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PCI治療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對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95例)及對照組(105例)。觀察組應用PCI治療, 對照組應用藥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癥狀緩解時間、生活質量評分、住院時間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21%, 低于對照組的15.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PCI治療的效果更佳, 不良事件發生率低。
  【關鍵詞】 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22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冠心病的常見類型, 該疾病若不及時干預, 可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 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1]。藥物療法、介入療法均屬于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該疾病的患病人群以老年群體較常見, 而老年患者常合并較多的基礎疾病, 較多學者認為, 對老年人群實施介入治療的操作難度較大, 尤其是超高齡患者[2, 3]。本院對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分別實施藥物療法、PCI干預, 比較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200例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觀察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95例)及對照組(105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82.75±0.73)歲;男40例(42.11%), 女55例(57.89%);基礎疾?。?6例高脂血癥, 85例高血壓, 20例糖尿病。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82.68±0.67)歲;男38例(36.19%), 女67例(63.81%);基礎疾?。?2例高脂血癥, 91例高血壓, 26例糖尿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應用藥物治療, 即遵醫囑給予患者口服常規藥物, 如氯吡格雷、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等。
  1. 2. 2 觀察組 患者應用PCI治療, 在對患者實施PCI治療前, 積極治療患者原發病, 對患者實施降脂、降壓、降糖等治療, 控制良好后, 術前給予患者口服300 mg氯吡格雷, 然后對患者實施PCI治療, 術后給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并對患者實施抗凝治療, 同時, 給予患者常規藥物干預。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癥狀緩解時間;生活質量評分(選擇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生活質量評價量表進行評估, 總分100分, 評分越高, 則生活質量越高)、住院時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均較本組治療前減少, 且觀察組減少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住院時間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21%, 低于對照組的15.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 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病史常較漫長, 且常伴有多臟器功能退化等現象, 給臨床治療增加了一定難度。以往, 臨床治療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常對患者實施藥物療法, 但較多研究證實, 單純對患者實施藥物治療的效果欠佳, 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較高, 所以, 較多學者認為, 可對患者實施其他療法, 如介入治療[4-6]。
  此次研究數據顯示,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相比于藥物治療, PCI治療的效果更好, 可顯著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 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同時, 數據顯示,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21%, 低于對照組的15.2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PCI治療的效果更佳, 更能降低患者發生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等不良事件的幾率, 預后效果更好, 出現該現象主要是由于PCI治療中的支架可有效防止管腔彈性回縮, 有助于減少夾層, 改善冠脈血流, 從而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7-9]。
  綜上所述, 對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PCI治療的效果更佳, 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更低, 能提高生活質量, 減少再次住院率。
  參考文獻
  [1] 李玲, 王溥, 李強, 等. 不穩定心絞痛患者術前給予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 PCI 術后心肌損傷的影響.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13(1):89-92.
  [2] 張竹華, 劉紅旭, 張大煒, 等. 丹紅注射液對不穩定心絞痛PCI圍手術期心肌節段速度向量的影響. 世界中醫藥, 2016, 11(3):388-391.
  [3] 趙德萍. 磷酸肌酸鈉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相關心肌損傷的影響. 內蒙古醫科大學, 2016.
  [4] 呂英俊, 趙新國, 岳玉國, 等. 老年不穩定性心絞痛不同時期介入治療與藥物保守治療的比較. 浙江臨床醫學, 2015, 17(10):1763-1764.
  [5] 許麗華, 胡麗丹, 聞子葉. 高齡心絞痛患者PCI治療效果、安全性及護理研究.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16(3):359-362.
  [6] 樊媛, 黃淑田, 苗慧慧, 等.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前應用強化阿托伐他汀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9(5):527-529.
  [7] 劉欣, 李蘭君, 潘青芹, 等.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高齡(≥80歲)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可行性與安全性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 24(10):23-26.
  [8] 閆金玉. 超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治療長期臨床效果觀察. 醫藥前沿, 2014(11):391-392.
  [9] 滕樹恩, 黃錚, 謝晉國, 等.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擇期PCI術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療晚期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6, 24(6):591-594.
  [收稿日期:2018-07-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06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