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戶體驗蜂窩模型的MOOC學習APP體驗優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MOOC已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熱點,而移動教學平臺是MOOC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基礎?;谟脩趔w驗蜂窩模型構建MOOC學習APP體驗框架,以學習者視角體驗國內外MOOC移動終端。研究發現,移動MOOC平臺在學習支持服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在整體功能完備性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從學習者視角提出優化建議,以構建強交互、重體驗、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加強討論區功能,建立實時互動功能;優化界面功能模塊,明確目標定位;完善學習導航,明確學習任務;關注無障礙學習,滿足終身學習需求;規范版權歸屬,保護用戶隱私;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等。
關鍵詞:用戶體驗;蜂窩模型;MOOC;APP;學習平臺
DOI:10. 11907/rjdk. 181878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9)002-0110-05
Abstract: MOOC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The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i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OC. This paper builds the experience framework of MOOC learning APP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 cellular model and experiences MOOC mobile terminal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MOOC platform has mad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in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but in terms of overall functional completeness there is still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ussion area and establish real-time interactive functions, to optimize the interface function modules and to define the target orientation,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navigation and define the learning tasks, to focus on the accessibility learning and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 Standardizing copyright ownership, protecting user privacy,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s, meet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build a strong interactive, re-experimental,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user experience; cellular model; MOOC; APP; learning platform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發展使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等學習平臺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2012年隨著Coursera、edX及Udacity等MOOC平臺在國外迅速發展,國內也開始探索中國MOOC平臺建設,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本土化MOOC平臺紛紛涌現,為學習者提供了優質學習資源,得到學習者的廣泛關注與認可[1]。
近年來,國內外對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環境、課程教學模式及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等,關于MOOC平臺建設,國內外研究者已從不同視角展開研究。Johansson等[2]使用訪談法和啟發式評估法,以5個MOOC平臺作為實驗材料,設計出可用性檢查表,包括課程框架、社交、討論、防錯、可用性、綜合等6個維度,考察MOOC平臺的可用性。孟會真[3]構建了基于MOOC的可用性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MOOC學習平臺建設的相關建議。以上研究側重于以系統為中心,更關注產品的可用性維度。在后續研究中,研究者逐漸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考察角度,從用戶心理角度出發,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體驗。Conache等[4]基于用戶視角選擇4個MOOC學習平臺,建立商業模式、課程體驗與受歡迎程度三大要素并對其進行分析。林明燈等[5]從學習者視角比較國內4個MOOC平臺的體驗效果,為MOOC設計者建設更人性化的平臺提供參考與建議。
隨著移動學習的發展,學習者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由PC端轉向移動終端,而以上對于MOOC的研究,涉及移動互聯網環境用戶體驗的研究較少,在此背景之下,對MOOC移動終端用戶體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移動互聯網、MOOC學習融合在一起,構建基于用戶體驗蜂窩模型的MOOC學習APP體驗框架,從有用性、可用性、可獲取性等角度進行多維度比較,并探索在移動環境下MOOC平臺的發展策略,對于MOOC用戶體驗研究及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 框架構建
1.1 用戶體驗內涵及蜂窩模型
用戶體驗通常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建立的主觀心理感受,如今在教育領域也得到廣泛運用。用戶體驗評估不僅包括對產品功能性的評估,而且包括對所有用戶感受影響因素進行評估[6]。目前影響較為廣泛的用戶體驗模型是Peter Morville提出的蜂窩模型(見圖 1),該模型不僅關注到產品的可用性需求,更提出以“價值性”為核心訴求,由有用性、可用性、滿意度、可尋性、可信度及可獲取等6個要素構成的其它訴求?!坝杏眯浴敝府a品能夠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可用性”指產品可以被用戶有效、高效地使用;“滿意度”指產品能滿足用戶的情感體驗;“可信度”指產品能夠值得用戶信賴;“可尋性”指用戶能夠通過導航與定位找到所需;“可獲取”指產品或服務能被所有用戶獲取,該要素專門針對殘障人士而言[7]。該模型更注重分析產品用戶體驗效果及優化體驗效果,能夠指導不同領域產品及服務的用戶體驗效果與評價,因此可作為MOOC學習平臺用戶體驗框架的理論基礎[8]。
1.2 基于用戶體驗蜂窩模型的MOOC體驗框架
依據基于網絡體驗模型教學方式的用戶體驗描述框架及相關理論基礎,本文構建了基于用戶體驗蜂窩模型的MOOC平臺體驗框架,包括有用性、可用性、可尋性、可獲取、可信度、個性化等6個方面(見圖2)[9]。MOOC的用戶體驗是指學習者在利用MOOC平臺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所有體驗。MOOC的“有用性”是指MOOC平臺能夠有效幫助學習者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根據劉錦宏[10]提出的感知有用性要素,可從課程資源、課程系統、學習評價、互動性等方面分析MOOC的有用性。MOOC的“可用性”是指MOOC平臺在學習者學習操作時的有效性及易用性,可從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功能性、系統特性等方面進行分析。MOOC的“可尋性”指MOOC平臺具有清晰的學習導航及學習指南,使學習者隨時掌握學習進度和學習任務,包括信息檢索、功能導航及任務提示。MOOC的“可獲取”指MOOC平臺可以支持移動學習和無障礙學習,能夠被所有學習者獲得,并支持隨時隨地學習。MOOC的“可信度”指MOOC課程資源具有版權信息,內容規范,并對用戶進行隱私保護。MOOC的個性化是指MOOC平臺具有個性化學習環境,能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訴求。
2 MOOC學習APP體驗比較分析
2.1 平臺介紹
以MOOC學習平臺中的典型案例為代表,選取國內外三大典型MOOC學習APP“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Coursera”作為研究對象,其擁有國內外廣泛的用戶群體,并具有一定代表性。
?。?)“中國大學MOOC”。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愛課程網”與“網易云課堂”推出的MOOC平臺,是一種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11]。
?。?)“學堂在線”。其是清華大學基于OpenEdx開源代碼研發的MOOC平臺,是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課程平臺,完成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接軌[5]。
?。?)“Coursera”。其是由頂級大學與機構合作創辦的大型公開在線課程,是目前全國范圍內規模最大的MOOC平臺。
2.2 對比分析
依據基于蜂窩模型的MOOC學習APP體驗框架,選取以上三大學習APP作為研究對象,每個平臺選取兩門課程進行重點學習,并瀏覽跟蹤大部分熱門課程的學習。從學習者視角,對MOOC學習APP的有用性、可用性、可尋性、可獲取、可信度、個性化等6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和梳理(見表1)。
?。?)有用性層面。①三大平臺具有海量課程資源,都與頂級院校開展合作,內容優質;②課程具有系統性與連續性,能夠提供完整連續的課程學習;③學習評價上支持系統自動評測,而僅有“Coursera”支持移動端的同伴互評,其中,“中國大學MOOC”、“Coursera”的測試題型更為豐富;④MOOC學習APP通過討論區模塊實現人際互動,學習者在“中國大學MOOC”、“Coursera”中可通過討論區模塊實現各自的交流需求,“學堂在線”移動終端目前無討論模塊,教學者僅能通過“公告”模塊單向傳遞信息。而目前3種APP都無即時討論工具,無法實現更為流暢的交流。
?。?)可用性層面。①三大APP界面設計清晰美觀、風格統一,界面結構及操作方式能夠符合學習者的學習習慣;②在學習過程中操作順暢、使用便捷,“中國大學MOOC”在其中表現最為優秀,交互最為流暢;③功能性方面,三大MOOC學習APP都能流暢使用各項功能,“學堂在線”及“中國大學MOOC”推出了豐富的功能板塊,“Coursera”僅支持“課程目錄”、“精品課程”、“我的課程”及“學習建議”四大模塊,“我的課程”作為其重點模塊,功能完備,重點突出;④系統特性方面,各APP安裝后在交互操作中無明顯故障,播放視頻流暢穩定,其中,“Coursera” 由于在訪問時受到網絡限制因素影響較大,需要較長的響應和緩沖時間。
?。?)可尋性層面。①在信息檢索方面,“Coursera”提供了基于課程關鍵詞的檢索功能,“中國大學MOOC”及“學堂在線”的多維檢索方式更優于“Coursera”的課程關鍵詞檢索;②功能導航模塊,三大APP都有基于功能模塊及單元知識結構的導航,并且都設有學習進度提示,其中“Coursera”有更為明確詳細的課程導航及學習進度提醒,學習者可以按進度條明確自己的學習進展及作業完成情況;③在任務提示方面,三大MOOC學習APP均可設置課程消息提醒,消息設置開啟后就能接收有關課程內容的更新,“Coursera”更可以指定通知發送時間,學習者可以自主選擇課程提醒時間。
(4)可獲取性層面。①三大MOOC學習APP憑借其便捷性、智能性、交互性等諸多優勢,都能夠滿足移動學習需求。MOOC的無障礙學習通常包括支撐平臺及教學內容無障礙獲取,是對所有類型學習者而言的;②三大MOOC學習APP對注冊完成的學習者提供開放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習內容的可獲取性;③在頁面功能設計上,頁面結構框架清晰,文本清晰易讀,具有合理的排版布局,但在部分內容的設計上仍缺少無障礙設計理念,例如課程學習導航僅通過字體顏色改變讓學習者掌握學習進度,缺少文字提示,忽略了視覺殘障人士的學習訴求。 ?。?)可信度層面。①三大MOOC學習APP課程內容嚴謹規范,多元化的材料決定了多樣化的版權管理,其課程都注明講課教師及開課學校,雙方也通常以合同的形式確立版權歸屬問題,對于課程中引用的外部材料,一般在合理使用下不會構成侵權,而對于學習者在在線作業以及討論中的創新性內容,平臺并無明確協議;②在隱私保護方面,“學堂在線”與“Coursera”的學習者無法查看其他學習者主頁信息,而“中國大學MOOC”的學習者可通過點擊用戶名查看他人身份信息及課程參與、討論、證書等情況,且無法對個人身份信息進行隱藏設置,潛在影響到學習者的隱私保護。
(6)個性化層面。①在個性化推薦方面,“Coursera”在注冊后為學習者劃分5類個人目標:職業發展、向已有一定了解的領域拓展、全新領域學習、教學目標提升以及新信息學習,“Coursera”會根據學習者的選擇情況推薦相應選課建議,而國內“中國大學MOOC”與“學堂在線”暫時無此功能;②個性化檢索是根據用戶的興趣和特點進行檢索,并得到高效率和高相關度的檢索結果[12],目前,3個MOOC學習APP僅可以支持簡單的檢索功能,但在個性化檢索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③在個性化學習方面,MOOC學習APP允許學習者自主選擇課程,決定學習進程和自主討論,“Coursera”提供了語言腳本及注釋保存功能,學習者可保存注釋并記錄想法,進行個性化學習。
3 MOOC學習APP優化策略
通過對MOOC學習APP體驗進行對比分析,從學習者角度對MOOC學習APP提出以下優化策略:
3.1 有用性層面:加強討論區模塊,建立實時互動功能
目前,MOOC學習APP大多設置了討論區達到人際互動的效果,教學者、學習者可在討論區發表話題并參與討論,針對話題內容進行深入探討,但該方式通常是異步交流,信息無法及時得到反饋,容易影響到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而持續的、積極的反饋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擺脫學習孤獨感[13]。部分課程目前不僅利用MOOC的討論區互動,還組建了微信群、QQ群,建立課程學習群組,達到隨時隨地交流的目的,該方式固然達到了同步交流效果,但外部社交軟件容易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分散注意力,缺少學習的情境性。為了提高學習者參與課程的積極性,MOOC學習APP可提供實時互動工具使學習者建立同伴學習群組,或將“彈幕文化”引入課程學習中,加強互動討論的及時性和臨場性,提高學習者學習參與度。
3.2 可用性層面:優化界面功能模塊,明確目標定位
當前MOOC學習者以大學生群體為主,教師及其他社會人員也有部分參與其中。不同的學習群體,學習目標也不同,主要分為興趣學習目標、技能學習目標和證書學習目標等3類[14]。當前MOOC移動終端提供了較多功能服務模塊,但對滿足學習者學習目標需求仍有不足。因而以不同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為目標,增設多元功能模塊,以滿足多元化需求。例如,針對以興趣學習為目標的學習者,可以設置精彩課時、知識點等模塊,內容可以為碎片化課程或知識點,供學習者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進行瀏覽;針對以技能學習為目標的學習者,則設置實踐性或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模塊,供學習者系統地學習某項技能;針對以證書學習為目標的學習者,設置微學位模塊,可提供專題性課題,供學習者深入探究學習,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學習目標,可以推進學習者多樣化發展需求。
3.3 可尋性層面:完善學習導航,明確學習任務
清晰明確的導航在學習者MOOC學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習者在海量信息中有效獲取自身所需信息,而且能夠為學習者指引方向,引導學習者更有系統、更深入地進行學習。三大MOOC學習APP提供的導航主要包括功能導航及知識單元導航。功能模塊較為清晰明確,學習者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取功能;知識單元導航多以學習活動序列形式呈現,并且具有明確的導航定位,學習者可通過序列內文字顏色的改變明確當前學習位置。在這一點上,Coursera提供了更為優質的導航服務,不僅在學習活動序列上對已學內容具有明確的顏色區分,還添加了個性化文字進度提醒,對作業模塊設置了作業進度條,學習者可以明確獲得當前學習進度及作業完成情況。在導航模塊,本土化MOOC可借鑒Coursera學習APP的學習導航優勢,為學習者提供更明確清晰的導航服務。
3.4 可獲取性層面:關注無障礙學習,滿足終身學習需求
MOOC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學習者與教學者通常處于不同時間與空間中,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是自主學習狀態。另外,由于MOOC的開放性特征,其學習者是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次及不同身份的人,也包括殘障人士。美國全國聾人協會表示:“在線內容代表了學習和終身教育的下一個前沿[15]。”所以,對MOOC平臺無障礙設計的關注應成為重點,可在MOOC設計過程中考慮學習者的生理條件、技術能力、認知能力等多方面不同,尊重每一位學習者的訪問權利,盡可能提供每一位學習者學習的可能性。MOOC學習APP在設計之初應具備無障礙設計理念,從學習者認知、頁面框架布局與導航、學習資源等多方面樹立無障礙的設計理念。在界面設計上應遵循無障礙的設計原則,界面友好,導航清晰,提供合理的框架結構,課程應區分重難點學習,提供方便的公告,使得學習者能夠第一時間獲取信息。
3.5 可信度層面:規范版權歸屬,保護用戶隱私
目前,版權歸屬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MOOC發展,與MOOC的開放性、生成性與共享性特點都存在一定聯系[17]。MOOC作為資源開放性、生成性平臺,在交流討論、作業提交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定的創新性見解及作品等資料,但目前,MOOC協議并未就生成性資源版權問題作出回應,并未涉及學習者利益保護[18]。MOOC課程歸屬仍是一個沒有完全明確的問題,針對該類問題,可以采用合同細化的方式,明確版權歸屬問題,保障各方利益,提高MOOC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另外,MOOC學習者在注冊學習時會留下姓名、郵箱、學校等個人信息,學習討論過程中也會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所以,一方面,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權,避免信息泄露;另一方面,MOOC學習APP應保護使用者的隱私安全,如采用匿名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使用者的隱私權。 3.6 個性化層面: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MOOC的特征決定了其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和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19]。MOOC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海量課程信息影響,容易失去學習的深入性,停留于淺層次學習中。另外,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同,學習結果也不同,因此,MOOC設計就要促進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盡可能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移動平臺可提供個性化推薦、個性化學習記錄及個性化檢索等服務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20]。利用大數據與學習分析技術跟蹤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記錄學習數據,不僅能夠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獲得學習者的學習共性,也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個別學習者課程推薦及學習指導。另外,可以提供學習記錄工具,讓學習者在學習中記錄重難點,幫助學習者建立學習筆記。平臺檢索工具要以學習者的檢索行為為依據,制定個性化檢索方式,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4 結語
通過MOOC學習APP體驗對比分析,“Coursera”、“中國大學MOOC”移動端在綜合體驗方面更優于“學堂在線”移動端,“學堂在線”缺乏對移動端體驗的重視,在功能完備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發展空間。國外MOOC 學習APP設計更注重從學習者需求出發,更關注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但在使用時存在訪問限制、語言障礙等不便利因素。移動學習作為未來學習的主流,教育者及平臺運營者應更加關注MOOC的移動端教學內容及平臺體驗設計,本土化MOOC學習APP應在借鑒國外優秀APP體驗設計的同時,重視MOOC學習APP的用戶體驗,加強“中國式慕課”的建設與創新。本文依據用戶體驗蜂窩模型,對MOOC學習APP的有用性、可用性、可尋性、可獲取、可信度、個性化等6方面體驗現狀進行比較分析,并從學習者視角提出加強討論區功能、建立實時互動功能,優化界面功能模塊、明確目標定位,完善學習導航、明確學習任務,關注無障礙學習、滿足終身學習需求,規范版權歸屬、保護用戶隱私,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等優化建議,以構建強交互、重體驗、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關注MOOC學習者體驗,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能夠指導開發者優化MOOC設計,讓學習者在MOOC學習中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將更有利于MOOC學習APP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構建蜂窩模型體驗框架,并以學習者視角進行體驗分析,對MOOC平臺的完善及優化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角度,但在研究方法及理論上存在一定主觀性,仍有待完善。未來研究應更注重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主觀與客觀方法相結合,對用戶體驗各維度全面關注,能夠針對MOOC學習平臺構建用戶體驗評估體系,完善相關理論,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MOOC等學習平臺的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 郭玉娟,肖玉賢,俞建慧.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學習探究——以Coursera學習平臺為例[J]. 軟件導刊,2015,14(2):173-175.
[2] JOHANSSON S, FROLOV I. An adaptable usability checklist for MOOCs: a usability evaluation instrumen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D]. V?sterbotten:Umea University,2014.
[3] 孟會真. 基于MOOC的開放學習平臺可用性評估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4] CONACHE M, DIMA R, MUTU 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C platforms[J]. Informatica Economica,2016,20(2):5-14.
[5] 林明燈,霍訓根,王軼凡. 基于用戶視角的國內MOOC平臺對比分析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6(8):71-77.
[6] 劉書青,賈朋如,孟昭鵬. MOOC等學習平臺用戶體驗研究的新進展[J]. 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2):59-65.
[7] 蔣立兵,萬力勇,陳佑清. 面向用戶體驗的微課設計框架構建與應用[J]. 電化教育研究,2017,38(2):122-128.
[8] 蔣立兵,萬力勇,余艷.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用戶體驗模型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17,27(3):85-92.
[9] 焦婧,劉東,李亞文. 用戶體驗蜂窩模型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3,27(2):27-30.
[10] 劉錦宏,安珍珍,徐麗芳. MOOC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69-76.
[11] 崔璨,王朋嬌,段婷婷. 基于iOS系統的MOOC學習APP優化策略研究[J]. 軟件導刊,2017,16(9):10-13+18.
[12] 蔣繼平,姚倩. 文獻資源整合中的統一檢索系統應用研究[J].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29(1):72-76.
[13] 豆艷艷. 電子學檔在過程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14] 劉和海,李起斌,張舒予. 基于Edutools評價體系的中文MOOC平臺現狀與優化策略[J]. 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84-90.
[15] SANDRA S G, SERGIO L M. How could MOOCs become accessible? The case of edX and the future of inclusive online learning[J].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2016,22(1):55-81.
[16] 陳子健. 教育網站的無障礙設計與開發研究[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9.
[17] 陳勇. 基于MOOC的版權管理和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 科技與出版,2015(2):102-106.
[18] 白娟. MOOC發展中的版權管理分析與數字版權保護[J]. 圖書情報工作,2016,60(S1):37-40.
[19] 楊玉芹,焦建利. MOOC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生態設計框架[J]. 電化教育研究,2014,35(8):32-37+56.
[20] 樊華麗. MOOC學習體驗的案例研究[D]. 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6.
?。ㄘ熑尉庉嫞汉?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0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