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頻消融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總結我院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術后8例并發癥的觀察重點和護理體會。
【關鍵詞】 肝癌;射頻消融術;并發癥;觀察;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原發性肝癌是國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導致為主。射頻消融術(Radiofre quency ablation.RFA)近年來已成為臨床上一種微創治療肝癌的新技術,對絕大部分肝癌病灶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2]。盡管該技術具有安全,療效好,療程短等優點,但是仍有多種并發癥發生,因此做好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F對我院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術后8例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術后出現8例并發癥,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2例,年齡54±13歲,所有患者均根據病史及血液指標(甲胎蛋白),CT,MRI等檢查確診為肝癌,腫瘤直徑4.3±1.4cm,肝功A級7例,B級1例。出現輕微并發癥6例,包括發熱3例均為男性,疼痛2例均為女性,無癥狀表現的胸腔積液1例為男性,嚴重并發癥2例均為男性,包括因肝功差出血致死1例,胃腸穿孔1例。
2 護理措施
2.1 輕微并發癥的護理措施
2.1.1 發熱護理
大多數患者手術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吸收熱癥狀,發熱時間長或短大部分原因歸結于消融術后壞死組織的大小和患者自身機體情況。體溫升高可引起患者機體某些生理改變,引起人體代謝率升高,氧耗升高,心肺負荷增加,出現呼吸心率增快。我院3例發熱患者均為男性體溫分別為37.5℃、38.3℃、39℃,腫瘤直徑2.9±1.0cm,均在術后48~72小時內出現發熱,對體溫37.5℃和38.3℃的2例患者,給予物理降溫后體溫在一天內恢復正常。對體溫39℃的1例患者,給予使用賴氨匹林再配合物理降溫后,發熱得到控制。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3例發熱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基礎護理,加強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飲食,飲用適量溫開水,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對1例高熱患者,發熱出汗較多,給予溫水擦拭身體并更換貼身衣物,預防感冒,并做好心理護理及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2.1.2 疼痛護理
疼痛與治療區域術后因發熱膨脹后刺激肝包膜有密切關系。我院2例痛患者均為女性,其中輕微疼痛1例,疼痛部位為右上腹鈍痛,無反射痛和肌緊張,生命體征無異常,給予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后,患者疼痛持續1小時后自行緩解;重度疼痛1例,疼痛為全腹脹痛,伴輕微肌緊張,給予曲馬多注射液肌肉注射再配合口服西樂葆藥物止痛,2小時后患者疼痛得到緩解。護理人員對2例疼痛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并指導患者減輕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改變體位等。對1例疼痛無法忍受的患者除給予心理護理及藥物對癥處理外,還反復告知患者及家屬防跌倒墜床、防自殺、防傷人等安全注意事項,并做好神志和生命體征的觀察。
2.1.3 無癥狀表現的胸腔積液護理
無癥狀表現的胸腔積液男性患者1例,動脈血氣分析檢驗結果和生命體征無異常。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好基礎護理,協助取舒適體位,加強宣教,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心慌、氣緊、氣促等表現,2天后患者積液自行消除。
2.2 嚴重并發癥的護理措施
2.2.1 橫結腸穿孔的護理
我院1例橫結腸穿孔男性患者,為鄰近臟器的損傷,于術后第5天出現并發癥,患者生命體征異常,血壓下降至95/60mmHg,呼吸加快至22次/分,心率升高至105次/分,患者全腹劇烈疼痛伴肌緊張,開啟綠色通道立即護送患者進行CT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及心理護理,確診后行急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后安返病房,給予患者常規安置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血壓穩定后取半臥位,15min測量一次生命體征,該患者出現輕微腹痛可忍受,給予心理護理,1天后自行緩解。術后禁食禁飲三天,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軟食。保持病房安靜,室內溫度25℃,濕度45%,光線適宜,每日行2次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完全康復后出院。
2.2.2 腹腔出血護理
射頻消融術前的護理重點為術前準備、對患者的常規檢查、改善肝功異常情況、改善凝血功能。我院1例腹腔出血男性患者,因為手術過程中止血不成功,手術后常規給予患者安置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協助患者取半臥位。護理人員每10min測量一次生命體征,每30min測量一次中心靜脈壓,根據中心靜脈壓情況調整輸液速度,做好健康宣教及安全護理,于術后第3天出現并發癥,患者生命體征異常,血壓下降至80/45mmHg,呼吸加快至25次/分,心率升高至125次/分,10分鐘后下降至55次/分,及時建立雙通道靜脈補充膠體溶液及輸血治療增加血容量,抽取血標本檢查,指標異常,肝功出現失代償、血小板減少,從而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死亡,最后做好患者家屬安撫工作。
3 體會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也發生了改變,護理的模式也不再是原來的“以疾病為中心”的模式,而是逐步轉變成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從患者確定入院治療開始,就應該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進行整體護理,而這些護理應當貫穿術前、術中、術后直至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結束為止,護理人員通過整體護理,可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并處理。因此,并發癥的早發現,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輕微并發癥患者的護理,護理人員通過術后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的消除其恐懼與焦慮的情緒,且如果能掌握疾病相關知識與治療過程,就能擬定合理的護理計劃,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實施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效果。而對于嚴重并發癥來說術后觀察是促進患者恢復的重要關卡,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因具有專業的知識、熟練的技能、合理的預判性,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做好生命體征的監測,及早發現問題,協助醫生做好救治措施才能避免更嚴重的并發癥出現,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護理人員在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緊密銜接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段然,張蒨.肝癌單點及多點射頻消融術后并發癥的比較及護理體會[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6,1:66-68.
陳盈,陳惠敏,蔡汝珠.肝癌射頻消融術后相關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24:53-55.
彭晶,董曉靜,吳亞楠.潑尼松龍治療過敏性紫癜患兒的心理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24:52-53.
張志毅.腹腔鏡下射頻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臨床護理分析[J].當代醫學,2016,20:126-127.
鄒利樂.經皮射頻消融與手術切除在治療小肝癌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醫學,2016,5:84-85.
趙玉英.腹腔鏡下行射頻消融術治療肝臟腫瘤的護理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8:1507-1508.
甄玉英.原發性肝癌精準序貫治療的護理[J].中國醫刊,2012,4:25-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