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育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鞍山的職業教育應該以本地區的滿族剪紙文化、滿族皮影戲、滿族刺繡、滿族農民畫等具有地域性“非遺”文化藝術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各種形式在校園中進行普及推廣。
關鍵詞:“非遺”文化社團;非物質文化遺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民盟中央關于推動數字化文化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提案”中指出了:“真正落實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中華民族數千年創造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讓子孫后代記住我們的文化,記住先人們的偉大創作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卑吧降穆殬I教育應該以本地區的滿族剪紙文化、滿族皮影戲、滿族刺繡、滿族農民畫等具有地域性“非遺”文化藝術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各種形式在校園中進行普及推廣。最終達到使全體學生了解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各種藝術形式,喚起學生血液中的傳統文化種子,并且能夠傳承和掌握其中某些藝術形式的操作方法,增強動手能力,浸潤大國工匠精神,在“非遺”的保護過程中重新喚起我們的民族記憶,建立起廣泛的民族認同感,以此體現職校素質教育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一、職業教育中非物質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學生思維模式和審美追求一直被日韓、歐美等流行文化和時尚長期駕馭不能自拔,學生對 “非遺”等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的民族認同感,此問題嚴重,因此我們要在職業學校中大力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在地方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將“非遺”文化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計劃?!胺沁z”文化能否真正融入職業學校素質教育體系中,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而言,已經不是單純的課程體系,而是一種歷史責任。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承載著我國大國工匠精神和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的重任。把“非遺”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融入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中,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傳承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根據地方特色在職業教育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教授沃可(Sydney Walker)提出:“以重要概念進行美術統整教學,以重要概念主導著美術家的美術創作,探究過程為:觀念、想法→經驗與知識的反省、想象、思考→美術史的探究→自我、社會、多元文化的整體性思考?!庇纱死碚搯⑹尽胺沁z”課程應建構以美術為切入點的跨學科課程,首先了解問題“非遺”文化背景及情境,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認知、體驗、贊賞“非遺”在鞍山地區的人文脈絡、生活環境、文化資源、精神內涵,重視經驗統整與社會統整。通過“辨識議題→研究議題→以美術回應行動→反思行動→辨別新的議題”這一循環上升的行動研究步驟進行非遺美術作品的創作與研究。
1、在校園內創設“非遺”文化社團,開展相關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
組織參觀本地區的博物館,了解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例如:通過參觀展覽充分了解鞍山地區的剪紙藝術和皮影藝術形式的地域特點。加強各專業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審美意識得以強化,審美品位得以提升,培養一批具有民族精神內涵的優秀學生。
2、讓研究者與任課教師意識到在職業學校開展“非遺”教育的重要性。
從“非遺”進入職業學校公共美術課程與教學的方式上看,教師主要采取兩種方式,第一,挖掘現有教材中涉及“非遺”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其二是尋找本地區的“非遺”進行開發與利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在每個專業設定一個實驗班,驗證教學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通過調查法、問卷法、分析法、統計法、實驗法、比較法完成。教師除了講解制作方法及發展起源等內容,更應該改與審美情感、創新價值等素質教育方面緊密結合。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作品制作活動月和作品展。
選擇適合職業學校美術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適合職業學校學生身心發展和美術學習能力的傳統手工技藝以及一些在鞍山本土流傳,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普及。例如:滿族剪紙、滿族皮影戲影人的制作、滿族刺繡、滿族農民畫以及書法藝術等內容。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納入到職校審美教育中,這一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有利于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認同感;符合文化多元性的需求,有利于青年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在職業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創新案例
在美術課堂中“非遺”學習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如何培養職業學校的學生為具有全面素質的創新思維人才為“非遺”的延續和再生提供有利保障是重點,同時教師在開展非遺文化教育過程中應該采用一些創新形式的教學方式。創新案例“創意無限的剪紙皮影人物造型設計”就是利用剪紙手段表現皮影藝術形式??讨七^程中對頭譜細節部分進行藝術化處理,皮影的造型手法有鏤空意識和剪影形態,這一點恰好與刻紙的藝術相符合,利用剪紙制作的皮影頭譜是對真實皮影頭譜進行高度概括,更具有剪影效果和藝術欣賞價值。所以,創意剪紙皮影則是對皮影戲(影人)雕刻材料進行轉化,利用剪紙和刻紙的手段制作皮影題材藝術品,制作材料由驢皮轉化為紙制品,便于普通的皮影人物造型愛好者進行設計制作,更有利于完成職業學校課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的開展與實踐。
“非遺”蘊含著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識及思維方式,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標識,傳承民族文化的血脈,是承載著民族、國家、族群文化的生命的鑰匙。職業學校是普及和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職業學校開展“非遺”文化教育重點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高惠凡.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09):277.
[2]肖慧芬.關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研究[J].藝術評鑒,2018(14):176-177.
[3]王穎.淺析高等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發展[J].藝術評鑒,2018(12):157-158+171.
[4]亓延.學校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大眾文藝,2016(23):19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98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