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建構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 波 趙巖峰
[摘要] 家庭是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應該加強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及幼兒園教師家園共育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構建合理的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 學前家庭教育 課程體系 對策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一、學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與家長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為中心,家長作為教育者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影響,嬰兒離開母體所處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學前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的積極的態度、情感、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兒童觀、正確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為,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長教育是指把家長作為教育培訓對象,由幼兒園等專業機構對家長實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長的素質,取決于幼兒園等專門機構及專業人員對家長進行培訓、指導及合作共育的效果與水平??梢哉f,目前我國由于家長教育缺失已經直接影響了學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
二者雖然在教育目標任務上是趨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師,家庭不同于幼兒園。幼兒園教育通常都有專業的師資隊伍,明確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計劃為學前兒童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家庭教育與之最大區別在于,家長沒受過專業訓練,基本屬于“無證上崗”狀態,家庭教育沒有既定的內容、教育計劃和固定的時間、地點,但學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礎性、感染性、隨機性、一貫性、專制型的特點,對學前兒童給予重大影響。
二、對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冷靜思考
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以服務地方學前教育和社會發展為落腳點,主動適應社會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對學生實施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技能培養與職業需要合理對接的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策略。培養突出思想品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職業技能突出,能夠適應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多學校都比較注重把手工制作、簡筆畫、書寫、舞蹈創編、邊彈邊唱、模擬教學、講兒童故事、多媒體課件制作等項技能做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但伴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幼兒教師的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生基礎技能的的訓練,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家園共育能力、組織溝通與協調能力、家園共育科研能力等專業素養,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大問題。
三、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對策
1.加快《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進程――注重幼師生培養環節
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密切結合是現代教育思想在學前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幼兒教育中的教育資源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高等師范??茖W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開好《學前兒童家庭教育》這門課程,以提高學生開發家庭與社區教育資源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構建以學前家園共育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學前家庭教育課程目標體系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規格的要求,學前家庭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重點是使學生深刻理解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是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教育資源互補的需要;是與世界幼兒教育接軌的需要;是幼兒教育現實的需要;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是貫徹學前教育法規的需要。當前應培養學生能從家庭教育現象中抽象出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具有家園活動設計技能、與家長有效溝通技能、進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導家長設計出科學的育兒方案等綜合能力,幼師生學習好這門課程的重點,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根據這一目標體系整合課程,合理分配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時比例,加大家園共育技能培養比重。
(2)構建以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目標為重點的課程內容體系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它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是一門多邊綜合學科,學習學前兒童家庭教育,首先應該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對象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這不僅有助于了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圍,也是理解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內容的基本條件,從而為更好的把握學前兒童家庭教育這門學科奠定基礎。因此應構建以注重介紹和闡明學前兒童家庭和社區教育的基本知識;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影響因素與家庭教育效果之間的關系;獨生子女與單親兒童的成長與教育策略;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理論和實踐;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課程內容體系。充分認識幼兒園、家庭與社區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并以此構建課程內容。
(3)構建以適用、多元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方法體系
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課程教學中,應打破以往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教精學實,夠用、適用、能用、會用”為主體的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對教學目標、容量、過程、程度實施了最優控制,引入了幼兒園實際的情境教學法、問題討論法、比較分析法、社會調查法,輔之以觀看錄像資料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學習學前家庭教育,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學生家園溝通創新能力真正得到培養與提高。
(4)構建以考查學生家園共育等專業能力為實質的課程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完整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是落實學前家庭教育目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應通過平時出勤與課堂聽課狀況、作業完成狀況、社會調研情況、期末理論與技能考試等手段,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時要注意注重平時過程性評價,重點考核學生是否具有家園活動設計技能、溝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導家長設計出科學的育兒方案的綜合能力。
2.幼兒園主動建構立體、多元的家園溝通有效渠道――注重崗教師培訓環節
如今雖然幼兒園也正在實踐著家長工作,但無論從理論的深度還是實踐的廣度,都還遠遠不夠。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家園合作中雙方地位的不對等,家長處在被動服從的位置上;家園共育途徑單一、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挖掘家長們的教育資源。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加強對幼兒園在崗教師的培訓環節,一是加大全體教師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深入學習,并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二是教師轉變觀念,真正從思想上尊重家長,認識到自己“孤軍奮戰”遠沒有團結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給教師們家園共育的策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1)家長開放日活動
對于教育活動開放日,幼兒園應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事先要向家長介紹一日活動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動計劃,指導家長在活動過程中如何觀察。事后要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參與精神,廣泛聽取家長對活動的意見和建議。
(2)幼兒成果匯報活動
教師在策劃此活動時應注意對全體幼兒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讓家長從中學習到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將它運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談與家訪
接送交談能及時解決當天的教育問題,教師的家訪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目的性,事先與家長約定時間,教師應十分注意講話方式,全面分析、介紹孩子的情況,多表揚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以建議的方式請求家長配合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習慣,注意談話藝術。
(4)家園聯系冊
這是一種書面形式的個別交流方式。通過家園聯系冊,把孩子生活衛生習慣、動作發展、學習能力、語言發展、行為習慣等方面告知家長。
(5)家長助教“走出去”“請進來”
與家長提前溝通,帶領幼兒去家長所在的工作場所進行現場教育,也可以請家長來園做臨時教師。這樣既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同時也發揮了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于促進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溝通。
(6)家長委員會
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既是幼兒園民主管理的體現,同時也是家園共育的又一途徑。我們可以推選重視子女教育,有責任心,并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長作為家長委員會成員,參與幼兒園管理,加強家園之間的信息聯系,保證交流渠道暢通,協調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決策和監督等活動。
(7)家庭教育講座及家長會
聘請專家專題講座要注意可以就某個問題做全面系統的講解,既有理論上的闡述,又有實踐操作上的指導。宣傳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和科學的育兒方法。
(8)建網站實現家園溝通信息化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幼兒園可以建立網站使家園溝通更加便捷,家長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可以有效溝通、合作共育。
總之,無論什么樣的家園共育方式,都應該注意使之科學化、人文化、規范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張建波.學前兒童家庭與社區教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學前教育研究,2005,(9).
此論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大課題子課題《構建學前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對策研究》階段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9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