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內容摘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消費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國文化消費的演進歷程,并以我國2000-2016年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基于系統廣義矩估計實證分析了文化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主要結論包括:文化消費能夠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影響路徑為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積累、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文化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存在區域差異,東部地區文化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強,西部地區最弱;基于經濟質量視角和分時間段的穩健性檢驗證實了以上結論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消費 經濟增長 高質量發展 系統廣義矩估計
引言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等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增長模式亟需轉變的新常態背景下,通過消費升級、擴大內需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靶聲r代”以來,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已經從“物質需要”轉化到“美好生活需要”,第三次消費升級已然到來,文化消費代表了此輪消費升級的方向。尹世杰曾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文化消費規模的增加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經濟高質量增長?!靶聲r代+新常態”背景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通過文化消費來助力經濟高質量增長變得尤為重要。
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多從文化產業的細分行業,如旅游、娛樂、教育等方面,分析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Benhabib和Spiegel基于發展中國家的樣本研究表明教育消費可通過兩種路徑促進經濟發展,一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二是提升國外技術的溢出效應。Mamoona和Murshed總結了教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教育消費首先能夠提升人力資本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內的技術進步以及對國外技術的吸收能力,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在旅游消費方面,Bourgeon-Renault等人最早提出了“旅游驅動型經濟增長”假說,認為旅游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旅游發展可顯著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逐步成為主流觀點,Pablo-Romero和Molina的統計研究表明,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效應也可能只體現在短期,在中長期并不一定穩健。金曉彤等基于三元VAR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了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同經濟發展的關系,認為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可顯著促進經濟增長。張鳳蓮認為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內需、最終推動了經濟增長。趙迪和張宗慶認為在收入持續增加、各類消費能夠“包容性”增長之下,文化消費具有一定的“擠入效應”。秦琳貴和王青指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文化消費的增加可拉動其它產業融合發展、共同帶動經濟增長。
現有相關研究存在兩個不足:一是文化消費的界定不統一,二是缺少針對文化消費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及其影響路徑的相關研究。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后,本文把文化消費界定為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文化娛樂用品消費和教育消費三部分之和。然后,從人力資本水平的角度考慮,分析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
我國文化消費概述
從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結構、文化消費率及文化消費傾向等方面分析不同階段我國文化消費狀況。特殊國情使得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遠高于農村居民,在考慮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獲取性等因素后,重點分析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情況。
?。ㄒ唬┪幕M水平和消費結構
1992-2017年,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平均增長率(14%)遠高于同期GDP增長率(9.7%),且高于城鎮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12.1%),文化消費在總體消費以及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從147.5元增長到4084.23元,增長超過27倍。文化消費結構可分成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兩類:前者指的是基于文化角度的消費結構,用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占總體消費性支出的比例進行衡量;后者指的是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總額中用于各類文化消費的組合。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外部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消費在總體消費中的重要程度。我國文化消費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2-2002年,文化消費外部結構從8.82%穩步上升至14.96%,提高了6.14%,增長速度大幅高于居民消費的增速,可以看出文化消費在總體消費需求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第二階段為2003-2008年,文化消費的外部結構下降了近3%,這可能與居民在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的支出提高有關;第三階段為2009年后,文化消費的外部結構穩定在12%以上,且有小幅增長趨勢,文化消費與總體消費的增長基本保持同步。文化消費外部結構的提升也反映了其在居民消費中的重要性,隨著居民收入的進一步提升,文化消費必然還會迎來新一波的強勁增長,文化消費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ǘ┪幕M率與文化消費傾向
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率是用年度文化消費總額與同時期GDP之比來衡量。平均文化消費傾向是用年度文化消費總額與同時期居民總收入的比值來衡量。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率和平均文化消費傾向反映了居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強度和需求意愿。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率總體上呈現先增后降、平穩上升的趨勢,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2-2002年,文化消費率從1.74%上升至歷史最高點3.72%,提高將近2%,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總額的提升速度大幅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第二階段為2002-2008年,文化消費率不斷下降,最終降低至2.65%,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總額的增長速度落后于GDP的增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加強對各項教育的投入,使得居民需要負擔的教育消費減少,二是娛樂型文化消費的增長較為有限。第三個階段為2009年之后,文化消費平穩增長,經濟增速有所回落,加之居民住房支出的快速增加,使得文化消費需求逐漸釋放,但總的文化消費率提升依然緩慢。 實證分析
?。ㄒ唬┠P徒⑴c變量選擇
將文化消費引入Mankiw等建立的MRW模型,分析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如模型(1)所示。
yt=α0+α1kt+α2culturet+μt (1)
其中,y為人均GDP,k為人均資本投入水平,culture為人均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中的教育消費可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文化娛樂服務和產品可滿足精神方面需求,對提高個體價值觀、思想品質、藝術修養等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文化消費可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來間接推動經濟增長,并通過模型1中引入文化消費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進行驗證:
yt=β0+β1kt+β2culturet+β3culture×human+e (2)
其中,culture×human為文化消費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同時控制了其他能夠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因素,選擇技術進步(RD)、市場化水平(market)、對外開放程度(open)作為控制變量。代入控制變量后,得到以下實證模型:
yt=α0+α1kt+α2culturet+α3RDt+α4markett+α5opent+μt (3)
yt=β0+β1kt+β2culturet+β3(culturet×humant)+β4RDt+β5markett+β6opent+et (4)
各變量的具體選擇如下:經濟增長(GDP)使用人均GDP;資本投入(k),使用人均資本投入,并借鑒單豪杰的方法進行計算;文化消費(culture),使用城鎮地區人均文化消費水平;人力資本水平(human),使用城鎮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技術進步(RD),使用R&D投入占GDP比重;市場化水平(market),使用王小魯等(2016)的方法計算市場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open),使用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的比值。選擇2000-2016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作為樣本,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份統計年鑒。
(二)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整體影響
考慮到數據特征以及系統廣義矩方法(SYS-GMM)的優點,使用系統廣義矩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AR檢驗結果和Sargan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各回歸結果中資本投入的系數均為正,且分別在5%、5%、1%和10%的統計水平下顯著,資本投入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方程1和3中,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系數均為正,且分別在1%和5%的統計水平下顯著,文化消費可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方程2和4為文化消費通過提升人力資本積累間接推動經濟增長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加入文化消費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系數仍顯著為正,文化消費與人力資本交互項的系數均為正,且都通過了1%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文化消費能夠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并可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路徑來實現,這同前文理論分析結果一致,可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消費來實現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ㄈ┪幕M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
按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劃分,分析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把區域數據分別代入模型3和4,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不同地區模型的回歸結果中,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文化消費通過影響人力資本水平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回歸結果中,三個地區交互項的系數均為正,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模型分別通過了1%和10%統計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西部地區的模型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文化消費通過影響人力資本水平對經濟增長的間接推動作用較強,西部地區較弱。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具體體現,是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的高層次消費形式,東部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最高,使得東部地區的文化消費水平最高,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強。此外,文化產業的相關企業大多位于東部地區,消費者對文化產業需求的增加帶動了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了經濟增長。
(四)穩健性檢驗
為進一步驗證本文結論的可靠性,本文從經濟發展指標替換和分段估計兩個方面進行穩健性檢驗。
經濟增長指標的替換。在我國經濟增幅放緩、產業結構亟需轉型的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性遠高于單純的增長速度,2018年兩會上更是明確將文化產業定位為既要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融入國民經濟大格局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因此本文基于經濟質量的視角進行穩健性檢驗,參考孫英杰和林春(2018)的方法,使用經濟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質量指標。分別將全國層面相關數據代入模型1和2中,得到結果表3。由表3可知,經濟發展變量替換為經濟質量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系數仍顯著為正,加入文化消費和人力資本交互項后,文化消費和人力資本交互項的系數也顯著為正,結果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提升有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路徑為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積累進而影響經濟增長質量。替換經濟發展指標的回歸結果證實了本文結論的穩健性。 分時間段實證檢驗。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作為我國首部全國性的文化產業專項規劃,《規劃》的出臺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自此以后文化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因此本文以2009年為節點,分別考察2000-2008年和2009-2016年兩個時間段內文化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分別將全國層面相關數據代入模型1和2中,得到結果表4。分時間段估計結果表明,兩個時間段內文化消費都對人均GDP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加入文化消費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后,交互項系數仍顯著為正,文化消費可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積累間接推動經濟增長,由此可推斷本文結論具備較強穩健性。此外由表4還可看出,2009-2016年模型中,文化消費及交互項的系數均大于2000-2008年模型回歸結果,《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頒布后,文化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都獲得了大幅提升,文化消費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了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的較快增長帶動了文化產業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旺盛的文化消費熱情,這些都為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結論及建議
本文在概述我國文化消費演進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基于系統廣義矩估計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第一,文化消費整體上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正向推動作用,影響路徑為影響人力資本積累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第二,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東部地區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強,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弱。第三,基于經濟質量視角和分時間段的穩健性檢驗證實了以上結論的普遍性。
政策建議:第一,完善鼓勵文化消費的相關政策措施??赏ㄟ^稅收優惠,加大文化供給、推進文化消費規模。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探索“文化消費信貸”、“藝術品抵押信貸”等金融創新。發展節能環保型文化消費,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文化消費模式,以此引導公眾的消費行為。第二,把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擴大文化消費相結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建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文化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出發點,以此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第三,實行發展文化產業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重的發展路線。發展多層次文化產業、增加文化產品供給規模,擴大文化消費總量。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培育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偏好,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服務。
參考文獻:
1.尹世杰.我國消費結構發展趨勢與政策引導[J].經濟學家,1998(5)
2.Benhabib J,Spiegel M M.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34(2)
3.Mamoona D,Murshed S M.Unequal skill premiu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Is education the missing link?[J].Economics Letters,2008,100(2)
4.Bourgeon-Renault D,Urbain C,Petr C,et al.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the Consumption Value of Arts and Culture:The Case of Museums and Monu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006,9(1)
5.Pablo-Romero M D P,Molina J A.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A re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32(8)
6.Holloway J C.The economics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5)
7.金曉彤,王天新,閆超.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兼論擴大文化消費的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13(8)
8.張鳳蓮.文化消費增長的經濟效應及促進機制研究[J].東岳論叢,2015(6)
9.趙迪,張宗慶.服務出口貿易發展研究:成本抑或創新驅動?—跨國經驗實證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6(4)
10.秦琳貴,王青.我國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機理與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3)
11.Mankiw N G,Romer D,Weil D 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Nber Working Papers,1990,107(2)
12.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
13.孫英杰,林春.試論環境規制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基于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J].上海經濟研究,20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