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課堂組織形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和知識強加給學生,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教師不可能替代的,所以物理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應以學生為中心,并且要多樣化,開放化,在物理教學很重要的手段——課堂演示實驗的教學中也要突出以人為本,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實驗教學;課堂組織;教學
一、 物理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應注重多樣性,開放性
物理程標準中強調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靈活采用教學方式,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系,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以書本為主的教學模式,實現多樣化的創新教學方式。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應力爭從課程基礎性,實踐性,時代性和實用性出發,這樣既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發展。如用脈搏、步長測時間和距離;坐在汽車里體驗運動速度改變時的感覺;用裝水的玻璃瓶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利用電學知識排除家庭電路的安全隱患;用絕緣導線、鐵釘和鐵片等自制有線電報機等。以此為出發點,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揭示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之中,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與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
如果需要,我們也要把課堂搬到室外,例如在《光沿直線傳播》的教學中,我就帶領同學們到操場上,樹蔭下,去真正觀察一下光的直線傳播,看一看小孔成像的特點,用同學們自制的小孔成像教具觀察遠處的物體,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刻的印象,切身的體會,而只在教室中看黑板上的作圖的教學效果是無法與之相比的。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我們應使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化,開放化,不能只拘泥于教室內的三尺講臺,可以說生活中處處都是我們物理實驗教學的課堂。
二、 課堂演示實驗應以學生為本,加強師生互動
在物體浮沉條件一節的教學中,以往都是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當物體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時,物體下沉,重力小于浮力時,物體上浮,當浮力等于重力時,物體懸浮。而現在的教學需要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重知識的傳承,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認知過程和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樂于探索自然現象中蘊含的道理。于是在課后,我預留一個作業,讓學生制作一個能夠懸浮在水中的物體,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躍躍欲試。通過課上的展示與交流發現有一位同學用鐵絲纏繞在一截蠟燭上,做了一個能方便調節浮力和重力的教具,引起了同學們的紛紛討論,通過刮下少許蠟或者改變鐵絲的長度來調整浮力和重力,最終能使其懸浮一小段時間,效果非常好。真正體現了新課程強調的教師是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是探索者、創造者,是科學家,師生間通過師生互動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教與學形成一種共振現象。
再比如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時教師首先說明“我們能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時因為經物理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很自然地引入了本節要探究的問題“光反射時要遵循什么規律?”。然而,“光反射時遵循什么規律”只是一個含糊的表述,對于接下來的探究過程的指導作用并不明確。因此,教師緊接著問“也就是說,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這樣就把一個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轉化為一個具體的科學問題。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問題,并用口頭或書面語言表述出來。通過一定時間的積累,無形中就會提高他們“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 學生分組實驗應以學生為本,加強生生互動
學生分組實驗是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學生分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從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具特色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探究活動,吸引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F代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初中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生分組實驗是他們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不管教材寫得多么詳細,教師講述得多么明了,但是要理解和掌握科學理論,還必須靠學生自己來真正體會這些知識的含義。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把課堂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學生應該知道學什么,怎樣學,通過哪些方法去感悟,體會,接受這些知識。
總之,教師要想在實驗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就必須把重點放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上。因此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為宗旨,認真設計實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更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自主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煥發生命力,充滿成長氣息,綻放智慧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胡明,楊國金.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義堂,田保軍,王碩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