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并發癥與護理方法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腦血管介入術具有操作簡便、微創、安全、術后恢復快等多種優勢,是目前臨床診斷和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首選手段,該項技術雖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其需經穿刺動脈完成,易損傷動脈血管的完整性和血管內皮,再加上術后穿刺部位護理方法不當,極易引發患者術后出現一系列穿刺點并發癥,如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等,這些并發癥不僅會加重患者機體痛苦,還會影響其預后恢復效果,因此,臨床需積極分析這些并發癥發生原因,并探究相應的護理方法,才能預防穿刺點并發癥發生和促進患者預后恢復良好。本文主要總結了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常見并發癥及發生原因,并針對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常見并發癥提出了相應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腦血管介入術;穿刺點;并發癥;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腦血管介入術是一項通過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技術(DSA)開展的血管內介入手術,也是臨床用于診斷和治療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具有手術痛苦輕、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其需要進行股動脈穿刺,從而會對動脈血管的完整性及血管內皮造成一定的損傷,再加上術后對患者穿刺部位壓迫方法不當、壓迫時間過短等,常易導致患者穿刺部位出現局部出血、皮下血腫、動靜脈瘺、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等并發癥,不僅會加重患者機體痛苦,同時還會影響其整體預后效果,因此,臨床需積極分析和總結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常見并發癥,并探尋相應的預防和護理方法,才能緩解患者痛苦和促進其早日恢復健康[1]。
  1 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常見并發癥及發生原因
  1.1 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
  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是腦血管介入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包含局部滲血、皮下血腫、皮下瘀斑等,相關數據表明,其發生率約占全部并發癥總數的70-75%[2]。引發該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多次反復穿刺、刺穿動脈壁、穿刺部位壓迫不當或壓迫時間過短、肝素使用過量、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礙、術肢活動度大和活動頻繁等[3-4]。為預防該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護理人員需指導其取平臥位,將穿刺肢體自然伸直,再將其動脈內鞘管拔除,并對穿刺點采用手掌按壓30min,若無出血,可采75%酒精對穿刺點部位進行消毒,再用寬膠布進行加壓包扎,必要時還可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或1kg沙袋對穿刺部位進行壓迫,并叮囑患者術后需絕對臥床休息24h,禁止進行屈髖動作,可對穿刺一側肢體持續制定6h,為避免患者平臥時間過長而出現腰酸背痛、周身不適等癥狀,護理人員還需幫助患者按摩局部,盡最大限度避免其出現過早活動[5]。另外,臥床期間,手術人員還需規避一切可能導致患者腹壓升高的危險因素,如指導患者大小便、咳嗽時用手對穿刺點壓迫,以免穿刺部位壓力升高而引發穿刺口出血[6]。
  1.2 假性動脈瘤
  假性動脈瘤指的是動脈壁破裂后血腫與周圍纖維包裹后形成與動脈管腔相通的搏動性包塊,鞠黎明[7]等人研究報告中證實,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并發假性動脈瘤的概率為4.7%,該并發癥主要是因經皮股動脈穿刺,導致血管的完整性被破壞,另外,手術人員穿刺技術不成熟或術中進行反復穿刺,并刺破動脈血管及術后動脈修補不全均是引發該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為預防該并發癥的發生,就需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8]。
  1.3 動靜脈瘺
  動靜脈瘺主要表現為穿刺部位可觸及搏動性腫塊,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且范圍較為局限,引發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穿刺過程中同時損傷動脈和靜脈,因此,為預防該并發癥的發生,需要手術人員掌握規范的動脈穿刺技術[9-10]。
  1.4 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是腦血管介入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不僅會加重患者機體痛苦,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積極預防和護理[11]。該并發癥主要是因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術后穿刺部位加壓包扎過緊、患者肢體嚴格制動導致血液流速慢、粘度高等所致,為預防和減少該并發癥的發生,就需合理把控加壓包扎的松緊度,一方面要防止血栓形成,另一方面還需達到加壓止血目標,另外,術后還需遵醫囑為患者口服波立維或阿司匹林預防下肢動脈血栓形成[12]。
  2 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常見并發癥的護理方法
  2.1 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護理
  針對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需要護理人員在介入術后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護理工作:(1)視,術后護理人員需密切對患者穿刺點周圍皮膚情況(有無腫脹、蒼白、青紫、包塊等)、術肢活動情況、肢體位置、沙袋位置及末梢血運等進行密切觀察,并且還需將患者衣服揭開,使穿刺點及周圍皮膚充分暴露,仔細觀察穿刺點敷料,以便及時了解穿刺點周圍有無淤斑、滲血、血腫等[13]。(2)觸,穿刺部位血腫與假性動脈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為良好區分兩者,護理人員需觸摸患者穿刺點部位,看能否觸到搏動性包塊或明顯壓痛,若可觸及搏動性包塊則為假性動脈瘤,另外還需觸摸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良好。(3)聽,為區分穿刺部位血腫與動靜脈瘺,還需聽穿刺局部有無雜音,若有則為動靜脈瘺。(4)查,護理人員還需密切監測患者全身皮膚有無淤斑,尤其是受壓部位,抗凝劑用量、凝血功能、血常規等,若穿刺部位膨隆,遠端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可能為局部血腫壓迫動脈。若患者穿刺部位血腫較小,一般可在短期內自行吸收消退,因此護理人員可暫不對其進行處理,若穿刺部位血腫較大,則需在24h內給患者應用局部加壓配合冷敷護理,24h后再采用硫酸鎂進行濕熱敷,若上述護理方法均無效,則需及時報告醫生行切開手術探查,以便采取合理止血措施[14]。
  2.2 假性動脈瘤護理
  假性動脈瘤多發于術后24-48h,為盡早發現假性動脈瘤和對其進行處理,護理人員在此期間需注意觀察穿刺點局部出現腫塊情況,包含腫塊大小、局部瘀斑范圍變化等,若穿刺點出現進行性增大、震顫及搏動感的腫塊,則提示可能出現假性動脈瘤,需及時采用床旁血管超聲對假性動脈瘤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解,并對其雙側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及皮溫進行監測,同時采用沙袋壓迫穿刺點,根據血管超聲監測結果決定砂袋壓迫重量和持續時間[15]。   2.3 動靜脈瘺護理
  術后,護理人員一旦發現患者穿刺點出現局限性搏動腫塊且其血管內有雜音,需及時給其肌肉注射2%的5-10mL利卡多因,以進行局麻鎮痛[16]。然后,還需在床旁彩超引導下,采用1kg沙袋對患者穿刺部位瘺口處、瘤頸部進行壓迫,以促進瘺口閉塞和瘤腔內形成血栓。
  2.4 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若術后患者出現術側肢體明顯腫脹、皮膚顏色青紫、皮膚發麻及細血管返流時間明顯加快等癥狀,則提示可能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需及時放松繃帶,給患者提供適量的血管擴張劑治療,同時還需引導患者將患肢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若患者術后出現小腿疼痛劇烈、感覺遲鈍、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色蒼白、趾端蒼白、皮溫降低、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明顯延長等癥狀,則提示可能形成下肢動脈血栓,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17-18]。
  3 結語
  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腦血管介入術雖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和應用優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也易引發患者術后出現一系列穿刺點并發癥,如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等,這些并發癥不僅會加重患者機體痛苦、影響穿刺傷口的愈合和延長患者預后恢復周期,嚴重時還會對其生命健康安全構成一定威脅,因此,臨床需積極做好這些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工作,如在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并發癥出現后,需視情況給其提供局部加壓配合冷敷、硫酸鎂濕熱敷護理;出現假性動脈瘤后需及時采用沙袋壓迫穿刺點;出現動靜脈瘺后需采用沙袋壓迫瘺口處、瘤頸部;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后需及時放松繃帶,給患者提供適量的血管擴張劑治療,同時還需引導患者將患肢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形成下肢動脈血栓后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這有這樣才能將患者術后并發癥嚴重程度降至最低,從而加快其預后恢復。
  參考文獻
  潘玉琴,吳曄.腦血管介入術后并發癥的防治策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12):1628.
  郭軼敏.介入護理在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系統醫學,2018,3(19):166-168.
  周桂桃,龔昭惠,談惠群,等.腦血管側支循環評估在腦血管介入術后再狹窄及缺血性腦血管事件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8,29(18):2534-2537.
  蔡萬興.護理干預在腦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內介入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0):174-176.
  鄧麗芬,趙麗瑩,曾濤.循證護理指導腦血管病介入術后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4):146-147.
  Yuanqiang Lin,Qiang Wen,Li Guo,et al.A network meta-analysis on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for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hermia,2018,35(1).
  鞠黎明,姚敏.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世界復合醫學,2018,4(03):83-85.
  張海英,魏麗莉,朱莉.臨床護理介入護士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腦血管介入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9):109-110.
  王艷娟,張丹.臨床護理路徑在腦血管介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42+47.
  蒙彩英.個性化護理在腦血管患者介入治療后的效果評價[J].廣東醫學,2018,39(12):1909-1911.
  Nina Lansbury Hall,Jarra Hicks,Taryn Lane,et al.Evaluating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Benefit-Sharing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Wind Farm Development[J]. Case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2017,1(1).
  陳清環,陳書人,馮潤金.介入護理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0):17+20.
  朱小敏,馬飛飛,張露露,曹珊,劉亞紅.自制一體化交接單在腦血管介入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醫學,2017,43(06):448-450+452.
  任婷婷.介入護理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效果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30):69-71.
  耿丹,黎恩知,苗曉慧,等.醫護一體化模式下介入術后并發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管理成效評價[J].華西醫學,2017,32(09):1423-1426.
  聶翠艷.腦血管介入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4):256-257.
  張萍.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原因及護理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3):145+147.
  馬娜,劉偉.介入護理在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0):19-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4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