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宮產腹部切口皮內縫合與外縫的切口愈合情況對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比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宮產腹部切口皮內縫合與外縫的切口愈合情況。方法 100例接受剖宮產手術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采用皮外縫合技術縫合腹部切口, 觀察組采用皮內縫合技術縫合腹部切口。對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況、切口縫合時間及住院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縫合美觀度評分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切口縫合時間為(4.31±1.05)min, 與對照組的(4.01±1.06)min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03±1.21)d, 短于對照組的(7.52±1.6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4.03±0.85)分, 低于對照組的(5.85±1.2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縫合美觀度評分為(93.32±2.15)分, 高于對照組的(87.45±2.6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宮產腹部切口縫合過程中, 皮內縫合技術和皮外縫合技術均有較好的愈合效果, 但相比于皮外縫合, 采用皮內縫合的患者住院時間更短, 疼痛程度更輕, 且腹部切口美觀度更佳, 故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腹部切口縫合;皮內縫合;外縫;切口愈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25
隨著婦產醫學和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 剖宮產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 剖宮產率也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于一些患有妊娠期合并癥的孕婦而言, 選擇剖宮產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孕婦和胎兒的不良影響。大多數患者對于腹部切口的美觀度要求相對較高, 而以往臨床上采用傳統的絲線間斷縫合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產婦對美觀和生理疼痛的需求[1, 2],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同樣的需求, 但是糖尿病會對患者巨噬細胞的功能造成損傷, 容易引發切口感染。高血糖不僅利于細菌滋生繁殖, 而且容易誘發組織水腫而影響切口的愈合。鑒于此, 本次研究將選取本院接受剖宮產手術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對象, 對皮內縫合與外縫兩種縫合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剖宮產手術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60例)。納入標準[3]: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 患者通過飲食運動療法或個別控制欠佳者采用胰島素強化治療, 血糖均控制較好, 均行剖宮產手術;②所有患者均為知情、自愿參與, 分組方法經醫院倫理部門批準通過。對照組中:年齡22~43歲, 平均年齡(31.52±4.38)歲;橫切口37例, 縱切口3例;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62±1.05)周。觀察組中:年齡21~42歲, 平均年齡(31.14±4.23)歲;橫切口56例, 縱切口4例;孕周37~40周, 平均孕周(39.11±1.02)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皮外縫合技術縫合腹部切口。不縫合皮下脂肪層, 采用4-0絲線間斷縫合皮膚全層, 橫切口于術后5 d拆線, 縱切口于術后1周拆線。
1. 2. 2 觀察組 采用皮內縫合技術縫合腹部切口。使用2-0可吸收腸線對皮下脂肪進行間斷縫合, 使用酒精對切口的邊緣皮膚進行消毒;使用4-0可吸收腸線行真皮內連續縫合, 從切口一端皮內進針, 經皮內組織打結, 交替經過兩側切口邊緣真皮層行皮內連續縫合, 縫至對側頂端縫線穿透皮膚出針, 于皮膚2 cm處將腸線剪除, 無需拆線。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況進行評價比較:甲級愈合:切口愈合情況相對較好, 無滲出、紅腫、硬結等并發癥;乙級愈合:愈合不佳, 切口處有炎癥反應和脂肪液化現象;丙級愈合:切口化膿, 需要二次手術[4]。②對兩組患者的切口縫合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③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VAS評分范圍為0~10分, 10分表示有劇烈疼痛, 而0分則表示無疼痛,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5]。④采用評分的方式評估兩組患者的切口美觀度, 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對切口美觀度的認可度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切口縫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切口縫合時間為(4.31±1.05)min, 與對照組的(4.01±1.06)min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94, P=0.166>0.05)。
2. 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疼痛程度和縫合美觀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03±1.21)d, 短于對照組的(7.52±1.6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761, P=0.000<0.05)。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4.03±0.85)分, 低于對照組的(5.85±1.2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839, P=0.000<0.05)。觀察組患者縫合美觀度評分為(93.32±2.15)分, 高于對照組的(87.45±2.6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199, P=0.000<0.05)。見表2。 3 討論
采用可吸收腸線縫合手術切口, 可以無需拆線, 在縫合過程中先間斷縫合脂肪層, 可以減少皮膚的張力, 但在縫合過程中需要保障縫合到位, 不必穿透皮膚, 減少對切口血液循環產生的干擾, 切口愈合更快。同時, 采用皮內縫合時牽拉不宜過緊, 要保持皮膚的平整, 呈直線狀, 以保障切口的美觀度。
此次研究結果提示, 剖宮產患者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主要與體質、感染、縫合技術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來說, 使全天血糖控制于正?;蚪咏K絒血糖控制標準:產前餐前血糖≤5.3 mmol/L或餐后血糖≤6.7 mmol/L;產后餐前血糖≤5.6 mmol/L或餐后血糖≤7.8 mmol/L], 再加上護理得當, 兩種縫合方式的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說明這兩種縫合方式均可以獲得較好的愈合效果, 患者術后的愈合情況相對較好。但從以下幾方面相比, 皮內縫合技術的應用效果更為突出:①住院時間更短;②疼痛程度相對較輕;③縫合切口的美觀度相對較高, 充分體現皮內縫合技術的應用優勢。本結果與以往報道中的部分研究結果相似[6], 這也體現出本次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宮產腹部切口縫合過程中, 采用皮內縫合的患者住院時間更短, 疼痛程度更輕, 且腹部切口美觀度更佳, 愈合效果好, 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寶蘭, 辛崇敏. 可吸收縫線用于剖宮產腹部切口外縫的臨床研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2(18):223-224.
[2] 趙舜枝. 快薇喬線皮內縫合聯合紅外線治療在會陰側切口的效果觀察.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5, 10(3):361-362.
[3] 周曉光, 周宏, 祝美洲, 等. 皮下脂肪組織連續褥式縫合在二次剖宮產切口中的應用體會.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6, 33(5):618-619.
[4] 鄒雪梅. 剖宮產腹壁切口不縫合皮下脂肪與縫合的療效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18(24):5657-5659.
[5] 廖愛芬. 剖宮產腹部橫切口不縫合脂肪層皮內縫合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6):79.
[6] 高芳. 剖宮產術中腹腔外與腹腔內子宮切口縫合方式的對比分析. 中國民康醫學, 2015, 27(16):47-48.
[收稿日期:2018-09-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