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稻C兩優0861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介紹了雜交稻C兩優0861的特征特性,從適期播種與培育壯秧、精細整地、適時移栽、平衡施肥、水漿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稻;C兩優0861;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18-02
C兩優0861是江西先農種業有限公司以C815S×R0861配組育成的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2017年通過國家級審定(國審稻20170032)?,F將C兩優0861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
C兩優0861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7.8 d,較對照豐兩優四號短1.9 d。
1.2 農藝性狀
C兩優0861品種株葉形態好。植株較矮,株型集散適中,莖稈粗壯,主莖17葉,劍葉挺直。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有效穗多,穗大粒多,結實率一般,適應性廣,耐肥抗倒,豐產性好,熟期轉色好。區試農藝性狀表現:株高114.9 cm,穗長24.3 cm,有效穗數253.5萬穗/hm2,每穗總粒數198.2粒,結實率80.9%,千粒重26.3 g。
1.3 產量表現
201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652.5 kg/hm2,較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8.3%;2015年續試,平均產量10 333.5 kg/hm2,較豐兩優四號增產6.8%;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993 kg/hm2,較豐兩優四號增產7.5%。2016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 750 kg/hm2,較豐兩優四號增產6.0%。
1.4 稻米品質
C兩優0861整精米率64.0%,長寬比3.1,堊白粒率21%,堊白度3.9%,膠稠度80 mm,直鏈淀粉含量14.3%。
1.5 抗性
C兩優0861水稻2年稻瘟病綜合指數分別為3.4、3.7,白葉枯病7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褐飛虱9級;感白葉枯病,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飛虱。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期播種,培育壯秧
C兩優0861在皖東可作一季中稻種植。一般空茬掌握在4月15—25日播種;菜茬掌握在4月下旬播種;麥茬可掌握在5月上中旬播種。播種期的確定既要防苗期低溫冷害,又要避開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揚花期高溫熱害。
“秧好一半谷”,培育壯秧是高產栽培的基礎。播種前選晴天曬種1~2 d,然后用25%咪鮮胺浸種,預防苗期病害。稀播勻播,使每株秧苗有足夠的營養面積,養分、光照充足,有利于培育多蘗壯秧。秧田播種量控制為150 kg/hm2,大田用種量15 kg/hm2。為防止秧苗徒長,可用300 mg/kg多效唑對芽谷進行拌種,晾干后再播種。肥水管理要做到出苗期畦面保持濕潤,二葉期后淺水勤灌促分蘗[1]。秧田施尿素300~450 kg/hm2、普鈣375~450 kg/hm2、氯化鉀225 kg/hm2作基肥;二葉一心期施“斷乳肥”,施尿素45~75 kg/hm2;移栽前3~5 d施“送嫁肥”,施尿素45~75 kg/hm2。
2.2 精細整地
干耕水整,用58.8 kW以上的大拖拉機旋耕。對于秸稈全量還田的,應將秸稈切碎、撒勻,上水吃透后,二次旋耕,再用小耕田機蹋平。
2.3 適時移栽
合理密植,秧齡控制為25~30 d。寬行窄株栽插,栽插規格16.7 cm×26.7 cm或13.3 cm×30.0 cm,空茬栽植19.5萬~22.5萬穴/hm2,菜茬、麥茬栽植22.5萬~27.0萬穴/hm2,保證基本苗為75萬~90萬株/hm2 [2]。
2.4 平衡施肥
目標產量10 500 kg/hm2,一般施純N 240~270 kg/hm2、P2O5 105~135 kg/hm2、K2O 225~255 kg/hm2?;收伎偸┓柿康?0%,分蘗肥占總施肥量的35%,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穗肥以?;ǚ蕿橹鱗3]?;试谑﹥炠|農家肥15 t/hm2或秸稈全部還田的基礎上,施45%復合肥600 kg/hm2、尿素52.5 kg/hm2,有機肥在翻耕前施用,化肥在耕后耙前施用,整地耙勻。分蘗肥施尿素172.5 kg/hm2,在栽后5~7 d結合除草劑施用。根據苗情、天氣等情況酌情施用穗肥,一般施尿素75 kg/hm2+60%氯化鉀75 kg/hm2,?;ǚ试诘?葉露尖時施用[4]。
2.5 水漿管理
全生育期采用淺濕間歇灌溉技術,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藥施肥期采用淺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淺水栽秧,寸水活棵,濕潤促分蘗,夠苗前(預期穗數80%)及時烤田,根據天氣分次烤田控苗。有水孕穗,干干濕濕到黃熟,成熟前7 d斷水[5]。
2.6 綜合防治病蟲害
采取種子處理、科學肥水管理等農業措施防治病蟲害;在此基礎上,根據病蟲測報情況適時用藥,重點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5月下旬至6月上旬重點防治1代二化螟,用10%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450 mL/hm2+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90 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6月下旬至7月中旬重點防治紋枯病,同時兼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可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0 g/hm2+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0 mL/hm2,兌水750 kg/hm2噴霧;水稻破口前7~10 d重點防治穗頸瘟、稻曲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用40%稻瘟靈乳油1 200 mL/hm2+43%戊唑醇懸浮劑180 g/hm2+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6]。
3 參考文獻
[1] 劉永柱,肖武名,王慧,等.超級雜交稻‘五優1179’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8,32(4):280-282.
[2] 姜起惠.廣8優673在壽寧縣作中稻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8(6):16-18.
[3] 蒙灼堅,黃文培,唐建清,等.五豐優615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6):22.
[4] 李勇勝.水稻高產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18(8):21-22.
[5] 龔漢文.水稻高產創建中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18(8):65-66.
[6] 許德美.江陰市優良食味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8(4):48-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2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