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科院?!皣H貿易實驗”課程建設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國內眾多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方法基本經歷了“手工‘分析樹’實驗→演示與復制型實驗→模擬與體驗型實驗→模擬仿真型實驗→綜合創新型實驗”五個階段。國內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普遍存在軟件編程人員缺少專業知識、實驗平臺利用不均衡、實驗課程未能有效服務當地經濟的現象。對此應提高指導教師的綜合能力、擴大貿易實驗課程受課群體與引入資格認證或考級系統。
關鍵詞: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驗”;課程建設;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6-0056-02
國際貿易方式發展、貿易驅動力演變及經貿摩擦增多給外貿提出多環節、多渠道、大數據與全系統的實務操作要求。現階段本科院校培養計劃與課程安排趨同及實驗教學環節薄弱,使得國際貿易畢業生供給與外貿人才市場需求間存在結構性偏差[1]。麥可思就業報告指出,2015年至今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畢業生進入民營企業與中小型企業,而該類企業多注重短期效益,對新進員工崗位培訓或后期教育投入嚴重不足。企業考慮工作效率與商業機密,通常不愿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形成每年畢業季國貿本科生面臨“就業難”,外貿企業感慨“招工難”的困境。
為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踐操作技術與對業務的應對技能,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引入“國際貿易實驗”課程。近年更對實驗設施與實驗系統加大投入,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相繼開展經濟學類國家級或省級示范實驗室建設。因此本文嘗試對“國際貿易實驗”方法升級路徑進行梳理,同時歸納國內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驗”課程共性問題,并給出建議。
一、“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方法升級路徑
20世紀70年代前,經濟學實驗方法以傳統手工模式為主,主要運用于博弈論、管理學或組織行為學等課程,授課成本高。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更新,20世紀90年代將聯網電腦實驗室用于經濟學教學實驗。加之經濟學教學實驗推廣與技術含量提升,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研究從量化層面指出實驗教學有效性(Durham、Mckinnon與Schulman,2007)[2]。國內本科院校也開始重視“國際貿易實驗”課程,并升級實驗室。
“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是以國際貿易專業規劃為基礎,充分考慮關聯課程及授課計劃間聯系,將專業課中的實驗單列出來,由依附理論授課形成獨立專業實驗操作課程,同時配以實驗課程授課計劃,作為教學進程控制依據。發展至今,國內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驗”方法經歷了五個階段的升級路徑,即手工“分析樹”實驗→演示與復制型實驗→模擬與體驗型實驗→模擬仿真型實驗→綜合創新型實驗。
第一個階段是手工“分析樹”實驗。它是在經濟學類傳統板書與案例教學法基礎上衍生而來。教師給出部分資料,要求學生進行基本判斷,隨后教師進一步給出更多條件,讓學生進行較深層次分析,多次循環后教師再對該實驗結果進行點評與分析。由于涉及多次材料補充與學生分析,形成類似于管理學中“分析樹”模式。該試驗方法選擇材料通常源于實際案例,有效建立理論所學向實踐應用過渡。但弊端為:耗時耗力,進展緩慢;只能選擇已發生完整案例,局限于事后分析,同時對案例選擇與教師剖析能力的要求較高。
第二個階段是演示與復制型實驗。隨著計算機教學的普及,結合多媒體教學,國內本科“國際貿易實驗”教學進入分機獨立的演示與復制型實驗階段。計算機引入答復提高實驗效率,教師對樣例進行講解,基于一定條件演示某個單證的填制過程,隨后給定學生類似條件,要求學生模仿教師重復實驗。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講授的專業單證與各環節的貿易流程實現了具體化認識,但弊端在于多數軟件不允許授課教師對實驗庫進行條件修改,實驗內容僵化,快餐式實驗模擬導致專業素養固化能力不足,同時也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第三個階段的模擬與體驗型實驗,實現局部計算機聯網與角色扮演。該階段融合國際經濟、電子商務、外貿實務等專業知識,對現行貿易實務流程與慣例進行歸納,通過在互聯網上構建虛擬貿易環境,讓學生按角色扮演不同交易方,使學生能體驗合同當事人間的互動,將貿易流程邏輯化,為應對實際工作提供基礎。實驗中,學生將多項基本技能整合運用,形成專業知識鏈條,培養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弊端在于缺少外接數據庫支撐與技術更新,同時發還盤談判及信用證審證改證等非標準答案實驗環節中需人工評閱,效率較低。
第四個階段是虛擬仿真型實驗。實質是在虛擬仿真軟件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允許學生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貿易行為試錯,最終形成互動式與開放式動態成長型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該類實驗擁有專業網站、技術服務及動態數據庫,因此學生能對模擬交易背景與條件進行設定,使各學生的票據內容具有獨特性與專業性,后借助系統測評以驗證實驗行為的合理性。達到實現驗證、鞏固理論知識,靈活訓練專業技能的目的。同時由于學生實驗結果獨特性,確保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有效性,對實驗過程實施有效控制。
第五個階段綜合創新型實驗是未來“國際貿易實驗”發展方向。仿真實驗并非完全復制真實貿易環境與行為,為實現實驗階段向現實商業環境的趨同,可考慮將虛擬仿真實驗進一步升級至與真實商業或商業競賽對接綜合創新型實驗。
“國際貿易實驗”教學有助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由“重理論,輕實踐”向“理論與實踐并重”轉型。從傳統實驗教學到現在主流的仿真平臺,“國際貿易實驗”經歷了由演示、驗證向模擬、體驗升級的過程。
二、“國際貿易實驗”課程現存主要問題
國內本科高校制定“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授課規劃、課時與學分要求,升級實驗設備,購買專業軟件,配備專職管理教師。但整體而言共性問題仍較突出。 (一)相關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
軟件編程人員缺少國貿專業知識背景,致使案例數據庫對現實商業中的貿易因素不敏感,同時對貿易環境改變更新滯后。如世格軟件中貿易合約條款陷阱與人民幣匯率等問題難以及時更新,授課教師發現不合理之處需要匯總至業務員,再定期匯總至編程人員,修改時間長,滯后效應明顯。這導致學生一開始使用軟件就會有與現實特征以及熱點不符的錯覺。
(二)實驗平臺利用不均衡
實驗教學課內與課外融合不足。盡管近年來教育系統針對經管類學科從上至下大力推廣實驗課程系統,眾高校相繼購入價格不菲的實驗教學設備、軟件,并對實驗室進行硬件更新,但實驗平臺利用率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出于課程設計要求與系統費用考慮,實驗課通常要求學生在指定的上課時段在實驗室集中進行虛擬仿真實驗。
(三)實驗課程未能體現服務當地經濟的目標性導向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是培養服務于當地經濟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但高校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多是沿襲教育部的相關內容與模式,授課過程對于地方經濟特色、產業特色以及企業行為等內容涉及不足,使得學校培養出來的外貿專業人才與當地經濟匹配度不高。包括南京大學在內的部分國家重點大學的國際貿易專業依然延續精英教學模式,教育核心需求在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與創新能力[3]。
三、改善“國際貿易實驗”課程建議
(一)提高指導教師綜合能力
國際貿易虛擬仿真實驗要求教師有能力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把控其模擬貿易行為流程,即所謂“放手讓學生在虛擬商務環境中盡可能模擬貿易行為”的條件是教師有足夠的實踐經驗與專業素養沉淀。但目前國內普通本科院校面臨新教師多為博士研究生,缺乏外貿實踐經驗;新引進教師面臨職稱與科研壓力,能夠投入到“雙師型”建設中或到其他企業頂崗等提高貿易實操能力培訓的精力少之又少。因此從學校層面注重授課教師的實驗綜合能力與實務能力提高是重要渠道,否則,由于教師應對經驗有限,可能將虛擬仿真實驗降級為模仿與驗證試驗。
(二)擴大貿易實驗課程受課群體
經貿知識對社會影響普遍,實驗類課程在人文社科乃至理工科領域有較大的潛在受課群體。近年來由國家教育部與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推廣公選課與線上公開課建設,院校可抓住此契機將“國際貿易實驗”課程建設成為校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公選課或線上課程。這樣通過在局域網的限定內集中開放時間,增加“國際貿易實驗”課程的受眾,從而增加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國貿相關專業知識也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三)引入資格認證或考級系統
“國際貿易實驗”課程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學生課堂學習向實踐操作過渡,學有所用。因此高校在引入相關系統時可參考系統與國際貿易相關專業考級或考證的連接性,一來實驗能夠實現能力導向性,二來學生通過實驗課程學習,在達到一定要求后能夠獲得相應證書或考級證明,為以后就業助力。如模擬三大平臺的步驚云跨境電子商務實訓平臺中的考試模塊就有與跨境電商培訓中心合作的考級部分。
參考文獻:
[1]李洪,惠豐廷,朱軍,等.地方院校學生能力導向的國貿實驗體系建設[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2).
[2]Durham,Y.,T.Mckinnon,C.Schulman.Classroom expenri-ments:Not just fun and games[J].Economic Inquiry,2007,(45).
[3]陳仁新.國際貿易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