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產后盆底功能訓練開展延續性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產婦產后盆底功能訓練中延續性護理模式的建立和效果。方法 200例進行產后盆底功能訓練的產婦, 通過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產婦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產婦開展延續性護理。比較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盆底肌肌力、國際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BISF-W)評分改善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前,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升高, 且觀察組Ⅰ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52±0.41)分、Ⅱ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48±0.46)分、BISF-W評分為(166.52±9.93)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7.00%, 對照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88.00%,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產婦產后盆底功能訓練中開展延續性護理對產婦產后盆底肌的恢復和性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影響, 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普及應用。
【關鍵詞】 產后;盆底功能訓練;延續性護理;盆底肌肌力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威脅婦女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同時也是全球性公共衛生疾病。研究發現該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妊娠及分娩, 產婦多伴有子宮脫垂、排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癥狀和表現, 而改善產婦臨床癥狀的主要方式為產后盆底功能訓練, 例如電刺激、生物反饋等多種方式, 其臨床療效已經得到證實[1, 2]。但是大部分產婦對枯燥的康復訓練缺乏耐性, 并且未意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 導致其盆底功能恢復效果較差, 為提升產婦的訓練效果, 本院擇取100例產婦開展延續性護理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進行產后盆底功能訓練的產婦200例, 通過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10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37歲, 平均年齡(29.2±2.7)歲;觀察組產婦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8.8±3.1)歲。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順利自然分娩產婦;年齡20~40歲;單胎妊娠;初產婦;認知功能無異常。
1. 2. 2 排除標準 剖宮產及難產產婦;有妊娠合并癥或急性、慢性傳染性疾病產婦;妊娠期行泌尿生殖系統手術產婦;合并神經肌肉病變產婦;合并盆底禁忌證產婦。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院內行盆底康復訓練, 出院后每個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 從產婦出院當天計算, 此后6個月 進行隨訪。及時了解產婦出院后身體狀況和盆底康復堅持情況等, 叮囑其定時復查。
1. 3. 2 觀察組 行延續性護理。護理人員在產婦出院后進行隨訪, 從產婦出院當天計算, 此后6個月進行隨訪。期間指導產婦進行產后盆底功能訓練, 指導產婦有規律收縮和放松陰道, 縮臀提肛訓練, 對其大腿內側肌群進行收縮, 收腹練習, 上述運動3次/d, 每項運動每次鍛煉15次左右。建立信息檔案, 保留產婦聯系方式, 包括電話及社交平臺賬號等。同時檔案內定期記錄產婦運動和恢復情況。出院后通過電話、社交平臺方式進行隨訪, 出院1個月內每周電話隨訪1次, 出院第2個月和第3個月調整隨訪頻率, 每2周1次, 出院第4~6個月再次調整隨訪頻率為每月1次。根據產婦實際情況指導產婦進行盆底功能訓練的正確方式, 了解產婦的家庭環境以及其生活習慣及時調整訓練方案, 并指導產婦合理飲食及適當運動。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應用盆底壓力檢測儀評定患者盆底肌肌力, 包括Ⅰ類和Ⅱ類肌纖維肌力, Ⅰ類肌纖維肌力檢測觀察彩圖及黃色模塊寬度, 在紅色曲線到黃色模塊高度40%時進行分級, 按照持續0、1、2、3、4、5 s以上分別記錄0、Ⅰ、Ⅱ、Ⅲ、Ⅳ、Ⅴ級, 并按照0~5分計分; Ⅱ類肌纖維肌力檢測觀察彩圖及黃色模塊寬度, 在紅色曲線到黃色模塊高度的70%~90%高度時進行分級, 按照持續0、1、2、3、4、≥5次, 分別記錄0、Ⅰ、Ⅱ、Ⅲ、Ⅳ、Ⅴ級, 并按照0~5分計分。分值越高說明產婦盆底肌肌力恢復效果越好[3]。②國際BISF-W量表評分, 量表包括性欲、性喚起、高潮、性心理、性行為中異常情況占比及性關系滿意情況 6個維度, 分值越高說明產婦性功能恢復效果越好。③護理滿意度, 調查結果可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升高, 且觀察組Ⅰ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52±0.41)分、Ⅱ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48± 0.46)分、BISF-W評分為(166.52±9.93)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7.00%, 對照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88.00%,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產后盆底功能訓練開展延續性護理時應該做到以護理人員專業素養為核心。產后盆底功能臨床治療與護理內容涉及的學科較多, 該領域內尚無標準化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 因此融合多學科技術, 開展產后盆底功能康復治療及護理對提升產婦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4]。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實施延續性護理, 護理人員為產婦開展出院后教育和延續性護理措施, 包括前期盆底功能鍛煉、中期現場指導及飲食干預、運動干預、不良生活習慣糾正等措施, 后期復診[5]。傳統護理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們的護理需求, 一般情況下在傳統護理中, 產婦出院意味著一段醫患關系的結束, 必須通過復診才能獲取部分健康信息, 這種情況導致大部分產后產婦沒有動力堅持進行盆底康復訓練, 因此各種疾病風險有顯著提升, 對其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隱患[6]。
而延續性護理則是延長了醫患關系, 保證產婦在出院后也能享有專業的護理干預, 不僅能夠滿足產婦對各種健康知識和自我護理技能的需求, 還可以根據產婦的意見及其恢復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醫療服務, 有利于提升產婦治療依從性[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產婦的盆底肌肌力和BISF-W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升高, 且觀察組Ⅰ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52±0.41)分、Ⅱ類盆底肌肌力評分為(4.48±0.46)分、BISF-W評分為(166.52±9.93)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3.25±0.26)、(3.21±0.13)、(151.34±9.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7.00%, 對照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88.00%,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產后盆底肌功能訓練產婦的盆底肌功能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 產后盆底功能訓練實施延續性護理有利于促進產婦盆底功能恢復, 拉近護患關系, 提升護理滿意度, 可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素梅. 延續護理模式對產后盆底肌功能鍛煉依從性及效果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8):47-48.
[2] 張海瑛, 關金鳳, 關文新, 等. 延續護理模式對產婦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10):153-155.
[3] 黃葉香, 劉春妮, 周海霞. 產后早期盆底肌功能訓練對會陰及盆底肌康復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12):154-156.
[4] 黃麗霞, 谷玉紅, 房桂英, 等. 綜合護理干預在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復中的應用. 河北醫藥, 2017, 39(9):1436-1437.
[5] 張喜晶, 劉春苓, 顧連芬, 等. 延續性護理對自然分娩后盆底肌張力恢復的影響. 中國保健營養, 2015, 25(14):168-169.
[6] 王新, 李桂友, 鄧美蓮. 圍生期盆底肌肌力變化趨勢及持續性指導盆底肌鍛煉對產婦盆底肌肌力的影響.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3, 9(4):393-396.
[7] 岳潔雅, 侯睿, 吳婉華, 等. 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對產婦盆底康復認知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24(8):883.
[收稿日期:2018-1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