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溝通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醫患溝通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治療的腦梗塞患者140例作為對象,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n=70)和觀察組(n=70)。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醫患溝通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疾病認知達標、按醫囑服藥和主動康復訓練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GLTC醫患溝通模式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緩解患者心理波動,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醫患溝通;腦梗塞;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15—02
腦梗塞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氧或缺血等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軟化。臨床上,將腦梗塞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及腔隙性梗死等。腦梗塞病因復雜,普遍認為糖尿病、肥胖、心律失常等有關,臨床表現為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影響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強腦梗塞患者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以病例隨機對照展開,探討醫患溝通模式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治療的腦梗塞患者140例作為對象,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齡(36—68)歲,平均(50.77±4.19)歲;觀察組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齡(40—69)歲,平均(52.5±3.1)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腦梗塞診斷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能遵醫完成有關檢查、診斷及護理。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或病理資料不全者;(2)近3個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或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者;(3)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告知患者腦梗死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即將進行的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充分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醫患溝通護理模式。(1)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動態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對于出現異常患者立即告知醫生進行處理;(2)加強患者住院期間個人為甚干預,每天幫助患者采用溫水擦拭全身,對于二便失禁者,應及時進行處理,必要時給予導尿管等;(3)加強患者飲食干預,叮囑患者多飲水,盡可能飲食低脂、低膽固醇及高纖維食物,增加機體免疫。
1.3 觀察指標
(1)心理波動。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焦慮量表對兩組護理前、護理后心理波動進行評估,分值越低,心理波動越小。(2)依從性。采用醫院自擬問卷調查表對兩組疾病認知達標、按醫囑服藥和主動康復訓練依從性進行評估,每項總分100分,得分≥90分為依從,統計依從病例數。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理波動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疾病認知達標、按醫囑服藥和主動康復訓練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通過和善的動作舉止、親切得體的言語,獲得患者的信任,使健康宣教得以順利進行,改善了患者的心情。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在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中,準確獲知患者遇到的問題,以真誠的態度、專業的解答,增強了患者的治療信心,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早期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疾病認知達標、按醫囑服藥和主動康復訓練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將GLTC醫患溝通模式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緩解患者心理波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娜.優質護理應用于老年腦梗塞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名醫,2018(12):147.
[2]李素玲。優質護理干預在提升老年腦梗塞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中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7):271—272.
[3]戴靜.綜合護理在腦梗塞合并糖尿病護理中應用價值及對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1):127—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