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沭陽縣糧食種植存在的問題及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分析了沭陽縣糧食種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主要包括選用良種、搶時播栽、合理密植、科學運籌肥水、綜合防控病蟲草害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糧食種植;問題;高產;栽培技術;江蘇沭陽
  中圖分類號    S5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27-02
  沭陽縣是傳統農業大縣,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水稻和玉米,一般年份全縣種植小麥9萬hm2、水稻7萬hm2、玉米1.67萬hm2。根據調查,該縣糧食產量仍處于中產水平,相對于周邊市(縣)產量較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糧食品種多而亂、種植技術粗放、病蟲草害發生嚴重?,F將沭陽縣糧食種植技術存在的問題及高產栽培新技術簡述如下,以期為糧食生產提供參考。
  1    存在的問題
  1.1    品種多而亂,選用時盲目性大
  當地種植的小麥品種為淮麥系列、連麥系列、徐麥系列、煙農系列等,達30個以上;常規粳稻品種為連粳系列、徐稻系列、鹽稻系列、武運粳系列,雜交稻包括雜秈和雜粳,目前雜秈主要以兩系雜秈稻為主,全縣一般年份種植的水稻品種在40個以上;玉米品種主要為蘇玉系列、河南系列、山東系列等,也在20個以上。品種多而亂,有的品種合法(即國審或省審,適宜區域也在本地),有的品種不合法(雖國審或省審,但適宜區域不在本地,或不是國審或省審),農民選用品種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時常會發生因品種選用不當引起減產減收現象。
  1.2    種植技術粗放
  一是小麥種植大多為撒播,機條播或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很小,一般年份為8%左右;播種量高(一般播量都在300 kg/hm2以上、高的達525~600 kg/hm2);“實心田”面積大,田間“三溝”配套的面積很少(一般年份為10%左右);干旱時無法灌溉,雨澇時排水降漬效果慢;施肥往往采取“一炮轟”,不能進行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二是水稻直播面積大,約占全縣水稻面積的60%以上;直播稻播種密度高(一般播種量在150 kg/hm2左右,高的達225 kg/hm2),大多為撒播,或麥套稻,常導致高腳苗、苗擠苗、分蘗少、抗逆性弱、稻穗小;移栽稻不能合理密植,密度大多偏小,大多稻田水分管理粗放,不能科學擱田、烤田;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面積小;促蘗、促長、防倒等調節劑使用面積小。三是玉米采用點播,或采取大小行播種面積不大;播種時間偏遲,播種密度偏高(一般都在6.9萬株/hm2以上,高的達9.0萬株/hm2以上);施肥不科學、不合理;化控防倒促根調節劑使用面積不大。
  1.3    病蟲草害發生嚴重
  近年來,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蟲發生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赤霉病發生越來越重,而且防治技術較復雜。麥田雜草種類不斷增加,如禾本科網草、節節多、早熟禾以及闊葉草繁縷、豬殃殃等不僅發生面積大,而且雜草抗性在增加,導致化除效果差。
  由于栽培方式的改變,直播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發生較重,加之高溫和水分管理不當,導致近年水稻花粉敗育引起只長穗、不結粒的面積也較大。另外,直播稻田牛筋草、稗草、千金子、鴨舌草等發生危害也呈加重趨勢,導致化除成本高、化除效果差。
  近年來,夏玉米紋枯病、莖基腐病、大葉病、小葉病、玉米螟等病蟲害也呈逐年加重趨勢。
  2    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
  2.1    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好的良種
  要強化新品種試驗、示范,抓好品種的品質、高產、抗逆、增產潛力及綜合配套栽培技術進行比較試驗,對引進的新品種應經2~3年的試驗、示范,待綜合表現比較突出時,再大面積推廣種植;并采用“一主兩輔”布局,即每個品類,應選用1個當家品種、2個輔助品種,同時,因大多糧食品種存在“遇年頭”現象,即有的品種當年表現好,而下一年表現卻不好,故要求種糧大戶(3.33 hm2以上)既要采取“一主兩輔”種植方式,防止種植單一品種而導致減產減收,且不要種植太多品種,一般不超過4個,以防品種多亂雜和管理技術復雜化[1]。
  2.2    搶時搶墑播栽
  由于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種植方式等的變化,在稻麥輪作田不能適期播栽已成為制約糧食產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為爭季節、搶時間,使各茬作物有足夠的生長發育時間,在水稻收獲后要立即施肥、整地、滅茬、耕翻、播種小麥。在小麥播種時,若遇持續干旱,應搶墑播種,一般應先播種,再開溝進行窨灌、澆灌或灌1次“跑馬水”。直播稻可在浸種催芽后播種,同時在麥收后應立即搶時搶墑播種,要求在6月20日前播種結束。育苗移栽的水稻要有適宜的秧齡,尤其是機插水稻要搶時栽插,要堅持不栽“夏至稻”,以確保水稻在大田期有足夠的生長發育時間,獲得高產。夏玉米通過土壤處理和播種包衣種子后,在確定不發生粗縮病的前提下也應搶時爭季節及早播種[2]。
  2.3    合理密植
  2.3.1    小麥。應根據不同茬口和種植方式確定適宜的播種量。①早茬麥播種量:機條播為105~135 kg/hm2,旋耕后撒播量為150~180 kg/hm2。②稻套麥播種量:育苗移栽雜交稻茬口165~195 kg/hm2;機插稻和直播稻210~240 kg/hm2;水稻收后播種的,育苗移栽雜交稻茬機條播180~210 kg/hm2,旋耕后撒播225~255 kg/hm2;機插稻和直播稻茬機條播225~255 kg/hm2,旋耕后撒播300~330 kg/hm2。   2.3.2    水稻。麥套稻播種量75~90 kg/hm2;直播稻機條播的播量90~105 kg/hm2,旋耕后撒播90~120 kg/hm2;育苗移栽雜交稻,應適當增加密度,一般栽植15萬~18萬穴/hm2,機插常規粳稻一般栽植27萬~33萬穴/hm2,育苗人工移栽的常規粳稻一般栽植24萬~27萬穴/hm2。
  2.3.3    夏玉米。主要根據株高確定適宜的播種密度,株高在200~230 cm之間的留苗6.9萬~7.2萬株/hm2,株高在230~260 cm之間的留苗6.6萬~6.9萬株/hm2,株高在260 cm以上的留苗6.3萬~6.5萬株/hm2。
  2.4    科學運籌肥水
  2.4.1    小麥。要推廣“V”型施肥法,即施足基肥,一般在播種時施45%三元復合肥600~750 kg/hm2+尿素300~375 kg/hm2+硫酸鋅等微肥15.0~22.5 kg/hm2+腐熟的家雜肥11.25 t/hm2以上;看苗施用或少施苗肥和返青肥;3月底至4月上中旬普施重施拔節孕穗肥,視苗情施尿素180~240 kg/hm2;在返青拔節期前,噴施壯豐安、助壯素、烯效唑等防倒促壯,對長勢差、瘦弱苗可用生根劑、氨基酸、胺鮮酯等葉面噴施,以促弱轉壯。要配套好麥田內外“三溝”,以便旱時能灌溉、澇時或雨水多時能排澇降漬。
  2.4.2    水稻。要推廣“前重后補”施肥法,即重施基肥和返青分蘗肥,一般在移栽時(或播種時)施45%三元復合肥450~600 kg/hm2+尿素225~300 kg/hm2+硫酸鋅15.0~22.5 kg/hm2,在返青分蘗前(直播稻三至五葉期)施尿素300~375 kg/hm2;后補即在孕穗期視苗情施尿素90~120 kg/hm2;在返青期可噴施多效唑、烯效唑、調環酸鈣,以促蘗防倒;出現僵苗不發、苗瘦苗弱、抽穗慢等現象時,可用生根劑、蕓苔素、赤霉素等促長促抽穗。水分管理方面,重點是抓好烤田,要堅持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干濕交替的原則,并在穗分化期和抽穗揚花期建立水層[3]。
  2.4.3    夏玉米。因夏玉米生長發育期短(一般為100 d左右),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應重施拔節壯稈肥(一般在5~7張葉片時),基肥施45%三元復合肥525~600 kg/hm2+尿素300~375 kg/hm2+微量元素肥料15.0~22.5 kg/hm2;拔節壯稈肥施尿素300~375 kg/hm2;因玉米植株高大,應在六至十一葉期普遍噴施調節劑乙烯利+胺鮮酯(或玉米健壯素),若長勢過旺時可隔10 d左右再噴1次,以防倒促根促長;同時夏玉米田應配套好內外“三溝”,以抗旱或排澇降漬[4]。
  2.5    綜合防控病蟲草害
  糧食作物病蟲害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小麥中后期進行2次“一噴三防”,即分別在初花期和揚花后灌漿前期進行;水稻大田期應采取4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即分別在返青活棵期、烤田結束期、破口前5~7 d和揚花后灌漿前期進行;夏玉米田于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和灰飛虱,中后期要重點防治紋枯病、莖基腐病、玉米螟、蚜蟲等,應分別在8~10張葉片、大喇叭口期和揚花后灌漿前期進行3次防治。防治病蟲害應用新農藥,如苯甲丙環唑、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烯啶蟲胺、吡蚜酮、甲維鹽、茚蟲威、蘇云金桿菌等。雜草化除方面,由于麥田和直播稻田雜草種類多、化除技術復雜,應采取“一封二殺三補”技術,并采用復配劑進行化除,才能控制雜草危害。
  3    參考文獻
  [1] 張月玲,劉駿,段淑娟,等.豫北地區黑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9):283-285.
  [2] 吳顯,文春碧,梁黔云,等.玉米新品種新白玉1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6):43-44.
  [3] 李立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27
  [4] 王開亞,吳曉玲,孔維方.夏播玉米蠡玉31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18(4):60-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25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