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的西藥治療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免疫抑制劑、受體拮抗劑、抑制劑、激素類藥物以及AIT法是慢性蕁麻疹常采用的西藥治療方法。為了探究慢性蕁麻疹的西藥治療進展,獲取最佳治療方法。本文主要針對慢性蕁麻疹以上幾種西藥治療方法進行綜述,內容如下。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西藥治療;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1
慢性蕁麻疹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皮損,會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嚴重影響。造成此種疾病的原因和發病機制還尚不清楚,因此該疾病的治療存在一定困難。臨床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多種,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有關方法。
1 免疫制劑
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與自身免疫有一定關系,因此有關學者研究出了采用免疫制劑來治療此種疾病,具體治療藥物如下。
1.1 組胺人免疫球蛋白 盧木榮學者為了探究此種方法的治療效果,將32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行10mg/d西替利嗪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12mg組胺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四天一次。兩組患者連續治療兩個月,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該藥物可以誘導機體產生抗組胺抗體,將內源性組胺引起的治療因素消除。
1.2 胸腺肽 丁小珍學者為了探究此種方法的治療效果,將85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每天口服10mg咪唑斯汀,連續治療36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60mg胸腺肽靜脈滴注,一天一次,治療兩周。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組第 12 、24、36 天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胸腺肽作為細胞免疫調節藥物,可以促使T細胞分化,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咪唑斯汀和胸腺肽聯用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1.3 卡介菌多糖核酸 納猛學者將48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1組行1ml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隔天一次,治療9次。對照2組行10mg鹽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療,1次/ d,治療12d。觀察組行1ml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穴位注射治療隔天一次,治療9次。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發現,對照1組和對照2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且治療起效時間也晚于觀察組。這說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增值活化T淋巴細胞,誘導其產生α、γ干擾素,刺激機體產生白細胞介素( IL)- 2,增強NK細胞活性,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
2 白三烯受體抑制劑
白三烯受體抑制劑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對氣道高反應和炎癥反應具有抑制作用。Erbagci學者為了探究白三烯受體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將3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孟魯司特與安慰劑的治療效果。發現孟魯司特可以將蕁麻疹活動積分降低,在H 1受體拮抗劑的使用率上比較,孟魯司特組較安慰劑組低。此外,蔣志堅學者將5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曲尼司特和鹽酸賽庚啶的治療效果。對照組行2mg鹽酸賽庚啶,每天三次治療。觀察組行100mg曲尼司特,一天三次口服治療。兩組都連續治療4周。發現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改與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組胺H1 受體拮抗劑
慢性蕁麻疹常采用的治療藥物為組胺H 1受體拮抗劑,該藥物在阻滯和拮抗H1受體中發揮起抗敏作用。組胺H 1受體拮抗劑具有第一代和第二代。其中苯海拉明、異丙嗪屬于第一代抗組胺藥物。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屬于第二代抗組胺藥物。肖龍燕學者將11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治療第一個月行5mg地氯雷他定片+20mg法莫替丁片+5mg腎上腺色腺片治療,口服10d后,將其改為隔日口服一次。治療第二個月上述藥物隔3日口服一次。治療第五個月上述藥物隔五日口服一次。比較治療3個月后的治療效果。對照組行地氯雷他定片單獨治療,方法與觀察組一致。比較3個月后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地氯雷他定片作為抗組胺藥物可以發揮其抗炎的作用,可以改善該疾病的癥狀。法莫替丁屬于H 2受體拮抗劑,可以對作用于胃粘膜H2受體和少量的H1受體,發揮其拮抗作用。腎上腺色腙片可以提高毛細血管的功能,將其通透性降低。三種藥物聯用共同發揮其作用效果[2]。
4 激素類藥物
慢性蕁麻疹治療中采用糖皮質激素和雄激素治療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是據相關資料證實,采用激素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停藥之后會有復發的可能。Paradis學者將19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行安慰劑和系統糖皮質激素雙盲治療。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組胺釋放因子和組胺分泌情況進行測定。一周后行激素治療的患者HRF下降較明顯,組胺比較無變化。這說明慢性蕁麻疹采用激素治療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5 AIT法
AIT法是過敏原免疫療法的簡稱。該治療方法適用于過敏性的疾病。AIT法治療時可以針對特異性過敏原反復過敏的患者使用,提高患者機體對過敏原的耐受性。由此起到再次接受過敏原時,過敏反應不會復發的情況。目前的醫學上,AIT作用與慢性蕁麻疹患者的作用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據相關資料顯示,特異性免疫不應答和免疫偏移可能是該治療方法發揮作用的關鍵。宋彪學者為了研究免疫試劑療法的作用效果,將9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行口服抗過敏藥,觀察組行過敏原免疫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相比于對照組得到了明顯緩解,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由此說明AIT法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疾病中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
6 結語
綜上所述,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時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是目前此種疾病的治療方式還存在繼續改進的問題,如患者疾病復發率較好,單獨用藥效果欠佳等。因此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加強實驗研究,提高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作用效果。
參考文獻
陳秀英.慢性蕁麻疹的西藥治療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5):9-9,10.
任俊榮.中醫中藥治療蕁麻疹的進展[C].//2015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集.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2015:181-182.
韓雪.慢性蕁麻疹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及導師經驗[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