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盆底功能與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110例產婦, 根據分娩方式不同分為1組和2組, 每組55例。1組產婦行經陰道自然分娩, 2組產婦行剖宮產。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FD)發生情況、盆底肌力情況。結果 治療前, 1組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高于2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1組和2組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分別為12.73%、10.91%,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的65.45%、56.3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2組產婦盆底肌力優于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均優于本組治療前, 且1組產婦盆底肌力優于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陰道自然分娩、剖宮產均會對產婦盆底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自然分娩影響相對較大, 但產后早期行康復治療后, 經自然分娩恢復更快。
  【關鍵詞】 不同分娩方式;盆底功能;產后盆底康復治療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為婦科常見病, 有統計資料顯示, 目前國內有37.79%~45.18%已育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礙[1]。妊娠與分娩為造成本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對女性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使其生活質量直線下降。不管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 均會造成產婦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損傷, 因此產后早期給予相關手段干預, 對防治盆底肌損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盆底功能與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8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11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分娩方式不同分為1組和2組, 每組55例。1組產婦年齡24~38歲, 平均年齡(29.53± 4.2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5.13±2.61)kg/m2。2組產婦年齡23.5~37.0歲, 平均年齡(29.51±4.27)歲, 平均體質量指數(25.11±2.62)kg/m2。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初產婦, 足月單胎;均對本研究知情, 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過往存在慢性便秘史、盆腔手術史者;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配合依從性極差者;對本研究不同意者。
  1. 3 方法 兩組產婦產后均進行盆底肌鍛煉+電刺激儀反饋治療, 具體措施如下。
  1. 3. 1 盆底肌鍛煉 首先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 與其溝通交流, 講解盆底保健知識, 提供舒適、安靜的環境, 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盆底肌鍛煉。囑產婦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教會正確排尿方法。指導產婦收縮盆底肌、肛提肌, 指導進行肛提肌運動5~10 s, 松弛5~10 s, 持續時間10~15 min/次, 鍛煉3~8次/d, 持續治療1個月或更久。
  1. 3. 2 電刺激儀反饋治療 囑產婦將大小便排空, 取半臥位, 將治療頭置入產婦陰道內, 電刺激初始強度為0 mA, 之后逐漸增加, 以產婦自覺盆底肌肉有明顯收縮但未出現不適為度, 期間配合生物反饋治療。治療過程中囑產婦將大腿稍微分開, 呈放松狀態, 囑產婦進行陰道肌肉收縮鍛煉時切勿用腹壓。2次/周, 持續治療20~30 min, 持續治療10~15次為1個療程。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情況、盆底肌力情況。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與盆底肌肉治療頭對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力進行測定, 以國際通用會陰肌力測試法(GRRUG)[2]將盆底肌力分為為0~Ⅴ6個級別, ≥Ⅲ級表示肌力正常。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前, 1組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高于2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 2組產婦盆底肌力優于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產婦盆底肌力均優于本組治療前, 且1組產婦盆底肌力優于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盆底主要由多層肌肉、筋膜組成, 其作用主要為承托、保持機體盆腔臟器處于正常的位置[3]。盆底肌是由Ⅰ、Ⅱ類纖維組成, Ⅰ類肌力下降會造成機體出現陰道松弛、子宮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而Ⅱ類肌力降低會造成產婦出現壓力性失禁、肌肉萎縮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4]。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受多種因素造成盆底支持組織薄弱, 盆腔出現臟器移位現象, 進而造成功能異常。張朝霞等[5]研究表示, 分娩與妊娠為造成產婦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間, 產婦子宮體積、重量逐步增加, 重力牽拉導致盆底組織出現不同程度損傷, 同時機體性激素、松弛素發生改變, 增加盆底支持組織壓力, 力量減弱, 進而引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不管何種分娩方式, 均會造成產婦盆底肌力不同程度損傷。本次研究中, 1組產婦選擇經陰道自然分娩, 2組產婦為剖宮產, 對兩組產婦進行盆底肌力測試發現, 兩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損傷。盆底肌力測試結果顯示, 自然分娩方式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損傷與剖宮產相比稍大,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分析原因為行剖宮產的產婦分娩過程中, 會陰體、膀胱位置改變與自然分娩方式的產婦相比會更輕, 未受到胎兒直接機械壓迫, 因此對盆底神經損傷相對較輕, 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較少[6-8]。對兩組產婦早期行盆底肌鍛煉及電刺激儀反饋治療后, 發現兩組產婦治療后盆底肌力情況均明顯改善, 但自然分娩的產婦盆底肌力恢復相對更好。
  綜上所述, 自然分娩、剖宮產均會對產婦造成短期盆底損傷, 剖宮產相對損傷較輕, 但早期對產婦實施盆底肌鍛煉與電刺激儀反饋治療后, 選擇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恢復更快, 因此產婦產后應盡早進行盆底康復治療, 可促進盆底肌力快速恢復, 提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鵬, 孫紅霞. 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產后電刺激對盆底肌康復治療效果對比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7, 16(5):507-510.
  [2] 杜玉玲. 產后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盆底康復效果與性功能的影響.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2):2452-2455.
  [3] 史紅霞.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及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 實用醫技雜志, 2017, 24(1):94-95.
  [4] 趙松巖, 黃東國, 李凡, 等. 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4):5287-5289.
  [5] 張朝霞, 袁淑珍, 聶淑娟.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及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 中國醫學工程, 2016, 20(3):89-90.
  [6] 阿斯葉·阿布拉, 米娜瓦爾·阿布力孜. 不同分娩方式結合產后電刺激對盆底功能及盆底肌康復效果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17, 23(8):1268-1272.
  [7] 周慧.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及康復治療效果評估. 雙足與保健, 2017, 26(21):318-319.
  [8] 勾玲會.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功能影響及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 中外醫療, 2017, 36(11):14-16.
  [收稿日期:2018-09-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