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微環境中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宮頸微環境中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方法:選擇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癌篩查患者369例,經病理檢查其中有211例宮頸正常,129例宮頸癌前病變,29例宮頸癌。所有患者均接受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檢測(FH),觀察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結果:FH在正常宮頸檢測中的假陽性率為18.48%,高于TCT檢測,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H在宮頸癌前病變檢測中的檢出率為84.49%,低于TCT檢測,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FH在宮頸癌檢測中的陽性率為96.55%,高于TCT檢測,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比TCT檢測而言,FH檢測在宮頸癌檢測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臨床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宮頸微環境;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檢測;宮頸癌;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宮頸癌以及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臨床發生率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態勢,宮頸防癌普查工作變得至關重要,其是宮頸疾病患者癌前病變時早期發現、治療以及預防宮頸癌的根本保障。基于此,臨床需要加大對篩查工作的注重度[1]。筆者為了探究宮頸癌篩查的有效措施,選擇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癌篩查患者369例,分別行TCT檢查、FH檢查,具體研究內容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癌篩查患者369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研究開始前,均由護理人員就研究具體內容對患者進行詳細宣教,最終取得369份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年齡介于21歲至65歲之間,平均為(36.15±10.25)歲。經病理檢查其中有211例為宮頸正常,129例為宮頸癌前病變,包括Ⅰ期患者28例,Ⅱ期患者53例,Ⅲ期患者48例;29例為宮頸癌。
1.2 方法 369例患者均在非月經期間接受采樣,采樣前3天,所有患者停用陰道栓劑,采樣前1d,停止性生活。完成采樣之后,于4℃環境中貯存樣本,檢測完成周期不能超過14d。FH檢測標準:若患者檢測細胞不存在著色情況,或是存在淡藍色,判定為陰性;若患者檢測細胞呈現為藍色,判定為陽性;若患者檢測細胞呈現為深藍色,或是深黃色、紅棕色,判定檢測結果為強陽性。
TCT檢測標準:選擇兩名宮頸細胞學專業醫生判定檢測結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TCT以及FH的宮頸癌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過程中,369例患者的TCT檢測結果以及FH檢測結果均由19.0SPSS軟件進行采集,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達計數資料,X2為檢驗值,當結果顯示P<0.05時,判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宮頸正?;颊叩腡CT、FH檢測結果對比
211例宮頸正?;颊呓涍^TCT檢測,結果顯示,有201例為陰性,假陽性率為4.74%;經過FH檢測,結果顯示,有172例為陰性,假陽性率為18.48%;比較兩組數據,X2=20.4180,P=0.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TCT、FH檢測結果對比 TCT檢測結果顯示,有20例患者為Ⅰ期,占比為71.42%;有44例患者為Ⅱ期,占比為83.01%;有46例患者為Ⅲ期,占比為95.83%;檢查準確共計110例,占比為85.27%;
FH檢測結果顯示,有20例患者為Ⅰ期,占比為71.42%;有45例患者為Ⅱ期,占比為84.90%;有44例患者為Ⅲ期,占比為91.67%;檢查準確共計109例,占比為84.49%。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總檢查準確率,結果顯示,X2=0.0302,P=0.8620>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宮頸癌患者的TCT、FH檢測結果對比
29例宮頸癌患者經TCT檢測,結果顯示,有27例檢測結果為陽性,占比為93.10%;經FH檢測,結果顯示,有28例檢測結果為陽性,占比為96.55%;比較兩種檢測結果,X2=0.3515,P=0.5532>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宮頸上皮細胞穩定性檢測,即借助具有較強溶脂性試劑,與FH物質產生氧化,通過將產物還原,產生藍色沉淀物,導致子宮上皮細胞著色,進而對其癌變情況進行判定[2]。FH檢測中所涉及的細胞游離亞鐵原卟啉屬于效應性生物標志物,具有較強的特殊性,由腫瘤細胞代謝析出,細胞惡變程度越嚴重,其析出量越大。FH檢測時立足于腫瘤發生學角度,遵從細胞代謝學原理,篩查早期子宮惡性腫瘤,而且在臨床應用期間,其可以全程監測患者子宮上皮細胞癌變演變過程[3]。此外,應用該檢測方式,只需要采集少許患者的宮頸滲液作為樣本,具有較好的無創性[4]。
本研究結果顯示,FH在正常宮頸檢測中的假陽性率為18.48%,高于TCT檢測,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H在宮頸癌前病變檢測中的檢出率為84.49%,低于TCT檢測,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FH在宮頸癌檢測中的陽性率為96.55%,高于TCT檢測,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相對比TCT檢測而言,FH檢測正常宮頸檢測效果較差,但在宮頸癌檢測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具有較高的宮頸癌篩查價值。
綜上,FH檢測可以有效探查宮頸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值得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施麗潔.宮頸上皮細胞穩定性FH檢測在診斷宮頸癌病變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6):45-46.
胡玉芹,劉付強,劉巖麗,等.宮頸上皮細胞穩定性FH檢測與TCT技術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6,37(01):35-39.
Zhang-biao Long,Yong-wei Wang,Chen Yang,等.中國兩例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患者亞鐵螯合酶基因多處突變的鑒定[J].浙江大學學報:b卷英文版,2016,17(10):813-820.
馬茜,趙敏伊,魏星,等.免疫調節細胞FoxP3+Treg及免疫蛋白PD-L1在宮頸病變微環境中的表達[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7,39(01):128-1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