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出血患者90例,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平均分為路徑組和常規組,常規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則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將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Barthel評分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后,路徑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5.77±3.78)分,對照組患者的評分為(62.78±8.11)分,t=17.236,p=0.000;路徑組患者Barthel評分為(79.11±13.45)分,對照組患者Barthel評分為(57.49±3.12)分,t=10.504,p=0.000;路徑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Barthel評分均要高于對照組,顯示路徑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腦出血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臨床護理對患者進行日常護理工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腦出血;護理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70-02
腦出血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疾病。它變化快、起病急、病死率高。而臨床護理路徑CNP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能夠對傳統護理模式進行深化和改革。CNP根據患者治療時間,對患者制定入院治療、指導、飲食和護理的標準日程表,對護理流程進行規范。通過對患者進行程序化、標準化護理,能夠提高疾病護理質量和效率,節省一定的治療費用,同時其在臨床中的治療過程較為復雜,治療時間也較長,往往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1]。相關研究顯示,給予腦出血患者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情況,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共計90例對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討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腦出血患者共計90例,根據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分為路徑組和常規組。常規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3.12±3.11)歲;路徑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64.59±3.25)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對患者以神經內科的常規護理,患者要謹遵醫囑。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并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鍛煉。路徑組:以臨床護理路徑CNP護理。主管醫生、護士長要制定好CNP方案,對患者的輔助檢查、心理狀態、飲食習慣、肢體活動、治療方案進行評估。借鑒國內外的腦出血護理標準,把入院咨詢、醫學知識普及、護理程序、診療計劃、鍛煉進度以患者治療時間制定出路徑表格。醫護人員遵照表格內容進行臨床護理工作。護理時,如果CNP方案中有不合理的部分,應當隨時調整?;颊呷朐汉?,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評估,做好口腔、皮膚護理。在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要普及健康知識,為患者講解腦出血知識,并進行心理、藥物、休息、飲食的健康教育[2]?;颊呷朐簳r,護士要詳細講解CNP內容和結果,得到患者的認可。每日CNP的執行內容要做好記錄,護士長查房時要對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水平進行檢查,未達到預期目標要重新補充和修改計劃,保障CNP的有效性、合理性。在肢體鍛煉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FAM積分和Barthel指數,采取不一樣的肢體鍛煉指導。患者出院后不能從事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結果,分數越高顯示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越高,將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對患者的相關參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 t檢驗,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路徑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85.77±3.78)分,對照組患者的評分為(62.78±8.11)分,t=17.236,p=0.000;路徑組患者Barthel評分為(79.11±13.45)分,對照組患者Barthel評分為(57.49±3.12)分,t=10.504,p=0.000;路徑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Barthel評分均要高于對照組,顯示路徑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出血疾病是臨床中較為嚴重的疾病,其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并且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臨床中腦出血患者的數量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而相關研究顯示在臨床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工作能夠提高患者的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2]。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讓某類特殊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全面、科學護理服務的方式。傳統護理模式遵循醫囑,患者不能得到全面、系統護理。而CNP護理以醫護小組共同制定,醫護人員按照臨床護理內容實施護理措施,并做好評價和修正。CNP護理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和預見性,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和積極性[3]。與此同時,該護理模式還促進了患者疾病的恢復,提高了健康知識教育的普及度,使得醫護人員和患者關系更為和諧。臨床護理路徑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一種護理方式,其相較于傳統的護理方式存在明顯的不同,在實行臨床護理路徑前,首先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和疾病的治療內容,為患者制定相應的臨床護理路徑量表,其中包括在患者治療期間需要進行的所有護理內容,并且在護理工作中根據護理工作開展的情況在量表中進行記錄,進而保證護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的質量。在本次研究中,使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的路徑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Barthel評分要高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在臨床腦出血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臨床護理對患者進行日常護理工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宋美君.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7):238-239.
[2] 高巍然.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4):221-221.
[3] 王愛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應用.中外醫療,2012,31(30):157,1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4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