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對我國經濟與就業問題影響的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2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綠色發展,必選之路》中提出:我國應堅持綠色發展之路,重視經濟進步和生態環境協調,秉承著以人為本理念主動投入到綠色建設中。綠色發展強調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健康,維持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戰略目標。此外,對于經濟發展與就業問題來說,綠色發展與工業綠色經濟轉型不僅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還有助于人們生活質量、就業率提高,成為國民產業經濟政策與管理創新主要內容。
關鍵詞:綠色發展;經濟;就業問題;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9-0005-02
堅持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綠色發展,堅持可持續、生產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新格局?,F如今,社會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形勢嚴峻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系統頻頻預警,工業污染、大氣霧霾、食品安全問題。因此,現階段當務之急是加強環境保護與修復生態。
1 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
現代綠色發展是基于傳統理念下的創新,是創建生態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條件下將環境保護列入可持續戰略目標重要內容。首先,將環境資源看作社會經濟發展要素。其次,將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用于綠色發展目標[1]。最后,將經濟活動過程與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內容與途徑。綠色發展國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趨勢,在國外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色發展強調節能降耗、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將其作為社會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1.1 綠色發展和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前提是發展,核心為人本理念,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有效方法為統籌兼顧。綠色發展秉承著人本理念提高生態環境,優化民生。綠色發展強調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綠色發展把經濟、社會、生態結合達到經濟、社會、生態的統一,創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根本路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的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1.2 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滿足后代人需求能力為目標,重視未來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為核心,以激勵經濟發展為目標,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綠色發展理念是以環境資源為目標,將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作為目標,將經濟活動過程與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根本內容與方法[2]。
1.3 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作為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形態,是人在改造自然、促進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人么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融,重視人的自覺和自律,人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依靠、共處。創建生態文明就要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2 綠色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與就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好的公共產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生態優區”,將創新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持續優化發展空間、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把“綠色+”具體化、項目化、產業化,逐步在銅梁產業發展的新征程中,標注出了一個醒目的綠色坐標[3]。
2.1 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
基于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各地區政府學習先進方法提倡綠色發展與工業綠色經濟轉型,凝聚科學發展共識,實現產業快速轉型,提高產業技術裝備與企業管理水平。
2.2 保護生態環境
綠色發展促成良性循環經濟,實現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提高企業綜合實力與職業健康,詮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重視人才資源節約,企業遵循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目標主動融入國際國內經濟發展與市場競爭,提高社會形象與社會滿意度[4]。
2.3 滿足人力資源市場需求
根據市場容量分析,工業經濟綠色轉型與綠色發展使經濟發展形式與產業轉型發生了變化,經濟資源與能源結構實現了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孕育了很多新的產業、企業產品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空間,滿足了市場需求。
2.4 人力資本重組
基于人力資本生產要素分析,綠色發展有助于企業結構重組、人力資源管理、減少人力資本投入,增強企業綜合實力。與此同時,對職工專業水平也有了嚴格要求,要求企業統籌協調、重視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專業水平提高,滿足綠色發展要求。
3 綠色發展就業的影響
綠色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的同時一些新型產業涌現出來,對冗余產能與技術落后的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市場就業。
3.1 加強環保與職業健康管理
企業履行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職責,例如:對政策行政執法的回應,滿足環保要求,增加企業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經濟投入。加大環境污染治理,企業存在產能過剩、技術滯后問題,給企業經營發展造成影響。創建和諧勞動法律環境、傾向民生政策等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中小企業市場準入門檻,縮小經濟效益,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擴大。
3.2 營造和諧經營環境
現如今,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政府管理決策能力低、市場環境差,一些社會經濟問題全部歸結于中小企業。因此,現當務之急是政府加強經濟整治。企業面臨融資難、生命周期短、技術水平低的問題,企業受到污染,先期投入的資源能源因為管理決策失誤使得社會財富浪費,甚至成本投入都難以收回。
3.3 推動職工共享改革深化
取締過剩產能、整治環境過程中要做好勞動控制。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的比例關系,傳統行業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不穩定將影響職工基本生活,尤其是低勞動能力的群體,就業門檻不斷提高。為此,相關單位還要主動配合政府職能部門,優化國民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重視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與社會保障,確保職工轉崗科學分配。 4 綠色發展戰略目標路徑分析
4.1 達成綠色發展社會目標
堅持人本理念,加強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發展理念,以提高群眾生活、維護職業健康權益的目標,客觀認識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積極轉變經濟發展形式與社會治理理念,創新生產形式、生活理念,實現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4.2 綠色發展規劃要符合國情
現代化發展中,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綠色消費成為社會經濟與社會發展重要內容,通過科學民主的管理決策作為社會輿論環境的積極先導,重視產業經濟政策的供給,維護市場環境,生成以科學技術為推動力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促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促進發展新興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產業轉型升級,嚴格遵循生態環境與勞動保護立法,增強群眾凝聚力[5]。
4.3 優化市場環境,提高企業專業水平
做好市場機制協調與社會法制規范落實,突出各類企業主體地位,重視社會法制建設與行業道德自律制度,全面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提高思想意識,引導企業生成社會合作伙伴關系?;诰G色發展理念下,重視基層政府環保行政管理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嚴格監督工會在參與社會法治與勞動法律監督狀態,防止職工權益受到損失,創建良好的發勞動法治環境。這也是實現綠色發展與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必經之路。
4.4 構建綠色財政
實行綠色稅收政策以促進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從財政收入端而言,對那些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企業和產業,可以采取稅收減征和免征的優惠政策,而對于資源耗費高,環境破壞大的企業可以采取較高的稅率等措施限制其發展。從財政支出端而言,可以通過編制綠色預算,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環保性企業和產業的技術研發、設備改造等財政支出,污染少的企業和產業發展。
5 綠色發展前景分析
發展綠色就業現已成為全球主要研究內容,據調查顯示,世界和環境產品及服務相關的市場規模將現在每年1.3萬億元提高至2020年的2.74萬億元,在清潔能源、可持續交通、水供應、環境衛生方面增加就業機會。由純綠的環保產業發展成為泛綠的新能源產業,在至綠化的三高產業升級,尤其是近幾年環保設施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市場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伴隨著綠色就業的發展,在面對龐大的就業人口時,綠色就業比重仍然較少,綠色就業發展亟待增加[6]。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將“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預計2020年可再生能源總量將提高至15%,2035年-204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據全國一次能源總量25%。因此,目前主要任務是培育與發展新興能源產業。相對于傳統能源產業,以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資源為主的產業,發展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重視人員的培養,提高專業水平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資源,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綠色就業持續發展了。以美國為例,美國計劃未來10年斥資1500億美元大舉發展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源等,將能創造500萬個綠色就業崗位,是新能源發展推動綠色就業發展的典型例證。
6 結語
實現中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轉變觀念、加強監管和相應的財稅政策改革,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進行約束、健全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以及各項政策激勵機制。綠色經濟推進綠色就業要求各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無障礙流動,要求消除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歷史遺留與現實存在的各種制度障礙。
參考文獻
[1] 王曙光,鄧亞仁.經濟增長與農村就業問題分析——以陜西農村就業現狀為例[J].經濟界,2019(01):79-83.
[2] 肖伊,王萬辰,陳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背景下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探究——以河南省長葛市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32):93-94.
[3] 王蕾.區域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評《新疆區域經濟發展與大學生就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10):121.
[4] 楊俊青,陳虹,許艷紅.傳統產業轉型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中的就業問題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18(05):2-16+126.
[5] 張璐.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8(18):455.
[6] 李云,李銀娟.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就業戰略轉變歷程與廣東實踐[J].嶺南學刊,2018(05):14-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6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