民族傳統,又有時代氣象,我們的詩壇就會顯示出多彩多姿,真正百花齊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2627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