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在感冒治療中的合理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中成藥在治療感冒中的合理應用方法。方法:借助文獻研究法和中醫基礎理論,對感冒加以辨證分型,并描述每種類型感冒代表藥物及其組成、用法用量、主治功能等。結果:感冒可分為風寒、風熱、風濕、暑濕、體虛五種類型,不同證型用藥不同。結論:對感冒進行辨證分型,對于合理應用中成藥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成藥;感冒;合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2
感冒作為一種四季常見病,中醫對其治療有著獨特優勢,且以中成藥治療療效較為顯著,加上服用方便,使其深受患者的歡迎[1]。因感冒在不同季節、不同病因及不同患者中癥狀表現不同,且感冒藥的方劑組成有所差異,所以對該病治療時不可盲目用藥,不僅會貽誤病情,還可能給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影響,因此合理使用中成藥十分重要。
1 感冒分型
1.1 風寒感冒
癥狀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薄白及脈浮緊等。好發于冬春季節,在人體正氣不足時,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
1.2 氣虛感冒
癥狀與風寒感冒相似,表現為乏力氣短,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嘔逆、咳嗽痰多、胸膈滿悶、舌苔白以及脈無力等[2]。以年老體質虛弱者多發,治療以益氣解表和理氣化痰為主。
1.3 風熱感冒
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頭脹痛、咽喉紅腫、口干少汗、咳嗽痰黃稠、舌苔薄黃及脈浮數等。該病多于冬春季節發病,因春天氣候較曖或者冬天較溫,加上人體調攝失宜,風熱之邪入侵導致。臨床治療以辛涼解表為主。
1.4 流行感冒
偏向于風熱重癥,也可稱為“重感冒”,是風寒、風熱及暑濕感冒等病情的加重表現,癥狀和風熱感冒較為相近,但更為嚴重,臨床表現為高燒、寒戰、怕冷、渾身無力、頭痛欲裂、全身酸軟、舌質紅而舌苔黃以及脈浮數等[3]。該病多為疫毒感染導致,治療以疏風透表和清熱解毒為主,也可參照風熱藥加以清熱解毒即可。
1.5 暑濕感冒
臨床表現為頭痛腦脹、發熱惡寒、腹痛腸鳴、痞滿腹瀉、食欲不振、舌苔黃膩及脈滑數等。該病多因夏季炎熱,貪涼飲冷,使陽氣被陰寒遏制,導致風寒之邪入侵所致,治療以和中解表及芳香化濁為主。
2 中成藥在感冒治療中的應用
2.1 風寒感冒常用中成藥
風寒感冒常用的中成藥主要有:①感冒清熱顆粒:藥物組成包括白芷、柴胡、葛根、桔梗、薄荷、防風、蘆根、苦杏仁、紫蘇葉、苦地丁及荊芥穗等,有解表清熱和疏風散寒之效,用于頭痛發熱、咽干咳嗽、流清涕及身痛惡寒的外寒內熱感冒。②感冒軟膠囊:藥物組成包括桂枝、桔梗、麻黃、羌活、黃芩、葛根、防風、白芷、川芎、當歸、薄荷、苦杏仁、石菖蒲及荊芥穗等,有解表清熱和疏風散寒之效,用于頭痛發熱、鼻塞流涕、惡寒無汗、骨節酸痛及咳嗽咽痛的外感風寒感冒。③正柴胡飲顆粒:主要由柴胡、防風、赤芍、陳皮、甘草及生姜組成,具有解表散寒之效,用于頭痛身痛、微惡風寒、舌苔薄白、發熱無汗的外感風寒輕癥治療。④風寒感冒顆粒:由陳皮、甘草、桂枝、葛根、防風、桔梗、麻黃、干姜、紫蘇葉及苦杏仁等組成,具有疏風散寒和解表發汗之效,對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清涕及咳嗽的風寒感冒有顯著效果。⑤荊防顆粒:由荊芥、羌活、柴胡、防風、獨活、前胡、枳殼、川芎、茯苓、甘草、桔梗等組成,有散風祛濕和發汗解表之效,用于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以及咳嗽白痰的風寒挾濕感冒。⑥葛根湯顆粒:由葛根、甘草、桂枝、麻黃、生姜、甘草、大棗組成,有生津舒經及發汗解表之效,用于咳嗽咽癢、頭痛汗出、鼻塞流涕、咳痰稀白的風寒感冒中項背強幾幾。⑦川芎茶調顆粒:由川芎、白芷、細辛、甘草、荊芥、防風、羌活、薄荷等組成,有疏風止痛之效,用于惡寒發熱及鼻塞頭痛的外感風寒。
2.2 風熱感冒常用中成藥
風熱感冒常用的中成藥主要有:①銀翹解毒顆粒:由薄荷、連翹、荊芥、桔梗、甘草、金銀花、淡竹葉、淡豆豉及牛蒡子組成,有清熱解毒和疏風解表之效,用于頭痛發熱、咽喉疼痛及咳嗽口干為主癥的風熱感冒。②桑菊感冒顆粒:由桑葉、菊花、甘草、連翹、桔梗、蘆根及薄荷油組成,有宣肺止咳和疏風清熱之效,用于頭痛、口干、咳嗽及咽痛為表現的風熱感冒。③風熱感冒顆粒:由連翹、荊芥、薄荷、桑葉、桑枝、菊花、板藍根、苦杏仁、六神曲及牛蒡子組成,有利咽解毒和疏風解熱之效,用于鼻塞、發熱、咳嗽多痰、頭痛咽痛為表現的風熱感冒。④維C銀翹片:主要成分有連翹、桔梗、蘆根、甘草、荊芥、金銀花、淡竹葉等,有辛涼解表和清熱解毒之效,用于流行感冒所引發的咳嗽、頭痛、發熱、口干、咽痛等。⑤雙黃連口服液:由金銀花、連翹、黃芩組成,有清熱解毒和辛涼解表之效,用在外感風熱引發的咳嗽、發熱、咽痛等。⑥板藍根顆粒:有涼血消腫和清熱解毒之效,對風熱毒邪引發的咽喉疼痛和發熱癥狀有顯著緩解作用。
2.3 暑濕感冒常用中成藥
暑濕感冒常用的中成藥主要有:①藿香正氣軟膠囊:由陳皮、蒼術、白芷、厚樸、茯苓、生半夏、大腹皮、紫蘇葉油、廣藿香油及甘草浸膏等組成,有理氣和中及解表化濕之效,用于頭昏沉重、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的胃腸型感冒。②保濟口服液:由薄荷、葛根、蒼術、菊花、白芷、茯苓、木香、稻芽、厚樸、蒺藜、薄荷、鉤藤、天花粉、薏苡仁、化橘紅、廣藿香及廣東神曲等組成,有解表清熱和祛濕和中之效,用于惡心嘔吐、腹痛噯酸、消化不良及舟車暈浪等感冒癥狀。③十滴水:由樟腦、桉油、辣椒、肉桂、大黃、干姜及小茴香組成,有健脾驅風之效,用于暑熱引發的惡心、頭暈及腸胃不適等。
3 討論
綜上所述,感冒具有不同證型,所以對感冒的類型進行正確判斷,選擇正確合理的中成藥治療,是提高感冒治療效果的關鍵,不僅可以減少浪費和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同時也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謝敏,周歡.醫學生對非處方中成藥類感冒藥認知和使用的調查[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7):83-86.
歐陽國豪,李燦華,陳東成,葉小維.關于服用中成藥治療感冒的藥學服務影響調查[J].北方藥學,2017,14(07):148-149.
張晨曦,貢聯兵.普通感冒中成藥的合理應用[J].人民軍醫,2018,61(07):649-6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