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歸方法的六盤水市降雹規律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在統計分析2012—2017年六盤水市42個人工增雨防雹作業站點降雹資料的基礎上,建立所轄六枝、盤州、水城3個縣(區)“降雹次數-降雹落點數”回歸模型,探尋3個縣(區)降雹規律。結果表明,近6年盤州每年均有冰雹天氣發生,且呈現出高頻性特征,而六枝、水城降雹頻次相對較低;另外,從3個縣(區)回歸模型分析,若3個縣(區)降雹次數相同,盤州較另2個縣(區)降雹點數要少,重復在一點降雹的可能更大,且盤州降雹落點基數較高,基本每年都有1.3個以上炮站降雹。
關鍵詞 冰雹落區;降雹規律;回歸方法;貴州六盤水
中圖分類號 P458.1+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79-01
貴州省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地勢起伏延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地氣候,西部常發生強對流天氣。六盤水市位于貴州西部,海拔較高,常年遭受冰雹危害。六盤水市氣象部門為保護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抵御冰雹災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經歷了從小到大、從點到面的發展過程。研究冰雹天氣規律是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帥 軍等[1]通過對貴州降雹天氣系統形勢場、垂直配置歷史數據統計分析,總結出貴州冰雹趨勢預報和短期預報方法;許 弋等[2]以2001—2012年貴州省防雹作業炮點收集降雹資料為基礎,研究發現貴州冰雹呈西多東少分布,全年降雹集中在春季;萬雪麗等[3]研究表明,貴州冰雹天氣多發與青藏高原短波槽東移引導弱冷空氣影響,中層大氣降溫形成不穩定層結有關;周永水等[4]利用貴州1971—2007年冰雹資料研究指出,貴州冰雹主要分布在中部以西地區,且春季、秋季少。近年來,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主動出擊,著力發展農業及旅游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著重優化作業站點布局及合理調度全市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力量。本文利用2012—2017年六盤水市42個人工增雨防雹作業站點降雹資料,建立該市所轄六枝、盤州、水城3個縣(區)“降雹次數-降雹落點數”回歸模型,探尋3個縣(區)降雹規律,以期為優化作業站點布局及合理調度全市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力量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及方法
選取貴州省地面增雨防雹作業信息上報與綜合應用系統數據庫降雹數據,篩選六盤水市42個增雨防雹站點2012—2017年降雹記錄,梳理出六盤水市3個縣(區)降雹次數與降雹站點數統計表并對比分析,運用回歸分析法建立降雹次數與降雹站點數回歸結構模型,同時使用OriginPro繪制擬合曲線,用區域回歸結構模型探尋六盤水3個縣(區)冰雹落區規律,用可決系數R2評價建立模型并體現資料質量控制[5-6]。
2 降雹次數與降雹站點數對比分析
將降雹資料按縣區行政區劃分為六枝、盤州、水城,對比六盤水市3個縣(區)降雹次數與降雹點數??梢钥闯?,2012—2017年盤州市降雹次數最多,達42次,2014年、2016年、2017年降雹最多,均達9次;六枝降雹最少。2012—2017年盤州市降雹站點最多,達36個,遠高于六枝(9個)和水城(12個)??梢姡P州無論是降雹次數或降雹落點數均高于六枝和水城,遭受冰雹影響更嚴重。
3 建立回歸結構模型
3.1 回歸方法
以降雹次數、降雹落點數建立回歸模型,揭示冰雹落區特征。
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二元數學模型參數,設區域降雹次數為x,同域降雹落點數為y,那么(x1,y1;x2,y2;x3,y3;…;xn,yn)則為X-Y二維平面坐標系中一系列離散點,且這些點均分布在一直線附近,可設該直線方程如下:
3.2 回歸結構模型
運用OriginPro(由OriginLab公司出品的專業函數繪圖軟件)分別建立六盤水市3個縣(區)“降雹次數-降雹落點數”關系回歸結構模型,得出六枝、盤州、水城模型可決系數R2分別高達1.00、0.86、0.94,說明3個模型擬合度均較高,資料質量較可靠。在Slope斜率值方面,六枝、水城較盤州偏高,分別達1.00、1.01,盤州截距最高,達1.3。
綜上分析可知,若3個縣(區)降雹次數相同,則盤州較另2個縣(區)同一站點重復降雹概率更大,盤州降雹落點基數較高,近6年每年都有1.3個以上炮站降雹。
4 結論
?。?)近6年盤州每年均有冰雹天氣,呈高頻性特征,六枝、水城降雹頻次相對較低。
?。?)從3個縣(區)回歸模型分析,若3個縣(區)降雹次數相同,盤州較另2個縣(區)降雹點數少,重復在一點降雹可能更大,降雹落區穩定;盤州降雹落點基數較高,基本每年都有1.3個以上炮站降雹。
5 參考文獻
[1] 帥軍,劉俄,楊鎖坤,等.貴州區域冰雹天氣過程的短期預報方法[J].貴州氣象,1996,20(4):7-11.
[2] 許弋,易丁,潘徐燕.貴州冰雹天氣的氣候特征與人工防雹防御對策研究[C]//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2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北京: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14.
[3] 萬雪麗,李亞鵬.貴州近三年多雹與少雹的環流特征及差異[C]//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2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北京:中國氣象學會學術年會,2013.
[4] 周永水,汪超.貴州省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J].貴州氣象,2009,33(6):9-11.
[5] 劉海.強對流天氣識別與預報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6] 王瑾.基于強對流數值模擬的貴州冰雹識別及臨近預報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