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標本保存時間的不同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標本保存時間的不同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方法 采集50例體檢者的血液樣本, 將樣本保存在-22~-18℃的環境中, 保存時間為7、14、30 d, 對不同保存時間生化檢測的總膽紅素(TBIL)、肌酐(Cr)、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蛋白(TP)、葡萄糖(Glu)、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水平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7 d, 其生化檢測的ALT、TBIL、BUN、TP水平明顯降低, UA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ST、Glu、Alb、Cr水平無明顯變化,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14 d, 其生化檢測的ALT、TBIL、BUN、Glu、Alb水平明顯降低, AST、Cr、TP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30 d, 其生化檢測的ALT、AST水平明顯下降, BUN、Glu、Alb、TP、UA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BIL水平無明顯變化,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醫學統計學》對最大允許誤差進行計算, 其中血液樣本保存7、14 d后ALT、BUN、TBIL檢測結果已經超出了最大誤差允許范圍;保存30 d后的血液樣本, 其TBIL以及AST檢測結果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 其余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外。結論 臨床進行生化檢驗時, 應及時對體檢者的血液標本進行檢測, 減少因保存時間過長而出現的誤差情況, 保證生化檢測的準確性。
【關鍵詞】 生化檢驗;血液標本;保存時間
臨床進行生化檢驗的過程中, 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檢測結果誤差的情況, 因此加強生化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意義重大[1]。有研究表明, 受檢者的血液樣本保存時間以及方法的不同會對其檢測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出現較為明顯的誤差, 從而對受檢者的疾病指導和治療造成影響[2]。本文主要對血清標本保存時間的不同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12月50例體檢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其中男女比例為25∶25, 年齡8~79歲, 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 采集50例體檢者的血液樣本, 采用真空采集管(內含促凝劑)對體檢者的血液樣本進行采集, 共計采集3份樣本, 每份樣本5 ml, 在血液樣本凝固30 min后, 進行離心處理, 在確定不存在溶血、混濁的狀態下, 取血清進行檢測, 之后將每份血液樣本再次分為3份, 將其保存在-22~-18℃的環境中, 在保存7、14、30 d后, 分別對血液樣本進行檢測, 即在室溫下溶解, 在穩定30 min后進行檢測, 檢測的方法和項目與即刻檢測的方法、項目一致, 對比血液樣本不同保存時間的檢測結果。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640, 奧林巴斯)、試劑(奧林巴斯原裝)對TBIL、Cr進行檢測;通過寧波美康提供的試劑對UA進行檢測[3];通過浙江東甌提供的試劑對ALT、AST、TP、Glu、Alb、BUN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 對體檢者血液樣本即刻、保存7 d、保存14 d 以及保存30 d的TBIL、Cr、UA、ALT、AST、TP、Glu、Alb、 BUN水平進行觀察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7 d, 其生化檢測的ALT、TBIL、BUN、TP水平明顯降低, UA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ST、Glu、Alb、Cr水平無明顯變化,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14 d, 其生化檢測的ALT、TBIL、BUN、Glu、Alb水平明顯降低, AST、Cr、TP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即刻進行生化檢測的結果相比, 血液樣本保存30 d, 其生化檢測的ALT、AST水平明顯下降, BUN、Glu、Alb、TP、UA水平明顯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BIL水平無明顯變化,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醫學統計學》對最大允許誤差進行計算, 其中血液樣本保存7、14 d后ALT、BUN、TBIL檢測結果已經超出了最大誤差允許范圍;保存30 d后的血液樣本, 其TBIL以及AST檢測結果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 其余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外。見表1。
3 討論
本文研究中, 血液樣本放置14、30 d后進行生化檢測, 其TP值明顯升高, 原因可能與血液樣本中的水分減少有關[4]。 若將血液樣本放置在4℃的環境下7 d, 實施ALT檢測, 其酶的活性并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但是若反復對血液樣本進行冷凍處理, 則會導致血液中的酶活性受到影響, 在血液樣本冷凍7 d以及14 d后, ALT的檢測結果已經超出了誤差允許的范圍, 而AST檢測的結果雖然出現了誤差, 但是處于誤差允許的范圍內, 其酶的活性已經出現了不穩定的情況[5, 6]。將血液樣本放置在-22~-18℃的環境中14 d, 其TBIL水平會出 現明顯下降的情況, 可能與標本未進行良好的避光有關[7];在保存30 d后, TBIL水平則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與即刻檢測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隨著血液標本保存時間的增加, 其樣本中的葡萄糖會不斷地代謝, 導致其含量下降[8], 在樣本保存14 d后, 其樣本中的葡萄糖已經不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但是誤差在允許的范圍內。UA、Cr的活性相對穩定, 其血液樣本中的干擾因素較少, 在保存14 d后進行生化檢驗, 其檢測的結果相對穩定[9, 10]。 本文研究表明, 在相同的溫度下對血液樣本進行保存, 其生化檢測的相關指標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出現檢測結果誤差的情況。生化檢測的結果可以對體檢者疾病的評估和治療提供指導依據, 因此, 保證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十分必要。
綜上所述, 在采集體檢者的血液樣本后, 應實施相應的檢測, 從而對生化檢測的準確性最大程度地進行保證。
參考文獻
[1] 張天躍. 血液標本的保存方法與保存時間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4, 12(22):59-61.
[2] 陳益川, 張德亭, 李莉莉, 等. 3種采血管制備的標本對6種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的影響. 檢驗醫學, 2014, 29(4):402-404.
[3] 余德清. 靜脈血標本放置時間對常規生化檢查結果的影響.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3):690-691.
[4] 田淑彩, 李思晨, 于冰, 等. 液氮超低溫保存血清標本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 2014, 35(4):334-336.
[5] 楊澤敏, 黃惠東, 盧自當, 等. 相同溫度下不同保存時間血清標本對生化檢測9項結果的影響.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6, 16(3):59-60.
[6] 吳振永, 趙紅艷, 孫亞茹, 等. 實驗室濕度和保存時間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 15(16):2303-2305.
[7] 李毅堅, 袁健生, 朱翠珍, 等. 待測血清保存方式對生化項目檢測結果的影響. 當代醫學, 2015, 22(4):46-47.
[8] 朱菊花, 王艷鴻, 杜鳳霞, 等. 血清標本在不同溫度與時間下儲存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 醫藥與保健, 2014, 22(12):137.
[9] 卞珊. 血標本放置條件和時間對9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的影響. 現代醫藥衛生, 2014, 30(18):2819-2821.
[10] 余增才, 陳潔君, 孫晶晶, 等. Beagle 犬血液標本在不同保存條件和保存時間對血液生化指標檢測的影響. 中國比較醫學雜志, 2015, 25(8):18-22.
[收稿日期:2018-09-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