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療作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阿托伐他汀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療作用予以比較分析。 方法 將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治療)、觀察組(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阿托伐他汀治療)。1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體質量指數水平情況。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應蛋白(HCRP)、體質量指數水平均低于治療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療前,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改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兩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質量指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阿托伐他汀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能夠顯著改善血脂代謝紊亂、降低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減輕血管炎癥狀態,對預防及減少新診斷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新診斷2型糖尿病;療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4(a)-0065-02
隨著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目前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約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1]。目前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為多種原因導致的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代謝紊亂[2]。患者常合并程度不等的脂質代謝絮亂,產生一定程度的機體炎癥,進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極易出現心血管及腎臟等組織器官出現功能障礙,嚴重者出現重要臟器的損傷和衰竭。目前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療方案多以藥物為主,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藥物,但是長期應用經驗表明,單用二甲雙胍治療效果欠佳,主要體現在患者炎癥情況及血脂水平控制等方面,相關研究[3]表明他汀類藥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脂質代謝紊亂,抑制血管炎癥,預防及減少發生心血管并發癥。該研究以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旨在為臨床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在該院就診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70例,納入標: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4];②糖化血紅蛋白在7%~9%;③意識清楚,無語言溝通障礙;④均得到患者及家屬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肢體及器官功能障礙者;②無生活自理能力者;③有急性并發癥,如感染、乳酸酸中毒等;④資料信息不完全者。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為(54.83±5.93)歲;平均BIM為(24.84±4.92)kg/m2觀察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齡40~63歲,平均年齡為(53.83±6.92)歲;平均BIM為(25.7 2±5.92)kg/m2。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生活方式干預加口服二甲雙胍片(規格:0.5 g×20片),從最小劑量500 mg/次,1次/d,開始,在可耐受情況下逐漸加量至最佳有效劑量1 000 mg/ 次,2次/d 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口服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阿托伐他?。ㄒ幐瘢?0 mg×7片),20 mg /d,每天睡前服。共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7600)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予以檢測,其中血糖檢測項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檢測項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用Bio-radD10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儀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用全自動身高體重秤BSM370(韓國)監測體質量指數。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體質量指數水平比較
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FPG、2 hPG、HbA1c及體質量指數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兩組組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質量指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脂及超敏CRP水平比較
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血脂及超敏CRP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觀察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肝腎功能及肌酸激酶水平均無明顯異常。 3 討論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目前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由于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少,導致部分患者出現病情進展,產生心血管系統、周圍神經等多種糖尿病并發癥。一直以來如何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是內分泌醫生研究熱點問題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是機體胰島胰島β細胞功能損害,導致胰島素分泌水平過低或胰島素作用缺陷,從而引起血糖代謝異常所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機制,近年來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其形成作用是血脂代謝紊亂和血管內膜炎癥引起的。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物質代謝異常,血脂水平往往出現異常,相關研究[5]表明脂代謝紊亂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時已存在,血管內膜存在脂質沉積時會導致管壁增厚,官腔狹窄,引起血管內膜炎癥,從而造成供血障礙進一步引發機體損傷產生惡性循環,導致患者發生腦卒中、冠心病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增加了死亡風險,因此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治療中及早采取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質代謝絮亂,抑制炎性反應,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最重要、應用最廣的調脂藥物,因其良好的調脂作用,常被作為冠心病一級和二級預防用藥,可通過作用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抑制機體內源性膽固醇分泌,從而改善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質濃度[6],同時可降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血管內膜產生抗炎作用[7]。阿托伐他汀鈣是他汀類藥物之一,屬于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肝內HMG-CoA還原酶活性,發揮調整血脂作用及調脂外的抗炎效應,目前廣泛應用在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結果顯示,新診斷2型糖尿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更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兩組組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及體重指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阿托伐他汀在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脂質代謝情況,改善血管內皮抑制炎性反應,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能夠顯著改善血脂代謝紊亂、減輕血管炎癥狀態,對預防及減少新診斷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許香梅,王曉燕,劉曙光,等.厄貝沙坦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7,57(46):47-50.
[2] 許丹,張晉.胰島素降解酶與2型糖尿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四川醫學,2016(1):113-117.
[3] 宋光耀,任路平.血脂紊亂對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影響及處理[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8(3):135-137.
[4] 佟之復,張見麟.糖尿病診斷標準[J].疾病監測,1999,35(1):27-30.
[5] 鄭輝文.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84例血脂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3,35(5):81-82.
[6] 張蘇皖,戴武.他汀類藥物在2型糖尿病綜合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37(7):1529-1534.
[7] 雷蕾,張熙洋,崔立芹,等.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對2型糖尿病血脂和高敏C反應蛋白作用效果的比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13(19):6049-6051.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簡介] 鄭輝文(1975-),男,福建廈門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糖尿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0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