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究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兩組,對照組康復功能鍛煉中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康復功能鍛煉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康復功能鍛煉達標情況、鍛煉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腦梗塞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康復功能鍛煉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效果好于對照組,且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于康復質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且能夠有效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常規護理;腦梗塞;康復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5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91-01
  腦梗塞是腦血管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發病原因主要是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致使腦部組織出現軟化或者壞死情況,又名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臨床治療后預后效果較差,很容易出現多功能異常情況,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均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的負擔[1]。將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究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兩組,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81-92歲,平均年齡(84.3±1.2)歲;患病時間1-12年,平均患病時間(3.6±1.1)年;研究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82-93歲,平均年齡(85.1±1.3)歲;患病時間2-12年,平均患病時間(3.5±1.2)年;患者均符合腦梗塞的診斷標準,患者無精神異常情況且無家族精神病史,患者重要器官無臟器病變情況,患者意識清晰,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對比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康復功能鍛煉中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環境護理、日常護理以及健康知識普及等。研究組康復功能鍛煉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及時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以及病情狀況,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后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及措施,①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工作,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解決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各類問題,緩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恐懼感,詳細告知康復鍛煉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升患者及家屬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并對患者進行鼓勵,提升其對康復鍛煉的配合程度。②臥床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以及康復鍛煉要求指導其進行體位擺放及更換,主要以側臥位以及仰臥位為主,指導患者進行橋式運動。另可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屈伸動作患者平臥或坐于床上,大腿放松,然后緩慢的盡最大角度地做踝關節跖屈動作,循環反復地屈伸踝關節,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鼓勵患者積極主動進行鍛煉,促進患者關節活動功能的恢復;③離床護理:仔細指導患者掌握離床站立、起立以及輪椅轉換等環節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防止患者在活動中受傷,且能夠提升患者的活動積極性,增強康復鍛煉意識,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手指運動、關節運動、刷牙以及穿衣運動等,以促進患者平衡能力的提升,另可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指導患者進行上下臺階、手杖輔助、獨立步行以及負重等訓練。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后康復功能鍛煉達標情況,對鍛煉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腦梗塞情況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意義 此次研究數據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x±s),以t、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康復功能鍛煉達標率以及鍛煉知識掌握情況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康復功能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對各類鍛煉知識的掌握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各項組間差異對比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48例患者護理后僅有1例患者出現足內翻情況,占比2.08%,對照組48例患者護理后3例患者出現壓瘡情況,2例患者出現感染情況,2例患者出現足內翻情況,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為7例,總發生率為14.58%,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經計算x2=4.909,P=0.027,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梗塞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糖尿病、高血壓、心源性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等均可能導致腦梗塞情況的發生,患者發病后血管大小以及缺血程度不同,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常見的主要有頭痛、嘔吐、惡心、吞咽困難以及肢體偏癱等,較嚴重患者還會出現昏迷等[2]。腦梗塞患者治療后各項功能的改善和恢復是提升治療效果的主要內容,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制定相適合的康復鍛煉方案,針對性的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肢體功能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等情況,促進臨床鍛煉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預后狀況差的問題[3]。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康復功能達標率以及對各類鍛煉知識的掌握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組間差異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腦梗塞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于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改善患者各項功能異常情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還能夠避免各類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可知,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塞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盛博.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30):253-254.
  [2] 張寧. 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34):288-289.
  [3] 盛博.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0):253-2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49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