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本位為導向《瑜伽與保健》課程改革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研究以能力本位為價值取向,根據社會對體育保健專業人才的要求,以及運動康復專業的特點,在分析了解當前《瑜伽與保健》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瑜伽項目的特點,對《瑜伽與保健》課程教學模式中的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及考核環節等進行改革,強化專業基礎,拓寬專業口徑,重視社會實踐等多層次的發展。
關鍵詞:能力本位 瑜伽與保健 運動康復 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8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a)-0102-02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淵源。瑜伽是一門具有世界性的科學,其真理適用于不同種族、國籍、性別或宗教信仰的人,任何人練習瑜伽的技法都能從中獲益。瑜伽簡單而有效,正因如此,瑜伽能長期風靡世間而經久不衰。運動康復是由于人們對健康保健的需求急劇增加而催生的新專業。《瑜伽與保健》作為運動康復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目標、類型與結構、模式、內容、實施及評價等環節應以滿足運動康復專業人才需求為前提,實現運動康復專業傳統中醫學技術與傳統體育項目的結合?!惰べづc保健》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課程以它獨特的魅力和保健康復功能走進課堂,要實現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具有創新人才的目標,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改變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
1 《瑜伽與保健》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1.1 以能力為本位,優化課程標準,解構學科體系,設立課程模塊
《瑜伽與保健》教學應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精簡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培養學生對各項瑜伽技能的應用能力。為此,該研究擬解構學科體系,以技能培養為出發點,遵循“能力本位”的培養原則,將《瑜伽與保健》課程劃分為4個模塊,共計54個學時。
第一個模塊是課程的基礎。首先包括6學時的理論課教學,課程組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的展示,模擬對亞健康人群用瑜伽的方式實施保健的工作流程,將瑜伽的體式、呼吸、冥想、放松、契合法、潔凈術、瑜伽健康生活方式等內容的應用具體化、形象化。其次包括26學時的瑜伽基礎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快速地掌握瑜伽的基本技術和技能,進入到一種“瑜伽態”。
第二個模塊是課程的核心。該部分設置12種常見疾病或亞健康狀態(便秘、痔瘡、感冒、哮喘、輕度骨關節炎、骨質疏松、腰背疼痛、經前綜合征、視力低下、緊張性頭痛、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蔫べふ{理與保健技能、方法與操作步驟,共計12學時。前兩個模塊是學生必須重點掌握的內容。
第三個模塊是課程內容的拓展。屬于學生應當了解的新內容,學習完一、二模塊后,學生對于用瑜伽的方式對某些病癥的保健與康復就基本摸清了規律,除了這12種常見疾病或亞健康狀態外的其它病癥也能拓展應用,用6學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應用。
第四個模塊是課程考核。課程理論考核安排在考試周,綜合考核共占學時4學時,通過考核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綜合考核部分以抽簽的形式進行,給學生設定20種常見疾病或亞健康狀態的瑜伽調理方式,抽到哪一種疾病或亞健康狀態就以答辯的形式和瑜伽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2 明確能力培養目標,遴選課程內容
體育保健方向培養的是具有臨床實踐能力的高級保健、康復、養生應用型專門人才。其能夠在醫院、療養院、養生館等保健康復養生機構,從事運動損傷與退行性病變的治療與預防、理療與康復等工作;在健身俱樂部及會所從事科學健身、膳食營養咨詢與指導?!惰べづc保健》是運動康復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之一。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達到運用瑜伽的手段和措施運用于運動康復與健康活動的全過程,提升到康復保健操作的層面,讓學生在保健康復實訓和頂崗實習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與綜合的能力結構,達到綜合能力訓練的目的,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體育保健、運動康復、運動養生等專業人才的需求?;谶@一明確的能力培養目標和鑒于瑜伽項目的特點,在課程內容的遴選上就應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偏重于采用在預防、保健、康復和治療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的瑜伽的手段和措施。
1.3 編寫教材和擴充性資料,并在教學中使用
由教學經驗豐富的瑜伽老師及中醫學教師共同編寫《瑜伽與保健學習指導書》。每章由學習目的與要求、學習重點與難點、基本內容、課后練習5部分組成?!皩W習目的與要求”概括了該章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習的基本要求;“學習重點與難點”是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提煉出重點和難點,便于學生自學;“基本內容”是每章的精華部分,介紹針對不同的亞健康人群(例如:頸椎病、痔瘡、高血壓等)如何用瑜伽的方式進行保健;“課后練習”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將瑜伽的保健方法應用于實踐。
1.4 《瑜伽與保健》能力本位課程組織與實施的保障
能力本位教學改革在體育保健專業《瑜伽與保健》課程實踐中的成功,不僅需要實踐者對能力本位體系的理論基礎進行不斷研究與發展,還需要得到學校和體育系相關部門的系統支持,這樣才能確保《瑜伽與保健》課程能力本位教學體系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使之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上發揮作用。 首先,師資是保證能力本位教學體系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學校教育政策在教師進修等教學準備上,應給予教師更大的時間與物質空間,從而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但當前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技能水平無法達到綜合化與實踐化,對學生的指導則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瑜伽與保健》課程能力本位體系既要改變傳統的瑜伽知識、技能授受模式,形成以實踐促認知的新思維;又要求教師走出校門,到醫院、療養院、保健機構等部門親身體驗,獲得實踐經驗,并建構初步實踐理性的知識技能結構。改變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技能水平、思維模式與教學方法,是建立《瑜伽與保健》課程能力本位教學體系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對當前師資教育體系提出的重大挑戰。
其次,能力本位教學體系需要有相應的硬件支持,涉及到對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的物質支持。通過學校和體育系的支持改變教學的環境,至少能有一個較為安靜、空氣清新的教室上課。從體育設施上來說,除購買質量較好的瑜伽墊以外,還需購買瑜伽磚、輔助帶和瑜伽毯等輔助器械。通過輔助器械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明白什么樣身體狀況的人適合練習什么樣的瑜伽體式、練習時伸展的程度和幅度該如何通過輔助器械把握。
1.5 《瑜伽與保健》能力本位教學體系的評價導向
對于學生最終學習成果的評價包括平時表現、卷試和綜合考核3部分,其中平時表現占20%,卷試占20%,綜合考核占60%。
平時表現中出勤情況占50%,平時作業占25%,課堂表現占25%。卷試中考察學生基礎知識部分占60%,該部分主要考察學生對瑜伽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部分占40%。綜合考核部分以抽簽的形式進行,并且考核的過程以答辯的形式和瑜伽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學生的答辯情況占40%,瑜伽技能演練過程占60%。在綜合考核中,引入“答辯方式+技能展示”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被考核學生根據抽簽抽到的問題進行5min匯報答辯,然后再進行10min的瑜伽技能展示。學生在答辯過程中須描述出該疾病產生的原因、癥狀及用瑜伽或其他方式調理的方法。在技能考核的過程中須按一定的要求編一套適合這類人群練習的瑜伽體式并邊講邊練,描述清楚每個體式的要點、降低難度法、安全提示和效益等。考核小組由2~3名教師組成,現場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回答,現場打分并向所有同學公開公布分數。每個學生考核結束,教師進行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對錯誤的地方加以更正。學生可以觀摩答辯過程,這種新型的考核方式既是一個考核的過程,也是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同時避免了由一名老師進行考核評價有主觀偏頗的問題。
2 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對運動康復專業瑜伽與保健專業課的教學進行改革與實踐,試圖探索培養瑜伽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從而為運動康復專業的教學進一步改革提供依據。
通過基于能力本位為導向《瑜伽與保健》課程改革的研究建立課程標準,明確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加強硬件設施的配備,優化評價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瑜伽技能、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蕙蘭,柏忠言.蕙蘭瑜伽:生活方式與自然療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2-237.
[2] 楊蘭.把瑜伽融入體育保健當中[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9):150-151.
[3] 劉曉亭,張玲玲,徐琳,等.論瑜伽的保健及對疾病的防治作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2):96-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00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