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在臨床中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應用阿托伐他汀的臨床現實意義。方法:隨機抽選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療方式分組。參照組(n=13)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治療組(n=13)應用丹紅注射液+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將兩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藥物干預成效進行評價與對比。結果:治療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相比于參照組,治療組的藥物干預成效更佳(P<0.05)。結論:在臨床中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應用阿托伐他汀,療效更具有代表性,可減少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長,減輕了患者痛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醫學借鑒性高。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阿托伐他汀;丹紅注射液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指介于勞累性不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間的一種臨床表現,包括惡化勞力性心絞痛、出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絞痛以及靜息心絞痛伴心電圖缺血改變。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來講,如果臨床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導致病情發展成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他汀類藥物不但具有調脂效果,同時還蹦維持斑塊穩定,對血管內皮進行保護。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阿托伐他汀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現做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療方式分組。參照組(n=13)中,有男性7例,女性6例;年齡40~80歲,平均(55.17±7.52)歲;病程1~8年,平均(5.01±1.36)年;治療組(n=13)中,有男性8例,女性5例;年齡42~78歲,平均(54.66±7.70)歲;病程1~10年,平均(5.61±1.55)年。將兩組的基線資料通過統計學分析,結果為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與分析。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模式,即每天口服3次消心痛,一次含量為10mg,每天口服2次陪他樂克片,一次含量為25mg,同時保證每天口服100mg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并以12h為一注射周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可靜脈持續注射硝酸異山梨酯,必要時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緩解疼痛。治療組在采用常規治療模式的前提下,治療用藥增加阿托伐他汀,每天睡前口服1次,1次口服劑量為10mg。兩組患者在經歷相同時間的臨床研究后,根據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具體分析兩組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評價并同步記錄:①兩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②藥物干預成效。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長情況
  兩組治療前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長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經治療,治療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分別為(1.15±0.10)(2.70±1.22)min,參照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分別為(1.75±0.14)(4.82±1.14)min;兩組比較,治療組少于參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性,詳見表1。
  2.2 兩組的藥物干預成效情況
  治療組的藥物干預成效92.31%,參照組的藥物干預成效69.23%;兩組比較,治療組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性,詳見表2。
  3 討論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引起冠心病患者致殘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基礎則是因為冠狀動脈內的斑塊不穩定,進而讓斑塊發生破裂或出血,損傷血管內皮,形成血栓或者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最終引起冠狀動脈血管腔狹窄,心肌急性供血不足。研究發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的機制主要為炎癥細胞引起的斑塊破裂?,F代醫學研究發現,要對心臟事件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就應讓斑塊的穩定性提高,脂質核心增加則表示斑塊的穩定性較差,是導致急性發病的基礎?,F階段臨床中在對易損斑塊的穩定性進行提升時,給予他汀類降脂藥物治療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科學和合理的降脂治療,不但能讓斑塊中的粥樣物質比例降低,減少粥樣物質中的膽固醇脂,對動脈粥樣斑塊進展進行有效預防,同時還能讓血管內皮功能得以恢復,讓C反應蛋白水平和其他炎癥因子降低,對斑塊中的炎癥反應進行有效抑制,促進膠原組織成熟,穩定纖維帽。除此之外,他汀類藥物還能對心肌缺血進行有效改善,進而實現抗心絞痛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作為一種早期限速酶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是由催化膽固醇合成的。應用阿托伐他汀能對HMG-CoA還原酶進行競爭性抑制,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而且還能讓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增加,讓其活性增強,在分解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時,還能降解極低密度脂蛋白;通過形成泡沫細胞,讓脂質浸潤減少,讓血脂水平降低,最終來對動脈粥樣硬化進行延緩。除此之外阿托伐他汀能對血管內皮的HMG-CoA還原酶進行抑制,進而來上調血管內膜一氧化氮合酶的表達,增加一氧化氮的釋放和合成,進而讓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血管內膜表現為擴張和抗血栓形成狀態,最終來對血管內皮功能進行有效改善。阿托伐他汀還能讓巨噬細胞浸潤有效減少,對斑塊炎癥進行有效消除,同時讓膠原合成增加,讓斑塊纖維帽的穩定性加強,進而讓斑塊的穩定進一步提高,能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的發作頻次、持續時間均少于參照組;相比于參照組,治療組的藥物干預成效更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減少發作頻次,縮短持續時間,從而提升藥物干預成效,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消除病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應用阿托伐他汀,療效更具有代表性,可減少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長,減輕了患者痛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醫學借鑒性高。
  參考文獻:
  [1] 徐寂秋.探究阿托伐他汀結合曲美他嗪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158-159.
  [2] 張慧茹.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冠心病臨床療效[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10):39-40.
  [3] 張金國.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23):150-151.
  [4] 覃學美.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1):51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5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