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評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1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75例。對照組采用生長抑素及其他抑酸劑治療, 觀察組采用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止血時間、住院時間、輸血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顯效率46.7%, 有效39例、有效率52.0%, 無效1例、無效率1.3%, 總有效率為98.7%;對照組患者中顯效32例、顯效率42.7%, 有效36例、有效率48.0%, 無效7例、無效率9.3%, 總有效率為90.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5, P=0.03<0.05)。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23.63±2.42)h、住院時間為(7.25±2.08)d, 均短于對照組的(35.81±3.67)h、(10.57±2.46)d, 觀察組患者的輸血量為(245.26±52.71)ml, 少于對照組的(426.49± 76.74)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進行治療, 能有效縮短患者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少患者的輸血量, 提高其治療效果,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生長抑素;泮托拉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 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在我國的肝硬化患者中, 多為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引發肝硬化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長期大量飲酒、自身免疫性疾病、營養障礙、工業中毒或藥物、血吸蟲等。肝硬化常因并發癥而死亡, 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化最常見的并發癥[1]。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常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 病死率高達8.0%~13.7%。因此, 為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臨床治療中采用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 可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05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確診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75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45例, 女30例;年齡35~73歲, 平均年齡(57.42±5.68)歲;肝硬化類型:肝炎后肝硬化41例, 酒精性肝硬化32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47例, 女28例;年齡36~ 75歲, 平均年齡(56.38±6.42)歲;肝硬化類型:肝炎后肝硬化42例, 酒精性肝硬化32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禁食、補液、輸血、吸氧、抗感染、護胃、止血、補充血容量、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 保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對照組采用生長抑素(青島國大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3836)及其他抑酸劑治療。將0.25 mg生長抑素作為負荷劑量, 溶于1 ml 0.9%氯化鈉溶液中, 緩慢靜脈注射。然后利用微量泵以0.25 mg/h持續靜脈滴注, 待患者出血控制后, 繼續用藥2~3 d, 有效預防患者再出血[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泮托拉唑(湖南賽隆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23369)治療, 將40 mg泮托拉唑溶于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 靜脈滴注, 2次/d, 每次間隔12 h, 持續治療3~7 d。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止血時間、輸血量及住院時間。
1. 4 療效判定標準 將患者治療1~2 d后無活動性出血, 嘔血停止, 黑便消失, 病情恢復, 視為顯效;將患者治療2~3 d內嘔血及黑便停止, 病情有所恢復, 視為有效;將患者治療3 d后仍有嘔血、黑便等現象, 病情沒有恢復甚至惡化, 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顯效率46.7%, 有效39例、有效率52.0%, 無效1例、無效率1.3%, 總有效率為98.7%。對照組患者中顯效32例、顯效率42.7%, 有效36例、有效率48.0%, 無效7例、無效率9.3%, 總有效率為90.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5, P=0.03<0.05)。
2. 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輸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23.63±2.42)h、住院時間為(7.25± 2.08)d, 均短于對照組的(35.81±3.67)h、(10.57±2.46)d, 觀察組患者的輸血量為(245.26±52.71)ml, 少于對照組的(426.49±76.74)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3 討論
由于肝臟代償功能較強, 肝硬化早期無明顯癥狀, 后期則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 多系統也會受累, 肝硬化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及癌變等并發癥[3]。 生長抑素主要適用于肝硬化門脈高壓所致的食管靜脈出血、消化性潰瘍、應激性潰瘍、糜爛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預防和治療急性胰腺炎及其并發癥等。生長抑素可有效抑制生長激素、促進甲狀腺激素及胰島素等的分泌, 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釋放, 有效減少內臟血流, 降低門靜脈壓, 降低側支循環的血流及壓力, 從而減少肝臟血流量[4, 5]。
泮托拉唑在臨床治療中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藥物, 能夠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通常用于治療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和卓一艾綜合征。泮托拉唑可選擇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 從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還能減少胃液的分泌量, 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及其活性。靜脈滴注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及急性胃黏膜病變、復合性潰瘍等在止痛及止血方面的療效顯著[6, 7]。在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中,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在臨床中的治療效果良好, 能有效縮短患者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 使其輸血量有所降低, 治療效果得到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顯效率46.7%, 有效39例、有效率52.0%, 無效1例、無效率1.3%, 總有效率為98.7%。對照組患者中顯效32例、顯效率42.7%, 有效36例、有效率48.0%, 無效7例、無效率9.3%, 總有效率為90.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5, P=0.03<0.05)。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23.63±2.42)h、住院時間為(7.25±2.08)d, 均短于對照組的(35.81±3.67)h、(10.57±2.46)d, 觀察組患者的輸血量為(245.26±52.71)ml, 少于對照組的(426.49±76.74)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 能有效縮短患者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少患者的輸血量, 提高其治療效果,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禤海鋒.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8, 25(5):623-624.
[2] 趙晶鳳, 劉群, 王秀艷, 等. 云南白藥聯合生長抑素及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8, 34(1):92-96.
[3] 張金秀. 泮托拉唑聯合生長抑素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7, 17(33):80, 96.
[4] 高成廣, 謝峰, 馮亞東.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6, 32(2): 284-287.
[5] 趙美偉.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32例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4, 30(8):16-17.
[6] 胡中邦, 劉尚忠.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4, 12(3):281-282.
[7] 王凱. 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3):172-173.
[收稿日期:2018-10-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