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30例早期胃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15例。對照組采用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術后腸道通氣時間、胃排空時間、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遠期療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58, P<0.05)。觀察組術后腸道通氣時間(2.13±0.88)d短于對照組的(4.91±0.68)d, 胃排空時間(14.23±1.77)d短于對照組的(22.19±1.39)d, 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1.37±0.34)次少于對照組的(3.11±0.77)次, 死亡率0少于對照組的26.67%,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早期胃癌患者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展開治療, 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有助于促使患者盡快得到恢復。
  【關鍵詞】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胃癌根治術;早期胃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4.026
  在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中, 胃癌屬于發生率較高的病癥類型, 其因病癥早期患者無明顯不適感, 很難實現早期確診, 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于晚期。在治療上, 手術治療為主要方案, 臨床用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手術方案有多種, 胃癌根治術以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為使用率居高的兩種手術方案。本研究就側重兩種手術方案的具體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診的30例早期胃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15例。對照組男9例, 女6例;年齡34~66歲, 平均年齡(45.23±7.23)歲。觀察組男7例, 女8例;年齡33~67歲, 平均年齡(46.09±7.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 以靜脈全身麻醉, 若腫瘤處在患者胃中上部則需要對近端進行切除, 對于病變面積較大患者則對全胃進行切除。若腫瘤處在胃部下方則需要對遠端進行切除, 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在切除后進行淋巴結清掃。后續操作按照常規模式展開。
  1. 2. 2 觀察組 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治療。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保持一致, 借助染色劑對腫瘤部位進行染色處理, 促使腫瘤邊界得到充分顯示, 并在腫瘤外側約5 mm位置處做好對應標記, 將預先配制好溶液(腎上腺素1 ml, 濃度為0.0005%;甘油100 ml, 濃度為10%;果糖10 ml, 濃度為5%, 與100 ml注射用生理鹽水混合)于標記位置外側進行注射。在注射完成且病變部位抬舉以后, 借助 IT刀在標記位置外側進行環形切開, 并使用透明帽, 多次對黏膜下部病灶進行注射以及分離, 確保達到對病灶部位徹底切除的條件。在腫瘤徹底切除后, 借助氬離子凝固等方式對暴露血管端進行處理, 對于出血較為嚴重且管徑較大血管, 則需要借助止血夾進行夾閉。兩組患者在術后均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術后腸道通氣時間、胃排空時間、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遠期療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1] 若病變部位得到徹底清理, 且患者在術后無嚴重并發癥, 各方面異常癥狀消失, 癌細胞活檢陰性高于1 mo, 即顯效;若在手術后患者存在有較多并發癥, 病灶部位得到清理>80%, 即有效;若治療后, 病灶部位未徹底清理, 術后并發癥嚴重, 即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3.33%(14/15);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60.00%(9/1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58, P<0.05)。
  2. 2 兩組術后腸道通氣時間、胃排空時間、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比較 觀察組術后腸道通氣時間為(2.13±0.88)d,
  對照組術后腸道通氣時間為(4.91±0.68)d;觀察組術后腸道通氣時間早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681, P<0.05)。觀察組胃排空時間為(14.23±1.77)d, 對照組胃排空時間為(22.19±1.39)d;觀察組胃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13.698, P<0.05)。觀察組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為(1.37±0.34)次, 對照組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為(3.11±0.77)次;觀察組術后24 h鎮痛藥物使用次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8.006, P<0.05)。
  2. 3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無死亡病例, 對照組死亡4例(26.67%);觀察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 P<0.05)。
  2. 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1例(6.67%)術后并發癥, 對照組發生6例(40.00%)術后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4.658, P<0.05)。   3 討論
  胃癌屬于臨床最為常見的腫瘤類型, 在我國一直有較高的發生率, 且與患者日常飲食等生活習慣存在有關。胃癌病變部位易出現在人體胃部任何位置, 中年男性為該癥的主要發病對象[2]。若診斷不及時且未給予有效治療, 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目前臨床主要借由手術對該癥進行治療[3]。在以往胃癌根治術中, 通過開腹手術的方式對病灶部位進行處理, 雖然可保障病變組織清理的完整性, 但因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 不利于患者術后進行恢復, 且多數患者多需要接受胃全切治療, 將對其預后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促使手術治療的整體效果欠佳。
  在影像技術持續發展的情況下, 借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胃癌患者進行治療已經逐步在臨床得到推行, 在該手術方式的作用下, 可有效控制術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適用性, 結合實際可知, 該手術方案適用于以下3種患者:①腫瘤直徑<20 mm, 或伴隨存在未分化型黏膜內癌;②腫瘤直徑<30 mm, 不存在潰瘍分化型黏膜內癌[4];③腫瘤直徑<30 mm, 不存在潰瘍分化型SM1黏膜下癌。與常規開腹手術相比,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 患者容易接受, 且患者可在術后較短時間內得到恢復;②治療方案具備較強針對性, 可結合患者病變部位具體位置以及大小、組織類型等對治療方案進行制定, 并保障腫瘤切除的徹底性;③可反復對患者展開該手術治療, 且一次手術可達到對多個病變位置進行處理的效果, 在處理異時性多原發癌癥中具備有極為重要作用[5];④在不開展手術的情況下, 可得到極為完整的病理資料, 對于病變部位浸潤情況、腫瘤細胞分化情況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的判定等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6, 7]。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有效降低術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傷, 在對病灶部位進行徹底處理的同時, 可將手術對患者胃腸道所造成的干擾控制在最小, 促使患者腸道功能在術后較短時間內得到恢復。同時, 更有助于對術后并發癥進行預防, 對于幫助患者恢復存在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總之,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具有多方面的優勢, 可作為首選手術方案。
  參考文獻
  [1] 孔文濤.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治療價值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32):96-97.
  [2] 徐杲, 蘇江, 華婷琰, 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及外科手術治療早期胃癌的預后效果評估.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6, 28(2):91-94.
  [3] 仲恒高, 繆林, 季國忠, 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36例臨床分析. 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1):90-92.
  [4] 李軍, 施毅卿, 姜松耀. 內鏡輔助胃癌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效果分析.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8, 34(6):12.
  [5] 袁育韜, 汪灝, 王萌, 等. 早期胃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后二次手術的原因分析.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6, 31(6):460-462.
  [6] 米亞賽爾·力提甫, 郭沁, 高峰.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7, 46(14):1734-1736.
  [7] 柴小兵, 段旭紅, 李婭, 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 中國內鏡雜志, 2018, 24(1):50-55.
  [收稿日期:2018-12-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1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