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奈曼旗寒潮災害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利用1961—2010年奈曼站的溫度、降水、風向、風速資料對近50年奈曼旗寒潮天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寒潮天氣是奈曼旗多發的氣象災害,它伴隨的大風、雨雪、降溫和持續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影響都很大。
關鍵詞 寒潮;災害天氣;內蒙古奈曼旗;1961—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5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85-01
寒潮是一種大范圍的天氣過程,在全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往往引發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1-3]。由于寒潮出現的地區和季節不同,其強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樣,但其伴隨的持續低溫、雨雪、降溫、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4-5]。奈曼旗位于我國第2個春季寒潮大風頻發地區,秋、冬、春3季都有寒潮天氣出現,對農牧業和其他行業都會造成較大損失。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分析資料取自于地理位置北緯42°51′、東經120°39′的奈曼站1961—2010年的溫度、降水、風向、風速資料。采用數理統計和災情調查分析近50年奈曼旗寒潮天氣的致災情況[6-7]。
2 結果與分析
2.1 奈曼寒潮天氣的統計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1961—2010年的50年中,奈曼旗共出現寒潮天氣有181次,1年平均3.62次。一年中最多出現過7次(1961年、1962年),每年有7個月可出現寒潮(10月至翌年4月)天氣,11月最多,為60次,1月最少,為11次。寒潮天氣主要出現在冬、春季,以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最多,共109次,春季(3—5月)共41次,秋季(9—10月)28次。
2.2 寒潮對奈曼旗農業的致災情況
寒潮天氣對奈曼旗農業的影響最大,寒潮冷空氣帶來的降溫可以達到10 ℃甚至15 ℃以上,超過了農作物的耐寒能力,造成農作物發生霜凍害或凍害。1961—2010年的50年間奈曼地區共發生10次較嚴重凍害,分別發生在2006年9月10日、1995年9月14日、1987年5月13日、1973年5月20日、1969年5月20日、1967年9月10日、1966年9月14日、1966年5月23日、1964年9月15日、1961年5月21日。其中秋季早霜凍5次,春季晚霜凍5次。秋季早霜凍最嚴重的是1966年9月14日、1967年9月10日和2006年9月9日。1966年9月14日、1967年9月10日的地面最低溫度均達到-5~-4 ℃,晚秋作物和經濟作物全部被凍死。2006年9月9日的降溫過程,雖然極端最低溫度沒有前2次的低,但因其出現的時間早、持續低溫時間長、降溫幅度大,并伴有冷雨天氣,此次降溫過程給奈曼旗農業造成巨大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
春季晚霜凍最嚴重的是1969年5月20日及1987年5月13日,這2次寒潮過程降溫幅度都超過15 ℃,氣溫最低達0 ℃以下,地面最低溫度達-5 ℃以下,造成小麥死苗40%,大田小苗和經濟作物及蔬菜死苗在85%以上,凍傷率達到100%,大田毀種面積達到100%。
2.3 寒潮對奈曼旗畜牧業的致災情況
冬季寒潮常常帶來持續的低溫天氣,有的寒潮還帶來過多的降雪,甚至連續數天的暴風雪。在牧區,由于寒潮暴風雪而釀成的“白災”,對畜牧業危害很大。1961—2010年的50年間奈曼地區共發生15次較嚴重的白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2007年3月、2004年11月、1985年11月、1981年11月、1981年3月、1968年3月、1963年2月。這7次寒潮過程伴隨的降雪量都在10 mm以上,最大的在1981年3月24—25日,達38.1 mm,受降雪、大風和降溫的共同影響畜牧業損失較重,全旗牲畜死亡率在30%以上。
2.4 寒潮對林業的致災情況
寒潮對林業的影響是冬季強冷空氣暴發南下造成持續低溫或極端氣溫低于-27 ℃從而導致的經濟林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1961—2010年的50年間奈曼地區共有6個年份出現低于-27 ℃的低溫天氣,8個冬季出現15 d以上的日最低氣溫連續低于 -20 ℃的持續低溫過程,分別是1963年1月中下旬、1966年1月中下旬、1967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1969年1月上旬、1984年1月中下旬、1990年1月中下旬、2000年12月下旬至2001年1月下旬、2009年12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中旬。其中對林業造成損失最嚴重的是2000—2001年冬季,此次低溫奈曼旗的大扁杏、優質栆樹、布朗李子樹幾乎全部死亡。
2.5 寒潮對奈曼旗電力及通訊設施的致災情況
寒潮引發的凍雨天氣會造成電線上積滿雨凇,雨凇最大的危害是使供電及通訊線路中斷,造成輸電、通訊中斷,嚴重影響當地工農業生產。1961—2010年的50年間對奈曼地區的電力及通訊設施造成較大損失的寒潮降水天氣主要有1968年10月下旬、1970年10月下旬、1977年10月下旬、2000年10月下旬,其雨夾雪量都在15 mm以上,最大的在1977年10月下旬,達55 mm。春季有1962年4月上旬、1967年4月上旬、1979年4月上旬、1982年4月上旬、1991年4月上旬、1997年4月上旬、1999年4月上旬、2002年4月上旬、2008年4月上旬,其雨夾雪量都在5 mm以上,最大的在2002年4月6日,達21 mm。根據調查結果和資料統計來看,秋季低溫凍雨出現的概率雖少,但對電力及通訊設施的損壞程度要比春季大的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一旦出現較嚴重的凍雨天氣,對電力及通訊設施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3 結論與討論
分析結果表明,寒潮天氣是奈曼旗多發的氣象災害,它伴隨的大風、雨雪、降溫和持續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影響都很大,有些是間接引發的,如空氣質量下降、低溫冷害等;有些災害是寒潮天氣直接造成的結果,如積雪、道路結冰、寒害、霜凍害、風災等。因此,應該對寒潮天氣和寒潮災害給予足夠重視,以便及時采取防御措施[8-9]。
4 參考文獻
[1] 保廣裕,戴升,張吉農.青海省寒潮天氣的氣候特征、分型及其預報[J].青海氣象,2002(2):4-7.
[2] 華曉白,陳言照.近年福建省寒潮天氣變化特征分析[J].自然科學,2016(3):206-207.
[3] 王冠,王啟威,林楠.2010年12月福建省強寒潮天氣過程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5):238-240.
[4] 樊明,馮軍,尚學軍.“2001.4.9”寒潮天氣形成過程分析[J].氣象,2002(3):55-56.
[5] 許愛華,喬林,詹豐興.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氣過程的診斷分析[J].氣象,2006(3):50-56.
[6] 余洋.2016年11月一次強寒潮南下天氣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進展,2018,8(4):22-28.
[7] 蔡明嬌,白愛娟.東北地區一次寒潮天氣過程特征分析[J].氣象災害防御,2016,23(3):14-19.
[8] 周福然,何傳洋,馮雪君,等.近40年遼寧地區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5,27(12):94-98.
[9]海云莎,田永麗,陳新梅.云南寒潮時空特征及變化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增刊1):147-152.
作者簡介 宮子輝(1971-),男,內蒙古通遼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