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對胃上部癌手術時間及術后指標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對胃上部癌手術時間及術后指標的影響。方法 100例胃上部癌患者,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行開腹手術治療, 觀察組行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治療,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35.64±52.30)min、術中出血量為(161.31±60.54)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3.02±0.78)d、首次進食時間為(5.00±0.75)d、住院時間為(10.31±1.92)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228.31±30.60)min、術中出血量為(331.25±89.23)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4.53±1.52)d、首次進食時間為(5.82±1.03)d、住院時間為(13.47±3.02)d;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0例, 粘連性腸梗阻1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粘連性腸梗阻2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對胃上部癌進行治療, 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胃上部癌;手術時間;術后指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18
目前, 在胃癌治療中主要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近年來, 隨著微創手術在臨床治療中逐漸推廣, 腹腔鏡手術在胃癌治療中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特收集本院收治的100例胃上部癌患者, 探討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對胃上部癌手術時間及術后指標的改善情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胃上部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于本院確診為胃上部癌;排除腫瘤直徑>10 cm、臟器功能不全、腹部粘連嚴重、漿膜層大面積受侵及手術禁忌者;所有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男21例, 女29例;年齡32~65歲, 平均年齡(48.5±6.6)歲。觀察組男24例, 女26例;年齡30~67歲, 平均年齡(48.5±6.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患者行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治療, 采取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 患者保持平臥位姿勢, 在臍部位置進行穿刺, 建立氣腹, 將氣腹壓力調整至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 在套管針(10 mm)放置鏡頭;于患者左側腋前線肋緣位置處設置一個主操作孔, 大小為12 mm, 于臍部作輔助操作孔, 位置為臍部向左側5 cm、向上5 cm;于右側腋前線肋緣向下5 cm位置和鎖骨中線平臍向上5 mm位置作穿刺孔。分離大網膜, 清理淋巴結, 清理區域包括幽門、圍腹腔干、大小網膜、圍脾門、賁門, 再重建消化道。對腹腔轉移現狀進行詳細探查, 以橫結腸邊緣為方向將大網膜及胃腸韌帶進行離斷, 胃網膜右側動脈進行解剖、離斷、結扎后, 清除淋巴結(第6組);以胃十二指腸動脈為方向, 游離肝固有動脈和總動脈, 清除淋巴結(第12組);對胃右側血管進行解剖、離斷、結扎后, 清除淋巴結(第5組), 沿十二指腸球部游離至患者幽門下3 cm位置處, 以胰腺上緣為方向, 對腹腔干支動脈進行解剖, 清除淋巴結(第7、8、9、11P組);對胃部左側動靜脈進行解剖、離斷、結扎, 胃韌帶以肝緣為方向進行離斷, 在胃小彎中游離, 清除淋巴結(第3組);近脾門位置處胃韌帶離斷后對胃短動脈進行離斷和結扎, 胃底進行解剖和游離, 將胃韌帶離斷, 膈肌腹膜返折切開后, 清除淋巴結(第1、2組);沿食管下段游離至患者賁門口上方約6 cm處, 將兩側迷走神經和營養血管切斷, 十二指腸在幽門下方約2 cm處離斷, 關閉氣腹。于患者劍突下方位置處作切口, 進入患者腹腔, 于腫瘤上方約5 cm左右處離斷患者食管, 食管近側斷端、空腸遠側斷端及端側吻合食管均采取荷包縫合方式進行縫合, 對吻合口情況進行詳細檢查, 確認無異常后, 將空腸遠側斷端、側面及食管空吻合空腸近端空腸段進行閉合, 并將硅膠負壓球引流管放置于患者胰腺上方和吻合口周圍處, 再逐層關閉切口并進行縫合。
1. 2. 2 對照組 患者行開腹手術治療, 采取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 患者保持平臥位姿勢, 于臍上腹15~20 cm左右正中位置作切口, 其余要求和流程和觀察組一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35.64±52.30)min、術中出血量為(161.31±60.54)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3.02±0.78)d、首次進食時間為(5.00±0.75)d、住院時間為(10.31±1.92)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228.31±30.60)min、術中出血量為(331.25±89.23)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4.53±1.52)d、首次進食時間為(5.82±1.03)d、住院時間為(13.47±3.02)d;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0例, 粘連性腸梗阻1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粘連性腸梗阻2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胃癌屬于消化系統中常見惡性腫瘤, 主要指患者胃黏膜上皮細胞出現惡性腫瘤情況, 其發病率在胃惡性腫瘤中占到95%, 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居于第二位, 臨床根據胃癌發病位置將其分為胃上部癌、胃下部癌、胃中部癌[1-3]。目前, 在胃癌臨床治療中, 以手術治療為主, 但傳統手術治療中, 許多患者需全胃切除, 手術創傷較大, 對患者胃腸道生理結構也會造成巨大影響, 術后不僅恢復時間較長, 且易引起并發癥, 加大死亡率。近年來,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不斷成熟, 吻合器、腹腔鏡等技術逐漸在臨床治療中得到推廣, 后期在配合圍術期營養指導, 其手術成功率大大提高。在胃上部癌手術治療中, 全胃切除術療效也獲得顯著提升, 能更徹底的對第2站淋巴結進行清掃, 其治療效果遠超近端胃切除術[4, 5]。
盡管胃部器官周圍血管豐富, 解剖結構復雜, 淋巴結分布范圍廣, 手術技術難度高, 但通過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均可通過腹腔鏡實現手術。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100例胃上部癌患者采取不同手術治療措施, 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35.64±52.30)min、術中出血量為(161.31±60.54)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3.02±0.78)d、首次進食時間為(5.00±0.75)d、住院時間為(10.31±1.92)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228.31±30.60)min、術中出血量為(331.25±89.23)ml、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4.53±1.52)d、首次進食時間為(5.82±1.03)d、住院時間為(13.47±3.02)d;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 肺部感染0例, 粘連性腸梗阻1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粘連性腸梗阻2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取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治療胃上部癌能有效縮短恢復時間, 減少并發癥,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文霖, 李志雄, 許燕常, 等. 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胃上部癌的比較研究.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5, 26(5):332-335.
[2] 李志濤. 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在胃上部癌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當代醫學, 2016, 22(8):36-37.
[3] 李平, 黃昌明, 鄭朝輝, 等. 腹腔鏡保脾的脾門淋巴結清掃在胃上部癌根治術中的應用. 中華外科雜志, 2015, 49(9):795-798.
[4] 高志雄, 趙虎. 腹腔鏡全胃D2根治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胃上部癌療效比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8):117-118.
[5] 臧衛東, 張輝, 陳路川, 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中圍脾門區域淋巴結的清掃優勢. 中華腫瘤雜志, 2016, 33(11):864-867.
[收稿日期:2018-11-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5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