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慢性非傳染病的增加,國民維護和改善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不能滿足國民的健康需求,新興的健康管理服務將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但目前相關的專業人才培養、健康管理師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卻遠遠落后于市場的步伐。健康管理學科及人才培養在美國迅速發展,在中國方興未艾,武漢大學是中國第一家申報健康管理本科專業的雙一流高校,在培養目標和專業知識結構、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健康管理;人才培養;專業建設
在中國,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是人生最大財富”的觀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人們對健康的需求由醫學類“治已病”消費向保健類“治未病”消費轉變[1]。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呼喚著大量健康管理專業人才。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特別提到,預計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健康管理專業人才缺口將達到2000余萬[2]。國內本科高等院校作為健康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時代發展的使命。截至目前,全國僅有61所本科高校開設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大部分集中在醫藥(含中醫藥)、體育、理工背景等院校。武漢大學作為首個開設健康管理本科專業的“雙一流”高校,借助多學科優勢,整合大平臺資源,在健康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率先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1 我國健康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將健康管理專業設為一級學科,所以大多數高校只能將健康管理掛靠在預防醫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等專業下,作為二級學科設立。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成立了我國首個健康管理學院,目前和浙江中醫藥大學一起擁有健康管理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2016年教育部增設“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浙江中醫藥大學、濱州醫學院、山東體育學院、廣東藥學院和成都醫學院共5所高校作為首批高校,開始健康管理本科的招收和培養工作。[3-4]2017年教育部批準19所高校招收四年制健康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2018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顯示,全國20多個省份的35所大學,都通過了“健康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的審批。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高校加快健康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目前,在健康管理人才培養上,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培養定位:結合各院校專業優勢,培養某一領域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職業院校教育;具備管理學、醫學等基本知識,培養掌握健康管理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本科專業教育;打造高素質復合型管理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碩博培養;服務于崗位能力培訓、健康管理師培訓的繼續教育[5]。各大院校結合自身的現有的師資隊伍、辦學條件和特色學科,以傳統的學科體系為出發點考慮課程開發,但偏重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嚴密性,缺乏對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把握,造成人才培養滯后于健康市場的快速發展。
2 武漢大學開設健康管理本科專業的探索
2.1 健康學院為開展健康管理學科及人才培養的準備
2.1.1 學科融合發展
順應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國際衛生保健發展趨勢,2016年,原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1年)和HOPE護理學院(2002年)合并成立健康學院,下設預防醫學系、全球健康學系、護理學系和健康管理系共4個系,并建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護理模擬實驗研究中心、綜合模擬康復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同時,學院建有全球健康學科全英文圖書庫,還創辦了《全球健康研究與政策》全英文國際學術期刊。借助多學科融合發展平臺,將醫學領域中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連接,為健康管理無縫鏈接家庭、醫院和社區構建堅實的基礎。
2.1.2 師資實力雄厚
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專任教師58人,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79%教師具有博士學位,72%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人才隊伍中有“千人計劃學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學者”1人,“珞珈學者”2人,武漢大學教學名師1人,另聘有70余名校外兼職導師,這些教師除了科學研究以外,都活躍在教學一線,為本科生授課。
2.1.3 “一化兩型”培養模式
學院以培養與國際接軌,國家需要的高精尖創新型人才和行業領軍人物為目標,構建了“國際化-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美洲、亞洲、非洲的杜克大學、夏威夷大學、華盛頓大學、馬來亞大學、瑪希隆大學、加德滿都大學、贊比亞大學等20余所國際知名高校,簽署了國際合作協議,對學生實行全程“雙導師制”聯合培養模式,使學生沐浴國際化辦學春風,國際視野得到拓展。
2.2 健康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知識結構要求
培養目標:武漢大學健康學院以“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學科建設為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學科知識背景,能夠勝任國家衛生戰略、社會健康保障、健康保險、醫養產業等領域的決策、規劃與管理,能夠評估、指導醫療資源分配和國家衛生政策制定,以促進人類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國際化、復合型、創新型行業領軍人才。
專業知識結構要求:
(1)通過跨學科、國際化的學習實踐,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跨文化勝任力;
(2)能夠系統掌握并靈活運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學、經濟學、信息學、社會學和法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
?。?)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方位且連續的檢測、評估和干預;
(4)實現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標的新型健康服務過程,成為與國際接軌、國家需要的高精尖創新型人才和行業領軍人物。 2.3 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學院充分利用武漢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齊全優勢,有機融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學、經濟學、信息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多學科門類的核心課程,構建了跨學科和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采用的是“通識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的課程結構模式。
在強調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同時,為避免科目種類繁雜、內容交叉重復,重知識輕能力、實訓難以落實等問題,不僅加大通識課程選修份額,要求學生系統地選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數學與自然科學、中華文明與外國文化、跨學科領域等5大模塊的通識課程。
在實踐教學方法上,探索開創了哈佛課堂、企業實戰課堂等特色課程:學院與世界500強企業強強聯合,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全世界范圍內聘請健康領域專家名師和企業家為健康管理本科班長期授課。同時,學生可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接受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一對一實戰指導,在校期間可赴世界名校學習交流或參加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學術視野的擴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3 健康管理本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建議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唯一一所開設健康管理本科專業的雙一流院校,武漢大學在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緊跟國家實力增長和國際地位的變化,在健康觀念轉變、健康產業發展、全球健康的進程中不斷發揮自身價值,積極探索培養引領行業規范發展的管理型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高質量健康管理專業人才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巨大引擎,健康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只是高校的責任,也是社會的共同義務。
3.1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促進健康市場協調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從2000年開始我國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健康管理服務機構數量達到10020家左右[6]。雖然健康管理相關機構在我國發展迅速,數量龐大,但仍存在缺乏市場監管標準,服務內容和質量上良莠不齊,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當前泛健康管理從業人員絕大部分非醫學背景,大多只是為了“營銷性”的健康管理工作而考取相關證書。無論是就醫型、體檢型、調理型還是保健品型的健康產業相關機構,其服務人員多是非專業醫護,健康管理理念和宣傳混亂。
面對“入口低、出口雜”的發展瓶頸,明確健康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規范和建立健全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職業發展的路徑與長效機制刻不容緩。一方面,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必須立足于核心技術支撐,即向應用型人才定位靠攏,借鑒臨床和其他醫技專業的評審體系及標準,推動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職稱評審體系建設,培養一批技術過硬、人員穩定的應用型健康管理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在健康產業發展的大浪潮中,更需要能夠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學科知識背景,能夠整合區域優勢健康資源的領軍型人才隊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關注影響人民健康的各類問題開展研究工作,不斷調整學科方向,促進國民健康水平的持續提升。
3.2 校企政三方共建資源對接平臺,優勢互補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
政府的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引導和規劃有限,學校和企業之間缺少溝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不住重點,造成低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多,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少,這已成為當前專業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7]。校企政合作是跨越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鴻溝,使學校、企業和政府多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既是高校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健康管理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急切需要,更是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調動校企政多方合作的積極性,集聚資源打造開放的人才培養對接平臺,在實戰的市場環境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高校為合作企業不斷輸送優秀的健康產業專業人才,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習、見習機會給學生,選擇表現突出的學生提前進入有興趣的企業崗位進行職業訓練項目,增加人才粘度。政府也應跟上新時代的步伐落實好健康管理專項人才培養財政獎補政策和撥款制度,推出解決住房、戶口、子女上學以及就醫等各種問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方協調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在這種大環境下,為“減輕人類病患,促進人類健康”立志國家醫學事業的健康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必將大有可為,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必將推動健康管理新學科建設平穩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萍,趙曼.現代健康觀對我國醫改的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1(04):74-79.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 號)[R/OL].2013-09-28.
[3]王彩虹,毛旸昊.健康服務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與職業培訓初探:以杭州市為例[J].北方經貿,2016(03):148-150.
[4]曾強.中國健康管理學科研與學科建設的發展與展望[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5,9(03):157-160.
[5]張靜,李宇陽,郭清.我國高等院校健康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現狀分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04):275-277.
[6]武留信.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7]趙芳,劉清峰.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和培養現狀[J].智慧健康,2016,2(01):9-13.
作者簡介
龔瑞(1992-),女,湖北省襄陽市人。碩士在讀。現任職于武漢大學健康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衛生方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14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