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與深入,中職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學途徑提高中職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多對社會有用的綜合性人才。數學作為中職教學的重要學科之一,由于中職教學的特殊性,普遍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為了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就業為導向對中職數學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教學改革策略,希望對廣大中職教師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有積極作用。
[關 鍵 詞] 以就業為導向;中職數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038-02
中職教育是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傳授學生技能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使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從而培養出專業技術能力和基礎知識較強的創新型人才。因此,這就需要中職院校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學,教師應轉變以往單純的職業數學教學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完善教學體系,提高中職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就業環境的日益激烈,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且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要求人才具有專業的知識基礎,還應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然而當前中職數學教學的就業情況并不樂觀,中職生的數學基礎不夠扎實,就業后續發展比較乏力,導致中職學生的就業現狀受到直接影響?;诖耍谥新殧祵W教學中,教師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實用型人才,盡可能使學生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當前教育形勢下中職數學教學的改革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中職生和普高生相比較而言,他們的知識基礎較弱,加上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運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很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為此,在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的技能。中職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數學專業和技能的契合度,在提高學生就業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實用型人才。
(三)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
這種數學教學改革是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促進數學學科在中職教育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然而當前中職學校對數學學科的重視度不夠,嚴重阻礙了數學教學的發展,為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專業及數學學科特點,將其有效融合在一起,促進數學成為學生綜合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中職數學教學現狀
在當前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傳授數學知識為主要目標,很少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到一起,但是現代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考查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考查。因此,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現代中職學生的發展需求。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不能及時更新,很難有效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一直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學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難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數學在中職教學中屬于重要的課程之一,當前的教學現狀不是很樂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全面發展人才
中職教學主要是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以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實施課程教學,將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落到實處,從而為中職生日后從事職業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就業為導向,弱化數學學科的抽象性特點,跳出數學定理及概念的推理過程,將復雜的數學知識進行簡化,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采用現代化教學理念,以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基礎,緊密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及學生的生活情況進行教學,進而為學生將來在社會中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將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記錄下來并上傳到網絡平臺,以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或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進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此外,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應轉變以往以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的評價方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對生活及未來發展的重要價值。
(二)突出中職特色,貼近中職就業需求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應突出中職特色,貼近中職生的就業需求,在制定數學課堂教學計劃時,應和普通高中數學教學有所差別,簡化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思維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充分體現中職數學課程特色,不要過于重視分數,否則會弱化中職專業學習的本質目的。尤其對中職生而言,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為學生日后在工作中順利發展有巨大的積極作用。不管學生學習的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職位,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才能在將來有更好的就業與發展。 例如,在計算機類專業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應強化學生在“數據表格信息處理”“邏輯代數”等方面的學習,旨在為學生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再比如,在財經類專業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相關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應強化學生在“數列”和“函數”等方面的學習。在現代職業環境下,企業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且數學課程本身就擔任著重要的德育功能。為此,教師還應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增強學生應對困難、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團結合作的集體意識,從而使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前具備更加完善的基本素質。
(三)改革教學方法
1.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中職數學教學中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很難投入學習中,導致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很難滿足現代教育形勢下就業崗位的需求,為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中職數學教師,必須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在師生關系處理上還需要注意平等對待學生,多給予學生關心與照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過多的壓力。在中職數學中,師生互動是一種雙向的關系,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有針對性地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和應用技巧,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對教學效果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豐富教學方法,可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知識呈現到學生面前,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教學時,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通過手工教具來展示,或者在黑板上用粉筆畫出來,而這樣的方式很難表述,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然而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可以將其直觀地呈現到學生面前,并且也可通過呈現生活中看日出等情境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數學知識的復雜性,以往的教學方式很難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多媒體即可完成這一操作,不僅為教師減輕了教學負擔,還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礎。再者,多媒體是集網絡技術、人工技術和仿真技術等于一體的高科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可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實際完美融合到一起,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就業為導向,完善數學教學體系
由于現在中職數學教材上的知識與學生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求有所脫節,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以就業為導向,堅持靈活處理的原則,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在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從而更好地完善中職數學教學體系,以此促進學生可以多方面綜合發展。
例如,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而言,先學習集合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正確使用數學語言,然后學習函數,在學生了解函數的基礎上學習重要的對數函數、指數函數和三角函數;尤其是要重點講解一些實用性較強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再比如機電專業,對這一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為此,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應為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從而讓學生樂于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中運用知識的技能。
總而言之,數學是中職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對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職數學已經從原來的主要學科地位轉變成了輔助專業課程的基礎文化課程,這就需要教師認真思考該如何讓中職數學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專業教學,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業需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有堅強的信念,為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盡心盡責。
參考文獻:
[1]陳靜玲.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51.
[2]盛光.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8,9(8):124-125.
[3]陳相國.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J].職業,2017(36):37-38.
[4]王永梅.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數學教學改革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7):82.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