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江西省區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現狀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近年來,江西省出現的重特大自然災害區域性、相互誘發、交互影響的特點越發明顯,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新的挑戰。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是有效遏制和減少災害損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研究區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有利于掌握減災能力建設的薄弱環節,有利于了解基層減災工作需求,是有力提升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必要環節。本文基于對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的實地調研,從綜合防災減災組織體系、預案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及基礎保障體系等方面分析了兩地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立足當地實際,從轉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思路、加強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和資源整合力度方面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    綜合防災減災;現狀分析;能力建設;對策;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    D6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193-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severe natural disasters in Jiangxi Province have increasingly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mutual inducement and interaction,posing new challenges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uilding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ffectively curb and reduce disaster losses.The study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city is conducive to mastering the weak links of disaster reduc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work needs of grassroots disaster reduction,which is a necessary link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otection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 risk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Ganzhou City and Ji′a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oth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the plan system,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ystem,basic security system and so on.Based on local condition,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form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lief work thinking,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early warning forecast capacity build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status analysis;capacity building;countermeasure;Jiangxi Province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區域防災減災救災協同聯動機制?!督魇【C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首次強調統籌推進重點區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近年來,江西省經歷的1998年特大洪災、2005年九江地震、2006年臺風“格美”和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等重大自然災害,區域性、相互誘發、交互影響的特點越發明顯,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新的挑戰。在區域綜合防災減災方面,一些學者已作出研究。喬鵬[1]研究了江蘇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從體制、機制和法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胡俊鋒等[2]首次提出了評價區域綜合減災能力的5個一級指標,并運用解釋結構模型(ISM)定量論證了各指標體系之間的耦合性。商兆奎等[3]基于2014年湘西7.15特大暴雨洪災的考察,從防、減、救3個環節為武陵山區農村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改進方案。此外,喬鵬[1]、張  輝等[4]認為,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是有效遏制和減少災害損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綜合防災減災涉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需要調動各種資源,運用多種手段來開展。本文以江西省自然災害多發的贛州市、吉安市為研究區,根據《江西省減災委會專家組工作計劃》,通過實地查看、走訪群眾、座談了解等方式,對贛州市、吉安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基于調研結果,客觀分析了兩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情況,并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綜合防災減災工作意見和發展思路。   1    現狀
  1.1    構建了綜合防災減災組織體系
  贛州市、吉安市均成立了減災委員會,市民政局下設辦公室,負責全市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重大問題研究。成立了市級減災備災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機構,贛州市成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吉安市設立防震減災局。兩市所轄縣(區)都成立了減災委會員,設立了減災辦。各級減災委員會成員單位建立了應急聯動、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廣泛參與的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基本形成。
  1.2    構建了防災減災政策預案體系
  兩市民政、氣象、水利、國土、林業、農業、地震等主要涉災部門制定并適時修訂了《自然災害救助預案》《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等,“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初步建成。贛州市開展了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吉安市開展了政府購買服務推動村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試點工作,遂川縣、萬安縣、吉州區先行先試,對村級災害信息員每人每月補助通訊和交通費100~150元。
  1.3    構建了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體系
  贛州市、吉安市減災委建立了災情會商制度,定期組織相關成員單位分析研判災害發生、發展態勢。氣象、水文、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加強災害性天氣、水文和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通過手機、網絡、報刊、廣播等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此外,氣象部門開展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工作,地震部門完善了地震監測臺網,水利部門加強了自動雨量站和自動水位站建設,國土部門建立了地質災害群防群治體系,監測預警手段不斷豐富,監測預警體系逐步完善。
  1.4    構建了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體系
  兩市及其所轄地區每年圍繞防災減災日、世界氣象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動日,廣泛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應急演練、知識競賽等活動,增強群眾自救互救和緊急避險技能。贛州市共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2個、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57個;吉安市共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4個、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42個,充分發揮出示范社區的災害防御宣教作用。
  1.5    構建了防災減災基礎保障體系
  兩市均建立了以公安、消防、武警部隊等為骨干,以森林防火等技術型專業隊伍為重要補充,以民兵預備役、社會公眾為基本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以提高救災物資保障能力;大力推進防洪工程建設,提高了工程防洪能力。贛州市制定了《贛州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施方案》,在中心城區規劃44個社區級以上地震應急避險場所;吉安市設立了應急避難場所44處。兩市大力實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程,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    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實時共享程度不深
  民政、水利、氣象、國土資源等系統內部信息傳達、共享較順暢,但受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實時性、方便性難以達到理想狀態。同時,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存在統計口徑不一致等問題。
  2.2    預警信息發布受眾面不廣
  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進度總體較慢,機構、人員和資金都有待溝通解決。受科技發展水平、軟硬件條件等影響,氣象預警、預報的精準度、提前量不能很好地滿足服務需求。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尚未有效解決,信息發布手段落后、有效覆蓋面不廣。
  2.3    政府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從總體來看,重救災輕減災的思想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各地在防災減災工作上投入不及在救災上的投入。救災資金的投入主要是國家和省級層面,市、縣、鄉鎮投入有限。此外,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如市、縣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落后;城市居民住房及公共建筑防震功能普遍較差;農村防雷設施欠缺、居民防雷意識差,且未做強制性要求,農村房屋基本未安裝防雷設施。
  2.4    基層防災減災隊伍不穩
  從民政系統來看,縣級和鄉鎮一級災害信息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村級災害信息員大多由村主任或會計兼任,也未明確相關待遇,造成人員流動大、隊伍不穩定。此外,氣象、國土資源、水利等部門在鄉鎮、村(居)委會均設立信息員,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形成工作合力。
  3    建議
  3.1    積極轉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思路
  認真落實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從根本上轉變重救災輕減災的工作思路,在人、財、物方面加大對防災減災工作的投入。建立各級黨委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領導體制。完善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經費分級負擔的工作機制,在中央和省里投入救災資金的同時,督促縣級政府加大經費投入。強化各級減災委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綜合協調作用,賦予其實質任務和工作職責。
  3.2    加強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
  預警預報能力建設是防災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目前,應加快推進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及時、準確、全面。依法保護氣象基礎設施,支持氣象臺站建設,加大短時強降雨、轉折性天氣等關鍵預報技術研究,加密監測預警,提高氣象預報準確性。要把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多途徑、多手段使群眾第一時間掌握預警信息。
  3.3    切實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要結合各地各部門工作實際制定防災減災規劃,凝練防災減災重要工作、重點任務、重大項目,調研組綜合考慮贛州、吉安兩市實際情況,建議贛州市重點建設保障生態安全的相關項目,吉安市重點建設綜合防災減災異地備份的相關項目。要切實加大防災減災救災資源整合力度,以省政府應急辦或省減災委名義建設涉及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重點整合氣象監測預警、水文水情監測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地震監測預警系統,提高防災減災信息化水平。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整合基層信息員隊伍,并給予適當工作補貼,穩定信息員隊伍。
  4    參考文獻
  [1] 喬鵬.區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研究:以江蘇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3,28(2):125-128.
  [2] 胡俊鋒,楊佩國,呂愛鋒,等.基于ISM的區域綜合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災害學,2014,29(1):75-80.
  [3] 商兆奎,邵侃.武陵山區農村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基于2014年湘西7.15特大暴雨洪災的考察[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1):21-26.
  [4] 張輝,燕雨生.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研究[J].防災博覽,2009(2):24-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0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