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門螺桿菌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的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根除幽門螺桿菌在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中的價值。方法: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需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120例,分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對照組常規治療60例,隨訪期1-6個月,分析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臨床癥狀、內鏡下表現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根除幽門螺桿菌能有效降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消化道癥狀及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的發生率。
關鍵詞 幽門螺桿菌;阿司匹林;消化道癥狀
阿司匹林對動脈血管事件的預防效果明顯,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幽門螺桿菌是消化道黏膜損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比率較高,達42% -64%,平均55%[1]。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并且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尤為嚴重。因此,探討根除幽門螺桿菌是否有助于減輕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對臨床意義深遠。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需口服阿司匹林的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120例。入選標準:①需連續口服阿司匹林患者。②經13C-尿素呼氣試驗(13C-UBT)陽性,確診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患者。③近6個月無消化系統疾病癥狀;所有患者中冠心病82例,腦梗死11例,高血壓19例,糖尿病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5 -75歲,平均(59.2±2.2)歲。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44 - 76歲,平均(59.4±3.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研究方法:(l)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采用13C-UBT檢測。試劑盒采用北京勃然制藥有限公司。檢查前1個月內禁止服用抗生素、PPl類藥物及含鉍劑藥物,晨起空腹檢測。陽性患者入組。(2)規范化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按照《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意見》,應用標準的抗幽門螺桿菌四聯療法[2]。服用奧美拉唑20 mg,2次ld;阿莫西林1 000 mg,2次ld;克拉74 中國社區醫師2019年第35卷第1期霉素分散片500 mg,2次/d;復方鋁酸鉍顆粒2.6 9,3次ld;服藥14 d,停藥1個月后再次行13C-UBT檢測,檢測陰性入組。(3)阿司匹林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1次/d,晨起餐后頓服。(4)觀察指標:①上消化道癥狀:采用GSRS評分量表,對患者的上消化道癥狀進行評分翻。O分無癥狀;1分偶然出現,影響部分社會活動;2分時間延長,需要治療,并且影響很多社會活動;3分嚴重影響所有社會活動。②胃十二指腸黏膜:上消化道癥狀評分≥2分者進行胃鏡檢查,上消化道癥狀評分≤2分者于服藥6個月后進行胃鏡檢查,對患者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情況進行評分。黏膜無損傷:O分;黏膜充血斑:1分;黏膜少量糜爛:2分(≤3處);多發黏膜糜爛:3分(>3處);潰瘍形成:4分。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
治療組臨床癥狀、內鏡下表現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長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容易出現上消化道損傷,胃鏡表現充血、炎癥、糜爛,用藥時間越長,潰瘍及出血發病率越高。有研究發現,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患者出現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4];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1% -8%在1年內因消化性潰瘍(PU)并發癥而入院治療。盡管臨床醫生已經對阿司匹林相關的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提高了警惕,但預防效果仍舊不甚理想。本觀察顯示,雖然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有一定數量的患者出現了程度不等的上消化道癥狀,但其評分與其內鏡下黏膜損傷評分并無明顯對應關系,內鏡評分較高患者中僅有少部分患者上消化道癥狀評分較高,一部分患者甚至無相應臨床表現。兩組潰瘍患者中無癥狀者高達70%,此現象可能與阿司匹林誘導了局部和全身痛覺喪失,故而掩蓋了臨床癥狀有關。因此阿司匹林相關的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癥狀往往不典型,給臨床醫生及患者通過消化道癥狀判斷消化道黏膜損傷增加了難度,臨床醫生更應警惕這種“無癥狀性消化道黏膜損傷”的危險性。對于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應密切監測大便潛血及血常規,必要時可監測胃鏡。盡管阿司匹林能增加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的風險,但并不是所有使用者均有相同風險,已有研究表明其風險率與其用藥劑量、時間及用藥者年齡呈正相關。本觀察中潰瘍形成患者并未出現出血情況,這可能與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因此臨床上更應長期監測進一步證實。
幽門螺桿菌是定植于胃黏膜組織上皮細胞表面的病原菌,其感染率較高,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又一獨立危險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誘發慢性活動性胃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顯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應。幽門螺桿菌感染、阿司匹林是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兩個獨立損害因子[5],而當其共同存在時的相互作用目前尚無統一結論,由于各臨床觀察中存在不同的結果及觀點,導致目前臨床工作中對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患者是否需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仍舊存在不同意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標準治療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患者,無論是上消化道癥狀評分還是胃鏡下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使因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減少。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我國較高,故臨床中建議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應盡可能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陽性者建議行標準根除治療,從而預防其導致的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保證患者治療的最大程度獲益。但此結論仍需長期的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以盡可能貼合臨床實際。
參考文獻
[1]王晶瑤,蓋亞男,孫永華.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損傷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7,29(3):69-72.
[2]劉云慶.根除幽門螺桿菌對長期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發生率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5,(11):56-57.
[3]陳紅菊.奧美拉唑預防小劑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黏膜損傷的效果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3):361-363.
[4]李燕.長期應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對發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意義[J]甘肅科技,2018,(1):115-116.
[5]郭曉白,劉暉,曾俊幽門螺桿菌根除對老年患者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損害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抿2014,54(11):88-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