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英語教學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高效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于促進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英語教學脫離了社會崗位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影響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英語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構建科學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突破口,促進英語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為社會輸送“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英語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校 英語教學質量 保障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c)-0119-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并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動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須把好質量關,把嚴質量關,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1]。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優劣是對高校能否培養優秀人才,衡量對社會貢獻大小的一種價值判斷。學生學習過程中在形成技能、求知態度等方面收到的效益如何,是評價高校教育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然而在高校英語教育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致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得不到有效保障,高校英語教學脫離了社會崗位發展的需求,也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由此,必須切實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堅持學生本位,注重市場導向,對接能力需求,建立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進而為高校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保駕護航。
1 影響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問題剖析
英語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全球化日益趨深和“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的時空場域下,對高校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要求愈加明顯。然而,近年來,高校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短板為社會各界所詬病,從根本上看,是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問題,而高校英語教學質量堪憂,與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無關系。當前,對高校英語教學質量構成影響的因素主要表現如下。
1.1 教學中心地位的“偏差”
提升高校英語教學質量,必須要牢牢樹立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思想,這是毫無懷疑的。但是,高校英語教學工作,很多時候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英語教師課題立項、教學資源獲取與課程教學質量關聯性不強,以職稱評定來看,核心指標是論文篇數、課題立項的質量、資金項目的多寡等,而教學方面只需完成規定的教學工作量便可,如此的職稱評定導向,導致教師選擇性地將教學工作放在次要位置,把科研作為中心工作,那么,教學質量的提高勢必受到影響[2]??梢?,教師之教與高校各項政策導向關系密切,正是職稱評定政策對教學中心地位的忽視,導致教學中心地位受到挑戰。
1.2 教學管理的“學生缺位”
高校治理是高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一個高校教育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F代教育治理是民主、參與、共享、責任、法治等諸多理念的綜合體現,需要包括學生在內多種主體發揮治理效能。然而,在一些高校內部,高校與學生之間仍然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學管理僵化,嚴重制約學生的創新潛能的發展。具體到高校英語課程,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評價標準、教學管理條例等工作中,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其中,而一些涉及到高校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升的選修課程,假使選課的人數不足,高校就會停止開設該類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知識學習的需求。同樣,對于高校英語課程,學生也很難完全自主地選擇喜愛的任課教師。
1.3 教學方法的“互動軟肋”
高校英語教學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順暢進行跨文化交流。課堂是學生獲得英語相關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的主渠道、主陣地,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然而,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于提升學生聽說能力方法滯后,仍然沿襲“獨白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無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互動式課堂也難以建構,以致于因課堂缺乏互動交流的場景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種重知識輕技能的教學嚴重制約了學生英語聽說技能的發展,最終使高校英語成為“啞巴英語”,即大學生英語四六級的過級率很高,但真正會交流運用的很少。
1.4 教學評價的“固化單一”
高校英語教學質量評價缺乏普遍性、科學性的標準,一般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能否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使學生能快速適應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二是能否把學生輸送到更高學歷層次進行學習,以滿足國家層面更高的知識和能力需求;三是學生本身的知識和能力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滿足。從現有的教學評價情況來看,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方面的要求。此外,在高校英語教學評價過程中,一般采取總結性評價的模式,動態性、形成性評價模式尚未建立,評價結果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作用不明顯,相關評價數據處理不夠科學、透明,忽視從學生學習改進層面來解決教學評價問題。
2 從“學生本位”視角來建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價值審視
所謂的“學生本位”,即是“以學生為中心”,該理念認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學”,是學生為實現自我價值而自覺性、主動性學習,要求教學組織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追溯這一教學理念的起源,要從20世紀60年代風靡全球的人本主義理論談起,彼時,美國教育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張,認為“教師只是一個方便學生學習的人”,并將這一理念運用于高等教育中來,效果明顯,傳統課堂得到革新。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與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密切相關,成功的學習者要善于將自我的知識經驗與新信息進行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思維來把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實現學習目標,并促進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3]。在其看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是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的摒棄,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和自覺性,當學生的語言、文化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時,那么,學習就是高效的,就能實現教學目標,對此,教師要做好自身教學角色的定位,定位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推動者,而非主導者,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和更新教學模式,實施任務型教學、行動導向式教學、浸入式教學等,多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習世界和精神世界,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中國,可以說是古而有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實際上就是“學生本位”的體現。近年來,我國對于“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從理論到實踐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潘懋元教授指出,“學生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把“教”轉變為“學”,即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和創造知識的愿望,建立一種“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生態。吳晗清教授認為,“學生本位”的教學模式主要涵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5]。必須看到,“學生本位”教育理念具有開放性的特征,沒有固定模式,一切有益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都應該采用。無疑,“學生本位”教育理念在我國各類教育中已成“星火燎原之勢”。該文認為,建構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必須從“以學生為中心”的維度出發,圍繞如何有效推動學生學習來建構,彰顯時代性、科學性和可行性。
3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高校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提供的一種社會服務產品,產品優劣程度直接與教育質量相關,加強高校英語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推動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核心和基礎。實質上,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核心是學生的發展質量,是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適應度和對接度,包括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內容[6]。因此,高校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成長成才放置于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地位,積極推進教學資源配置、教師素質、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改革,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功能和價值。
3.1 堅持以教為主,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優質的教學資源是保障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物質基礎。學校要更新教育資源配置觀念,充分保障教學的中心地位。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切實配置好現代化教育教學資源。要充分考慮到資源配置對于英語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高資源效益與效率意識。學校在資源配置時也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效率,若學生的英語學科的學習成績特別突出,可以減免一部分英語學科學分的學費,或者把相應學分的學費用來贊助貧困學生。這樣,學校的辦學經費雖然是減少了,但是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友情意識。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學校辦學經費來源渠道的拓寬。同時,學校要對傳統的質量評估標準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各類評估、評價及評審等工作中,充分體現對英語教學的評估、評審內容,把英語教學工作質量納入重要位置。高校教師職稱評定要實行教學一票否決制,對英語教師的職稱評定也要根據教學貢獻情況、教學獲獎情況進行等級量化,明確教師在教學上的貢獻,并將此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切實激發英語教師教學質量意識,增強教學的動力。
3.2 注重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為了提高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效益意識,提高教學效率,要對英語教師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業務培訓活動,使英語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認識到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對于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不良影響,以英語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師培訓活動中,讓教師明確和認同英語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認識教學目標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的重要作用,把傳統教學中只重視學生的學分與成績,轉變到關注對學生學習的投入,促進學生發展以及提高學習效果上來。教師培訓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以開展“教研沙龍”“學習交流會”“網上探究”“課程觀摩”等活動,促進教師的交流與互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要對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教師進行原因分析,剖析影響教學效果提升的因素,促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同時也可以創辦英語教師教學???,建立英語教師發展資源共享平臺,建立教學交流研討制度,幫助英語教師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更新英語教學觀念,提高英語教研教學能力。高校也要開展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建設工作,通過英語課程的建設與教研課題的立項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3.3 堅持以生為本,打造多樣課程體系
高校要根據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英語教學質量標準。這是英語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與前提。英語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要通過建立英語專業培養方案、英語課程體系作為支持。高校在制定英語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與制定培養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要,要給學生參與制訂專業培養方案的機會,在設計英語畢業目標及要求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建議,充分體現學生的觀點。在進行教學大綱的制訂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及英語人培養的需求,也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課程大綱的制訂與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并且,課程體系及方案的落實過程中,高校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使課程的構建向著多元化人才培養的目標發展。為了保障課程體系順利實施,高校要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分認定辦法,一定要強化過程管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等手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英語課程體系。
3.4 堅持以法促改,推動教學方法創新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备咝S⒄Z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把學生中心理念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教師要從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促進學生英語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特點,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更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促進學生交流與互動。以互聯網為手段,倡導學生線上線下的合作學習模式。教學過程體現學生中心地位,教師注重引導與組織,構建研討式、導學式教學模式。在對學生學習考核方面,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把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作業測驗等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性考核。教師可以選擇優質的教學資源,上傳于網絡供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從多角度來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高校英語教學要以課題組為基礎,建立健全團隊合作機制與英語課程研究的長效機制,保障英語課程大綱的修訂、教學資源的拓展、教學計劃的安排等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促進英語教師教學工作的規范化,提高業務素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開展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疑問、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建立克服學習困難的信心,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保障學生有效學習與健康發展。
3.5 堅持以評促改,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評價通常只重視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不夠全面,不能正確衡量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不僅重視英語學科成績的評價,還要對課程目標的實現、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情感意志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應該建立對學生學習成果多元化、多階段的評價制度與實施辦法,改革評價主體,引入社會評價,不僅要有教師、學生、學校管理人員參與的評價,還要引入社會團體、學術機構等參與的多元化評價主體。所謂分階段評價,既要對英語開課前的階段進行評價,又要對課程結束后的評價,每個階段的側重點要有所區別,評價的指標也應該根據實際進行變化。
4 結語
高校英語教學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必須樹立以質量求生存的教育理念,實現學生為中心,優化配置英語教學資源與改革評價標準;要針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認識,開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程體系,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建立多元化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確保高校英語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東芳,管蕾.學生視角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理論構建與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5):28-33,75.
[2] 朱海燕,王琪.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評論,2016(3):51-54.
[3] 張欣.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海外英語,2019(2):1-2.
[4] 姜霞,王雪梅.中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基于斯坦福大學案例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40(5):123-134.
[5] 周文輝,燕平.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職教論壇,2017(19):45-49.
[6] 徐戈,賀彩虹.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英語(ESP)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高教學刊,2016(11):1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