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緊密結合肅南縣實際,立足獨特氣候環境資源優勢和不利因素,對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因地制宜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增加農牧民收入等方面的經驗、問題和規劃進行梳理和歸納。從“以農促牧、農牧結合”的思路出發,突出“高原、生態、綠色”優勢,總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業產業化為載體,加快發展地方特色明顯、有市場競爭力、有輻射帶動力的區域性優勢產業的路徑和模式,并在促進全縣農牧村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對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對策,以期促進肅南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關鍵詞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甘肅肅南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45-02
肅南縣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總面積2.4萬km2,共有裕固、漢、藏等17個民族,農業人口眾多,有草原171萬hm2、耕地1.08萬hm2。近年來,肅南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調整內部結構,進行區域布局、規?;a和產業化經營,建成祁連山生物、草原惠成、高原脫毒馬鈴薯、青稞小雜糧等龍頭企業和30多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高山細毛羊、高原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民族特色小雜糧等牧區特色優勢產業。
1 發展現狀
1.1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全縣耕種各類農作物1.07萬hm2,其中,有糧食作物5 953 hm2、油料作物86.67 hm2,蔬菜553.33 hm2、中藥材186.67 hm2、耕地種草3 933.33 hm2。
1.2 農業結構不斷調優
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富縣戰略,逐步優化肅南縣農業布局,合理化種植結構,使農產品向特色化、優質化方向發展。2013年農產品優質率達35%,截至2018年已提高至50%,農業效率明顯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1.3 優勢區域農作物集群初具規模
近年來,玉米制種、脫毒馬鈴薯種植、高原夏菜、日光溫室等現代農業優勢凸顯。其中,明花鄉以洋蔥、番茄、制種玉米、中藥材為主要農作物,經濟效益良好;皇城鎮和馬蹄鄉以大麥、青稞、馬鈴薯、小麥種植為主的農作物產量逐步提高;康樂鄉和大河鄉以小麥、馬鈴薯、經濟作物制種以及設施農業為主的種植業經濟效益逐步提高;白銀鄉以飼草種植、紅提葡萄種植為主的規模逐步擴大;祁豐鄉主要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
1.4 糧食單產逐步增長
受糧食價格上漲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等影響,肅南縣糧食播種面積逐年增長且產量不斷提高。截至2010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已達3 933.33 hm2,總產2.2萬t。2018年隨著中央多項農村政策的落實,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得到提高,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 953.33 hm2,總產達到3.53萬t。
1.5 現代設施農業加快發展
隨著農業綜合實用技術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加速無公害綠色產業的發展。截至2018年,已認證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達666.67 hm2;采取措施大力推廣有機肥,狠抓“種、養、積、還”,培肥土壤,種養、套種各種綠肥2666.67 hm2;圍繞農業生產環境治理、高產高效農業種植、無公害農產品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等重點內容,通過日光溫室提質增效,對高原夏菜、脫毒馬鈴薯、中藥材等進行標準化種植;推廣農田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為主的現代農業技術,建立科技示范點,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工作。這些措施為牧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肅南縣種植業的協調發展。
1.6 社會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
一是強化執法力度,必須嚴格規范農資市場。一直以來,肅南縣執法部門秉持依法行政的理念,積極履行自身職能,對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坑農害農事件采取零容忍態度,積極采取農資打假護農專項治理,積極維護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二是積極提供農業技術、農業政策、農業信息等服務,肅南縣開通了“12316”農業服務熱線平臺,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新形式。
1.7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
近年來,伴隨著農業綜合開發、易地搬遷、退牧還草、牧民定居、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補助等工程的實施,肅南縣農業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一是部分鄉鎮的水利設施基礎薄弱且年久失修、中低產田面積較大且分布廣泛,其修補難度較大、農田區域內部交通網絡及耕路不健全,區域防災減災能力不足[1]。二是農業機械設施處于剛起步階段,滴灌、溫室、噴灌、機收、機耕等技術推廣不足,總體農業機械化處于較低水平。
2.2 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目前缺乏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存在加工層次低、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導致農產品商品率、加工率、優質率低下;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存在缺陷,農牧村集貿市場規模較小,服務功能缺失,專業批發市場缺乏組織大規模農產品營銷的能力;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發展緩慢,實力不足,無法有效聯結農戶與企業;農產品信息渠道缺失,農民生產經營存在盲目性,存在“賣難”現象[2]。農業生產并未走出傳統的種植模式。 2.3 農業投入仍然不足
縣、鄉財政困難,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夠;農業比較效益偏低且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較大,農民自身投入到農業生產的資金較少。
2.4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害的能力較差;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缺少設備,不能及時全面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服務。
3 對策
3.1 立足實際,找準方向,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奠定堅實基礎
肅南縣是一個以畜牧業為支柱產業的民族縣,全縣除明花鄉外,其余的6個農牧村鄉鎮均在山區,發展傳統糧食產業優勢不明顯,但具有典型的高原氣候特點,發展特色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縣要上下圍繞“現代農牧業的發展”這個核心,立足優勢,使種植業由零星種養、分散經營向一鄉一品、區域一業的模式轉變。要打破鄉鎮界限,按照氣候相近、土壤結構相同、資源依附相似的特點,實施村村聯合、鄉鎮聯動,突出發展特色農業,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按照“扶優、促強、壯大”的原則,堅持走專業化、規?;?、標準化的路子,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3.2 圍繞特色,抓住重點,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明確主攻方向
肅南縣耕地資源大,依靠耕地發展糧食農作物很難使農民增收致富。為此,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注重發展適合我縣地域特點的特色產業,重點發展經濟作物,如小雜糧、中藥材、馬鈴薯等,實現單一經營向多元經營的轉變。在農民增收致富上進一步將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3.3 創新機制,完善服務,為種植業結構調整搭建紐帶橋梁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保障。肅南縣在抓龍頭、建基地的同時,積極創新服務機制,不斷加強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提供條件。健全政策服務體系方面,積極向上爭取發展特色產業扶持政策,爭取更多的農產品加工業項目列入省里的項目計劃[3]。在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方面,要積極爭取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重點向農特產品加工業傾斜。采取“以獎代補”的措施對農業結構調整好的鄉鎮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予以扶持。
3.4 加強科技培訓,提升農牧民綜合素質,為種植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充分利用“陽光工程”“科技下鄉”等農業科技陣地,對農民發展特色農業進行技術培訓,做到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村屯農戶,全力開展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種植特色經濟作物所遇到的技術問題[4]。
4 參考文獻
[1] 文艷林.川西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J].農村經濟,2015(2):74-76.
[2] 趙映宗.淺析騰沖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思路和舉措[J].中國農業信息,2015(3):38-39.
[3] 吳禹江.高原特色農業戰略背景下云南省農業技術推廣存在問題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3):326-327.
[4] 馬牛壤.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廣東科技,2014,23(6):120-121.
作者簡介 陳榮(1968-),男,甘肅肅南人,農藝師,從事高寒地區特色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