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利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現代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手段。信息技術教學指的是教學方式的信息化和教育評價體系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師教學的數字化評價體系和對學生的數字化的評價體系。信息技術教學的優點是可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可以促進師生雙方教學相長,評價體系具有準確性、客觀性和過程性。但是同時也具有減弱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擾亂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等缺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利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c)-0159-02
  隨著國家對學生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當代教育界越來越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是教學思想上的轉變,例如將傳統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思想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另一方面,這種轉變也是一種具體教學方法上的轉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領域的應用。通過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課程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豐富教師教學的手段。但是,如果過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也會帶來分散學生注意力、過度引入知識等弊端。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就成了現代教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這一詞的含義很廣,就廣義而言,它主要指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就狹義而言,它主要指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等手段來處理各類信息實現各類信息網絡化的技術手段。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教學的各類信息主要是通過板書、口授的方式實現的。融入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那么,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看。
  一是從教學的受眾或者從教學的手段上來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多媒體教學技術。所謂多媒體教學并不是簡單的使用PPT或者電腦進行教學,而是通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媒體實現人與信息間的相互交換。多媒體教學不是為了引入多媒體而教學,而是以更多的方式展現信息,將抽象的信息以圖片、聲音等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從而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全面的吸收信息。例如,在數學教學中,一種方程式的教學就可以通過電腦以表現這種方程式的各類事物來向學生傳達。這樣,方程式就不僅是抽象的各類數字的結合,而且也表現為身邊的各類事物。
  二是從教學的傳授者,簡單地說就是從教師來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又主要表現為教師教學的數字化評價體系。在以往的教學中,如何評價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往往取決于其所教學生的成績的好壞。這種結果導向的評價體系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樣也具有不可復制性。對教學的數字化評價體系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對能帶高分老師的教學方式的共同性的提取,得出一整套可以復制的教學方法,并以此為參考系,為老師提供一個普遍適用的考核標準。
  三是從對學生的考核的角度老看,信息技術在教學的應用又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數字化的評價體系。在以往的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的優劣完全取決于其成績的高低。一個學生的努力程度如何、一個學生自身的實際能力如何從未被納入考核中,然而通過數字化的評價體系,則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動態監控,實現對學生評價的立體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分為3個方面,即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教師教學的數字化評價體系和對學生的數字化的評價體系。
  2  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優點
  就上文的論述而言,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教學用中的目的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拓展信息的傳播渠道、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后兩種應用的主要目的則是通過信息化的方式為評價學生和老師提供一種更加準確的平臺。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優點。
  就信息科技可以擴展信息的傳播渠道,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而言。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圖畫、聲像和影像的方式將知識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死板抽象的知識體系變為了趣味性的圖像、音樂,給學生聲臨其境之感,由此使教學課堂從灌輸式的被動教學,變為學生主動體驗的主動式教學。二是促進教學相長,提升教師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將課本的知識完整地傳遞給學生。長此以往,教師本身的水平也會受到限制。
  就信息科技可以提供評價學生和老師準確的評價體系而言,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準確和客觀性。相對于傳統的以人的主觀評價為中心,以學生的成績為導向的評價方式。信息化的評價體系,能更加準確地記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行為,從而更能真實準確地對師生做出評價。
  二是過程性。由于信息化的評價體系著力于記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全流程信息,因此,其更能夠反映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得與失。信息化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雖然也是提升學生的成績,但是它更加注重分析導致學生成績產生波動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客觀因素等,通過對這些大數據的分析得出指導學生和老師繼續發展的最佳路徑。
  3  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缺點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具有以上優點,但是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其具有以下缺點。
  一是師生雙方的互動性逐漸減弱。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灌輸為主,信息技術教學則主要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獲得了對知識的更加生動的理解,但是,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則有所欠缺。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度的剖析。信息技術教學主要以課件、多媒體為主要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排除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是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有所減弱。傳統教育中,知識的傳授方式雖然是以抽象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學生主動地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信息技術教學中,知識以更加立體的形態出現,學生往往會認為那些生動的圖片、視頻和聲音等就是知識本身,對這些東西所包含的本質往往不去探究,這種淺嘗輒止的學習方式一旦形成習慣將有百害而無一利。
  三是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會被擾亂。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生動性,然而學生尚處于心智逐漸發展的狀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被多媒體生動的展示本身所吸引,特別是在小學課堂上,筆者發現學生們往往一節課后只記得多媒體所展現的圖片和動畫,對于圖片動畫想表達的東西卻茫然無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由于可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促進師生雙方教學相長,其評價體系又具有準確性、客觀性和過程性,因此將逐漸成為現代的主要教學方式,但是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這種教學方式是一把雙刃劍,它會減弱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會擾亂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將生動的圖片和抽象的知識進行連接,更好地引導學生從體驗式的學習進入理解式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愷.教育信息管理理論與模型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6-77.
  [2] 劉群英.信息技術教育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09-120.
  [3] 解繼麗.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改革的保障體系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98-1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56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