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食安追溯體系,產優質放心大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能夠在食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標識體系,實現對供應鏈各環節的正確標識,增強產品來源的可靠性和提高信息傳輸處理速度,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超市終端或平臺對食品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等情況進行查詢。在企業建立追溯系統時,采用全球統一的GS1追溯編碼標準(以下簡稱“GS1”),既可以滿足國內追溯需求,也可滿足跨國追溯需求。吉林市東福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福米業”)的產品追溯系統于2013年6月開始按照GS1編碼體系設計,2014年10月試運行,2015年1月1日正式運行。GS1系統具有源鏈完整,溯源力度大,農資、原材料追溯到批,耕作追溯到地塊,產品追溯到批次;數據均取自生產實時記錄,數據翔實可靠;系統框架體系開放靈活等特點。
記者:東福米業是一家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貴公司的發展歷程?東福米業的研發與經營業務有哪些?
徐士成:吉林市東福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冊資金2億元,是一家集科技研發、水稻種植、農機服務、稻米加工、倉儲銷售、雜糧生產、土特產加工、玉米烘干、畜禽養殖、生物肥研制、秸稈燃料加工于一體的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公司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現有資產6.9億元,綠色水稻種植面積2000公頃,有機水稻種植面積300公頃,全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2011年,東福米業被農業部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13年公司自有品牌“大荒地”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記者:2013年7月,吉林市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就稻米種植而言吉林有著怎樣的優勢?位于吉林的東福米業又是如何維護這一榮譽的呢?
徐士成:東福米業位于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的吉林省吉林市孤店子鎮大荒地村,是世界三大黃金水稻種植帶之一,具有獨特的天文、地理生態環境,空氣清新、水源純凈、日照充分。這里歷經千年積淀形成的草甸土,土質肥沃、有機物質含量高,為有機水稻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從唐朝至清朝的1200年間,吉林市大米一直是皇室貢米,東福米業一直傳承和發展貢米生產精髓,故2013年7月,吉林市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粳稻貢米之鄉”。
維護“中國粳稻貢米之鄉”的榮譽是東福米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公司以高新科技、現代化農業設施、現代化農業裝備的綜合實力,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從育苗、插秧到田間管理、收割、倉儲、加工等生產流程,均實現了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
記者:天然、營養、健康、安全是當前時代賦予食品的追求,也是消費者的需求所在,東福米業采用了怎樣的生產方式達到這一要求?貴司的品牌建設方針是什么?
徐士成:東福米業以生態種植為主要生產方式:每年定期對水稻種植基地的水源、土壤、空氣環境進行嚴格檢測;水稻種植過程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有機、綠色食品技術標準,施用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料;采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使用清澈甘甜的地下水灌溉,營造有機、綠色水稻的生長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稻田養鴨、養蟹、養魚等領先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先天條件,提升了有機、綠色水稻的天然、健康、營養和安全品質。
東福米業始終以人類健康為己任,生產安全、綠色、營養、健康的農產品,推動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全力打造世界高端品牌。
記者:現如今,食品安全追溯愈發受到關注,東福米業也建立了相應的追溯系統,可否對其進行介紹?
徐士成:東福米業使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集計算機技術、條碼自動識別技術、二維碼、編碼、數據采集、網絡通訊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系統的建立旨在為政府、企業、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個及時準確、客觀公正、透明權威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數據庫和服務平臺,真正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全過程的溯源和追蹤。系統采用“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按照東福米業水稻的生產種植流程,提取消費者關心的種植、加工、包裝、檢驗、銷售等供應鏈的追溯環節信息,采用GS1系統對產品供應鏈全過程的每一個節點進行有效標識,進而實施跟蹤與溯源。GS1系統以商品條碼、二維碼為信息載體和檢索依據,完成東福米業水稻自種植、生產加工、經銷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環節的信息錄入、識別、判定、還原和展現,達到可識別、可追蹤的目的。依靠紙質溯源標簽、商品條碼讀寫設備、加/解密算法和后臺數據庫系統間的多重關聯,保證信息的不可復制性,最終達到安全追溯的目的。
記者: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東福米業追溯系統建立過程中起到了哪些指導作用?
徐士成:當前,全國乃至全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意識也逐步提升,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要求更加強烈。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的食品安全追溯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部門和企業在國內分別開發和建立了眾多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但從總體來說,體系建設過于分散、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規劃,產生了追溯信息內容不規范、編碼標識不統一、系統軟件不兼容、追溯信息不能資源共享和交換等問題,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導致基礎信息數據的重復采集,進而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最早把溯源的概念引入我國,并積極推進國內追溯系統的發展,完善我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同時積極研究國內外先進技術,充分發揮追溯領域技術優勢,申請和負責制訂了多項國家或行業追溯標準。自2003年開始,物品編碼中心相繼出版了《牛肉制品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蹤與追溯指南》《食品安全追溯應用案例集》《食品安全追溯技術與應用》及多種宣傳折頁等,指導企業、行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同時制定食品追溯物聯網等一系列國家標準,實現了對產品的來源可溯源、去向可追蹤、問題可找回,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做出了不懈努力,為更好地實現產品質量監管做出了積極貢獻。 生產企業是產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政府提出明確統一的追溯要求——不能替企業去做追溯?!昂卯a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東福米業在產品追溯系統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物品編碼中心關于追溯系統建設的理念,采用以商品條碼技術為核心的GS1標準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實現了農產品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記錄可查詢,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追溯系統建設目的。
記者:出于哪些原因讓東福米業認識到建立符合國際追溯標準體系的重要性?
徐士成:全球貿易正迅猛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以及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多變的、動態的、實時的溯源需求,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有必要采用更加科學、系統的管理方法和技術體系,實現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跟蹤管理,從而促使生產者、企業等不斷改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以應對我國愈加復雜的農產品安全管理需求。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應當提供服務于農產品供應鏈的開放性標準體系,以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靈活、實用、低成本的商品條碼、二維碼、RFID標簽等為信息載體,滿足社會各個層面對溯源及追蹤的需求。
GS1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的供應鏈管理標準系統,其基于商品條碼發展而來,以公開、公認、簡單為原則。GS1由編碼體系、可自動識別的數據載體和電子數據交換標準協議組成,這三部分之間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編碼體系是GS1的核心部分,它具備科學編碼結構的代碼,可實現對相關項目及其數據的標識,保證了在相關應用領域中其代碼在世界范圍內的唯一性,為建立實現“從源頭抓質量監管”的追溯系統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
記者:GS1體系建立運行后給東福米業帶來了怎樣的收益?
徐士成:首先,GS1體系建立與運行后提升了東福米業對產品質量的掌控能力。“糧比天大,信比物重”,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東福米業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設計和實現,從供應鏈角度對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跟蹤管理,極大地提高了東福米業標準化、信息化、數字化、可視化管理程度及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控制水平,使企業對糧食種植、生產加工、包裝、倉儲、檢驗至銷售整個食品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使涉及產品質量安全的各個環節得到有效控制,確保產品的唯一性、安全性與品牌地位。與此同時,GS1體系的建立還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企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能健康發展、長足進步。
其次,提升了“大荒地”大米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東福米業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采用商品條碼、二維碼等標識技術,對整個供應鏈全過程進行跟蹤與追溯,系統為每個產品都賦予了溯源碼(電子身份證),增強了產品的防偽能力。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通過網站輸入條形碼或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到東福米業的大米是如何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下生長,以及生產流通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信息的詳細記載。消費者了解到產品的“身份信息”,有助于拉近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增加了消費者對東福米業大米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讓消費者放心買、安心用,同時提高了企業對“假冒偽劣”產品的防范能力,提升了“大荒地”品牌核心價值和影響力,增強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第三,避免信息孤島,利于國際、國內貿易。采用GS1系統對東福米業大米進行追溯的最大優點在于它利用了現有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該系統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全球供應鏈中的物流業和零售業,可以避免信息“孤島”帶來的諸多問題,如避免眾多互不兼容系統所帶來的時間和資源的浪費,降低系統運行成本等,有利于國際、國內貿易中的信息交換。
最后則是降低了品牌宣傳成本。在商業貿易中通過自動數據采集和電子數據處理,減少了手工輸入和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大大提高了東福米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基于紙面的管理和相關費用。相較于傳統的市場營銷方法而言,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具有成本低廉,可信度高,覆蓋面廣,見效快,產品信息發布及時、準確、全面、方便等優點。
總之,采用以商品條碼、物品編碼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GS1全球統一標識系統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基礎信息數據的重復采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發展,形成農產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提升區域生態農業、精準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