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輝 苑桂鑫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區域經濟、面向產業、面向大眾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2005年全國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高等職業教育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地方的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城鄉人口比例、地域特征對高等職業教育產生了影響。通過改善高職教育的社會經濟環境。建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職教體系,加強區域間高職教育的均衡發展,放寬職教人才的戶籍制度限制等措施,可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關系
作者簡介:張輝(1982-),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城市學院教育發展研究所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財政、民辦教育、職業教育。苑桂鑫(1982-),女,吉林長春人,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資產處碩士,研究方向為資產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8)17-0015-05
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狀況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規模的啟動發展是從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的改革決定》頒布后開始的?!稕Q定》提出: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此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給予了有力支持。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發布。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第一次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下發,高等職業教育又有了巨大發展。2005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十一五”期間,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為社會輸送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這充分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幾年,普通高校擴招速度減緩,總體學生數量仍表現為上升趨勢,與此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占普通高校生的比例呈現遞增的趨勢,2002年至2005年。所占比重依次為8.43%、20.88%、23.17%和25.99%。
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1091所,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268.1萬人,高職學生招生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人數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平均每年遞增1.9%。之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更為迅速。2006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1147所,普通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分別達到293萬人和795萬人,均超過普通本科院校數、招生數和在校生數。2007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283萬人,在校學生達到861萬人,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數的一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初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形成,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局面。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事業。
二、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分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關系的理論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地方經濟、面向產業、面向大眾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特別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發展區域經濟,一方面必然要求本地區的高職教育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要求地方為其發展提供支持。
關于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國際上一直存有很大的爭議。非洲教育問題專家、英國經濟學家巴洛夫(T.Balogh,1960),以“發展經濟學”和“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在對非洲一些國家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戰略作出分析后提出,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資價值。興盛于20世紀60年代的人力資本理論,通過進行國際比較研究表明,在多項指標中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最大的是中等技術人員,由此得出了為實現經濟的發展必須擴大中等職業教育的結論(Harbison、Myer,1964)。受這一理論的影響,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看到擴大職業教育的政策傾向。教育部原職教司司長楊金土先生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料,對92個同家和地區的職教發展規模與GNP增長進行了考察,發現二者呈正相關關系(楊金土,1996)。但是,另一方面,許多學者對職業教育所發揮的實際效果提出了質疑。比如,福斯特通過其從社會學角度的研究指出,接受職業教育實際上并不是高中生積極主動的選擇。即使接受了職業教育,畢業后也往往學非所用,職業學校實際所發揮的作用與人們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Foster,1965)。金子在系統地分析有關發展中中家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問題的基礎上指出,職業教育所發揮的實際作用,取決于其所處的社會和經濟背景(金子,2001)。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實證分析
1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數據
由表中數據可知,2000年以來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由2002年的711所增長至2005年的981所。增加了260所,而普通高校數量共增加315所。新增加的高校中高職院校占了82.5%:高職院校在校生數量增長表現更為明顯,由2002年的189.78萬增長到2005年的438.41萬,增長了1.31倍:同時。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也不斷調整,專任教師數量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專任教師數據在年鑒中統計口徑略大),但是,相比學生增長的速度,師資的發展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 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散點圖
由圖示可以看出,整體上,不同區域普通高等學校包括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的發展與地方經濟水平的發展有著較高的相關性:高等職業院校的基本走勢也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但是不排除個別省份拐點不一致的現象。比如,北京、上海等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普通高等教育規模也相應較大,但是,高等職業教育對應的拐點并不完全一致;相反,江西、陜西等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但職業教育的拐點卻相對較高。這表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與經濟發展聯系緊密,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地正相關,經濟也不是左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唯一因素。
接下來,進一步明確分析地方經濟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
通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數量的散點圖可以看出,整體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呈現正相關,絕大部分省份的對應點位于一三象限:少量省份落于二四象限,呈現出職教與經濟發展相悖的現象。這也說明職業
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多層次的,不能將二者簡單地歸于因果關系。
總體分析,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相對起步較晚。但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相似之處。大部分省份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高,經濟發展水平也高(第一象限);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水平也低(第三象限)。除此之外,還存在另外兩種類型,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為了解決人口稀少及貧困問題。各自制定了地區開發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是,通過自己培養人才來招引工商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擴充政策的,包括經濟較為落后的江西、陜西等省份。職業教育取得顯著的成效。而處于第二象限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升大學的需求較大,帶動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職業教育的比率相對較小。這也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多樣化。
3 2005年模型的因素分析
本文的研究假設和研究變量
理論假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
(1)健全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對地方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2)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農村人口數量、就業流動率以及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對高職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本文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檢驗高等職業教育是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其次進一步分析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因素,為如何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1)經濟方程
GDPi=a0+a1CAPi+a2LABi+a3EDUi+ui
(2)職業教育方程
EDUi=a0+a1GDPi+a2IND+a3RULi+a4DUM+vi
這里i代表不同區域;u、v為誤差項,代表橫截面即區域性干擾。經濟方程采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中把教育指標用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數量來度量;教育方程用經濟水平、產業結構、農村人口和區域虛擬變量模擬,由于就業流動率難以度量,暫且沒有放入回歸模型。
研究方法和分析結果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部門和教育部門,主要摘錄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以及教育部網站的年報數據。
我們的數據包括2005年的大陸30個省份的經濟和教育方面的相關數據(由于西藏的經濟以及高職教育數據不全,在分析中予以剔除),我們的分析近似于全樣本分析,采用了最小二乘法進行多元回歸。
在回歸方程中所用絕對變量取對數形式,是為了使得變量形式統一,方便對估計結果的解釋:所有取百分比的變量都是水平變量,直接用比例或比率值表示,這樣做是為了統一變量的單位縮小數值的差異,對分析結論并沒有影響。
用eviews統計軟件進行多元回歸,結果如下:
通過回歸分析,我們得出:
(1)經濟方程與我們的假設基本一致。模型整體擬合較好,擬合優度達到96%,聯合檢驗F值在1%的程度上通過顯著性檢驗。
其中高職教育變量系數在5%的程度上顯著,說明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
資本的系數在1%的程度上顯著為正,與傳統的理論假設相符。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勞動力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選取變量未考慮勞動力的質量因素有關,隨著知識型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發展的競爭已經由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
(2)教育方程的擬合優度達到90%,聯合檢驗F值在1%的程度上顯著,模型的整體擬合較好。
其中,地方經濟變量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經濟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正向相關,地方經濟的增長有利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與否的問題上,我們不僅要看到職業教育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要注意到職業教育發展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與制約。
代表地方農村人口數量的變量顯著為正,農村人口密集的省份。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數量也相應較多。這與當前社會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質量以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有關,有些城市的學生和家長把職業教育作為迫不得已的選擇:
代表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虛擬變量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現象,欠發達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要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
代表地方產業結構的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理論假設不符。深入分析,這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有關,職業教育本是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但是我國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實踐功能不足。缺乏產學研的合作項目。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待于進一步明確。
三、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建設,促進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一)提高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物質基礎
地方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可用發展規模與發展質量來衡量。發展規模不大的地方對職業技術人才需求不大,各地應根據自身的經濟規模制訂相應的高職教育發展規劃,發展質量主要體現為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情況下收入高的地方對高職教育需求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對職業院校的招生、收費、資金運轉等關鍵因素具有根本性的影響。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要把其納入到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慮,使職業教育與國家宏觀社會經濟發展相關;另一方面,要盡量改善欠發達的社會經濟環境,使社會經濟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社會經濟能為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物力和財力支持。
我國各地資源稟賦不均,各地方因地制宜相繼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戰略。而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會相應形成不同的經濟模式,比如以外向型地方經濟發展為主的外源型模式,以經濟內生增長為主的內源型模式,外源型地方經濟發展模式對職業技術人才的規格、素質等會提出與國際接軌的要求,內源型經濟模式則會對職業技術人才提出與本土相適應的要求。不同區域應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現狀和目標。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建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以保證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建設共同發展。
(二)注重產學研合作,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結構相匹配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制定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時,不應僅以經濟發展水平來籠統地制定發展目標,而應以各地的產業發展的特點和水平等為依據。產業結構是地方經濟發展的脊脈,各地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及國家宏觀戰略布局,形成不同的產業結構布局,而不同的產業結構對高職教育的學科體系、人才培養層次與規格具有不同的需求。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方的主導產業類型各異,不同的主導產業類型對高職教育會形成不同的需求。三次產業相互關聯,在不同發展階段依次推進。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場導向性,各地產業結構越來越呈現集群式發展態勢。產業集群具有規模經濟效應,會形成人才需求鏈,比如圍繞制造業會形成生產型服務業人才鏈,產品的上游與下游形成關聯人才鏈:產業集群會集中形成對某一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又對其他專業人才形成排斥,所以要求高職教育學科體系不能大而全,而要小而精,要具有對市場需求快速反應的能力。
(三)縮小區域差距,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的平衡發展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顯著,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育發展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這違背了職業教育的公平理念。阻礙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和平衡發展。
不同區域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和教育機會市場的供需雙方存在著不對等的現象,在經濟落后地區,職業技術人才供給不足,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相反在經濟發達地區,如果過于強調職業教育的比率,可能會造成職業學校畢業生相對過剩,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困難。2006年。中央財政開始第一次在國民經濟計劃中安排了150億元用于發展職業教育。2007年又進一步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國家有關部門的工作在持續推進。但從總體上看,不同地區高職教育發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國家應對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和財政上的支持,使高等職業教育在不同區域平衡發展,滿足地方所需人才的合理配置。
(四)放寬戶籍制度限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在我國。職校生勞動力市場缺乏流動性,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地域間的人口流動本身受到限制。職業學校畢業生由資源過剩的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流動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在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流動也存在各種限制。除了戶籍制度外,不少地區還明文規定拒絕接受外省、市大學學歷以下的應屆畢業生。
實際上,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職業學校畢業生資源過剩,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相對過剩。在現實中。一方面中等技術人員不足,而另一方面職業學校學生就業難:一方面是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勞動市場所需技術種類的錯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區域壁壘阻礙了高職生的就業流動。地區之間應對相互隔斷的職業教育勞動力市場予以敞開,放寬戶籍限制,將大大有益于高職院校畢業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畢業生就業難和人才相對過剩的現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1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