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小型農場農產品追溯體系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針對中小型農場農產品追溯工作面臨的主要難題,提出中小型農場可追溯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關鍵控制點及對策方法。
  [關鍵詞] 中小型農場;農產品追溯體系;關鍵控制點
  [中圖分類號] F3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8-52-2
  農產品追溯體系是否建立,是判斷一個國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澳大利亞在全國強制推行建立畜牧識別追溯體系,以保證其畜產品在國家市場上的質量、信譽和競爭力。加拿大通過采用強制性牛標識制度實現“品牌加拿大”戰略。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及追溯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為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提供了重要支撐。完整的農產品追溯體系需要理念支持、多方參與、宏觀指導和資金扶持,對中小型農場主來說建立難度大。
  1 中小型農場開展農產品追溯工作面臨的困難
  在很多中小型種養殖規模的農場中,只有為數不多的農場實現了農產品質量追溯工作。對農產品從產地環境、化肥、農藥、飼料等生產投入品質量、生產環節、包裝環節及運輸環節等質量安全進行全程追蹤,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從調研結果看,在中小型農場開展農產品追溯工作中面臨很多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集約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業生產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低,加上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在生產中標準化意識較差,不能有效實施農業標準化。第二,信息化技術薄弱。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的技術基礎比較薄弱,很多農戶填寫作業信息記錄內容的規范性與可追溯體系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規范化培訓。第三,主動性不足。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對農產品追溯相關制度的認知程度較淺,主動參與追溯意愿不足。第四質控意識不夠。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部分合作社或農場負責人、管理人員偏重對農產品投入品、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即時控制,偏好采取事后彌補措施的辦法而忽略從高角度、全局對整個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安全實施過程性記錄及管理,從而無法有效實現對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的規范管理。
  2 農場可追溯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可追溯性的概念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歷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1]??勺匪菪允抢靡延涗浀臉俗R(與每一批產品具有一一對應關系),為用戶展現從原材料產地到產品加工過程,直至終端消費全過程各環節所記載的、能反映產品準確且詳細的信息的性質。因此,完整的可追溯體系至少需要追溯體系制度、唯一性標識、大數據存儲、大數據采集和傳遞及產品信息查詢5個要素。
  3 中小型農場建立可追溯體系的關鍵控制點(CCP)
  根據農業不同產業的劃分,現有農場的經營模式包括養殖型、種植型及混合型(種養殖皆有)3種。在這3種經營模式下,由于每類農產品性質的不同,所需要追溯的關鍵控制點存在差異。需注意,在確定各環節關鍵控制點(確定縱向深度)的同時,須充分考慮信息記錄覆蓋廣度,信息記錄要盡可能涵蓋從成品到生產過程、種養殖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管理等每一環節,實現全過程可追溯。
  3.1 養殖型農場
  對養殖類農產品開展追溯需要記錄的關鍵控制點(CCP),主要包括種苗基本信息(品種、幼齡、生理狀況等),在飼養過程中購買并使用的飼料、藥品及化學品等管理記錄,日常生產管理記錄,疾病防治記錄,養殖圈或魚池編號標識記錄。畜禽養殖可以單頭(或只)畜禽為單位形成產品產出流出登記記錄,如單只雞采用上腳環、單只兔采用耳標形式實現動物信息記錄。水產養殖可以魚池為單元的產品產出流出登記記錄。
  3.2 種植型農場
  以水果、蔬菜種植為主的農場,應該以標準化種植園為單位的產品產出流出登記記錄,同樣涉及從成品到生產過程、種植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管理等對每一環節逐一進行追溯。關鍵控制點記錄主要包括水果采購(種子、農藥、肥料、農資耗材)、水果生產情況(農藥、肥料使用、灌溉記錄、病蟲害防治、環境記錄)、水果產后情況(運輸負責人、銷售對象)等。
  4 建立中小型農場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對策
  4.1 各級政府加強農產品追溯體系的組織指導
  各級政府應將中小型農場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作為解決當前農戶分散生產經營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矛盾的主要抓手,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完善相關配套制度、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加強農產品追溯體系信息平臺的建設。
  4.2 農民培訓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意識
  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和多元培訓力量,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結構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2]。通過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和針對性的入戶技術指導,提高農民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意識;通過發放簡單明了、淺顯易懂的指導資料,讓農戶懂規程、明記錄。農民培訓課程體系中應包含農產品質量管理與認證模塊,幫助農戶了解農產品貼標銷售、創品牌與增效益的密切相關性,促進可追溯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4.3 加大扶持促進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完善
  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扶持力度。特別在農場建立追溯體系初期,要提供專項建設資金支持農產品生產追溯制度的建設,充分發揮合作社對農戶的擴散效應。合作社通過為農戶提供農產品生產追溯制度方面的技術培訓,推動農產品生產追溯工作的順勢發展。
  4.4 加快基層農技人才和農檢人才引進與培養
  國家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提到,“十三五”期間要形成1萬名基層農技推廣骨干隊伍,培育1 000萬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技能人才,特別在有機農產品經營管理、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及加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等崗位上需求有所凸顯。而目前農業人才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有待培養一大批懂現代農業技術、具備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的用現代農業科技武裝的專門人才,以緊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發展戰略,全面建設農業標準化,提高農業安全。
  參考文獻
  [1]白云峰,陸昌華,李秉柏.畜產品安全的可追溯管理[J].食品科學,2005(8):473-477.
  [2]覃嬋,文良娟,彭飛榮,等.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分散農戶中的建立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27):13264-132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7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