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學生家庭教育情況調查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職業學校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課題組
摘要:家庭是學生重要的成長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學生從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體驗,是職業學校進行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職業學校;家庭教育;調查
作者簡介:陳丹輝(1951-)女,福建省福州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級講師。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8)06-0055-05
家庭是學生重要的成長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學生從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體驗,是職業學校進行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的必要前提。為了填補職業學校學生家庭教育跟蹤指導研究的空白,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家庭教育跟蹤指導實驗研究》設立了《職業學校家庭教育跟蹤指導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并于2004年9月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分家長問卷調查和學生問卷調查兩種。家長問卷調查的樣本學校共11所,其中中專學校4所(北京市園林學校、北京市儀器儀表工業學校、北京市汽車工業學校、西安鐵路運輸學院);職業高中學校7所,其中地處北京市城近郊的職業高中4所(宣武區第三職業高中、海淀外語電子職業高中、海淀藝術職業學校、豐臺職教中心學校),地處北京市遠郊區縣的職業高中3所(懷柔第一職業學校、延慶第一職業學校、順義第一職業學校),接受調查的學生家長總計1312人。學生問卷調查的樣本學校共13所,其中中專學校5所(除上述4所學校外還有北京市外貿中專學校),職高學校8所(除上述5所外還有地處石景山區的黃莊職業高中學校)。樣本學校每校任選不同專業四個教學班的2004級新生作為學生樣本,總計1839人。
兩種調查問卷均由課題組編制,于2004年8月中旬下發至樣本學校。調查由樣本學校課題小組組織在2004級新生入學時實施,時間多在8月底或9月初。調查問卷回收后由樣本學校組織計算機錄入,子課題組于2004年9月下旬將各樣本學校的數據匯總,并用EXCEL電子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1)家長和學生問卷在對學生家庭基本情況的反映上數據相當一致,形成相互印證;(2)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由于學生的戶口類型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家長的文化程度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本報告綜合使用兩種調查的數據,在反映家庭基本情況時側重使用家長問卷的數據,在反映學生情況時側重使用學生問卷的數據;并且對樣本進行不同的分類,以便在全樣本情況報告的同時通過比較反映各類樣本的特點和各個分類間的關系。
一、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
數據的分類比較突出顯示了城鄉居民戶口和農民戶口樣本之間的不同特點(見表1),:與居民戶口的學生相比,農民戶口的學生中男生多,年齡大的多,不是獨生女子的多,住在遠郊農村的多,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多,家長為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的普通勞動者的多,唯有非常態家庭的比例要比城市居民戶口的學生低。
按家長文化程度進行的分類比較還反映了學生性別、年齡、是否為獨生子女、居住地與家長職業、收入之間的相關關系: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職業與收入水平相應越高,家庭的居住地越靠近城市中心區,學生為獨生子女的比例越高,同時學生年齡趨低,而女生比例趨高。
將這上述調查結果與北京市中學生的家庭概況相比較,可以認為,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在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教育等方面均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其中居住地遠離城市中心區、整體生活水平在各類家庭中最低的農民家庭占近半數的比例。(見表2)表2
二、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生活及其教育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長身教、言教的形式以外,還包括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家庭勞動活動以及家庭環境氣氛對孩子形成的教育,后者雖然未必是家長有意進行的教育,但它們在孩子成長中產生的實效卻不可低估。本調查在涉及家庭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的有意教育的同時多方面反映了家庭對學生這種無意教育。
?。ㄒ唬┘彝サ奈镔|條件及教育投入
問卷從基本信息交流設備、娛樂設施和學生學習設備條件等方面對樣本學生家庭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生活質量和教育投入的特點。
樣本學生家庭中電視、電話等基本信息交流設施擁有率均在90%以上,家用電腦擁有率超過30%;小汽車擁有率達20%;娛樂設備方面,上世紀末流行的VCD/DVD、收錄機、組合音響等擁有率多在半數以上,但近年出現的錄像機、MP3等現代化設備擁有率還較小;在專為學生在家學習提供的物質條件方面,專用書桌達74%,而專用書報一般在40%以下。
比較各類設備的擁有率可以發現,在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中,家庭生活和娛樂設備的購置率(一般在半數以上)遠高于學習設備的購置率(一般在40%以下)。
由于收入水平和居住區域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類型學生家庭的物質條件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農民戶口學生家庭的設備條件總體比城市居民戶口家庭差,家長低文化的家庭比高文化家庭差,這種差距在新時興的現代化信息、交通、娛樂設備方面更大一些。
?。ǘ┘彝ド畹慕逃绊?
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物質條件較為有限,但是家庭給予學生的教育影響卻不能說是低水平的。職業學校學生在家里與家長一起進行的活動有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學習交流等等多方面內容。數據顯示樣本家庭親子之間經常一起“干活兒”的約占40%,經常一起處理生活事務的占60-80%,經常一起休閑娛樂的占10-40%。不同類型家庭的活動內容有所不同:農民家庭中生產勞動占53%,而城市居民家庭這一比例僅占34%;城市居民家庭外出游玩占39%,而農民家庭只占25%。有些休閑娛樂形式內容形式不很健康如“打麻將、打牌”在樣本家庭總體中占14%,農民家庭比例略高于居民家庭,高文化家庭在此項上的較高比例也值得注意。學習活動在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生活中比重有限。大多數(80%)學生家長在業余時間習慣看電視。只有47%的家長習慣于讀書看報,而這一習慣在居民戶口家長中達65%,在農民家長中只有28%。70%以上學生認為家庭中的親子共同活動相當頻繁。
樣本學生課余在家里67%“做家務”,61%“休閑娛樂”,42%進行“課外學習”。其中農民子弟更多地承擔家務勞動(高出居民子弟8個百分點),而較少休閑娛樂(低于居民子弟37個百分點);進行課外學習的僅30%,低于全體平均數11個百分點,低于居民家庭學生20個百分點。當家里有事時26%學生“經常”被家長征求處理意見,68%“偶爾”被征求意見,只有不到10%的學生從不被征求意見――其中多為家長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占10%以上)。
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這些家庭活動未必是家長有意安排的教育活動,但是他們卻在其中通過與家庭成員的交流,通過親身體驗,通過對成人的觀察、學習和模仿養成了勞動習慣,學習了待人接物,形成了自我意識,角色自信和情感體驗,完成重要的學習和發展。大多數家長認為,在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處愉快,互相關心”(84%)或者雖然“關心不夠”,但相處仍不失“平和”(14%)。孩子在家里對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比較關心”,“能為家人服務”(76%);“回家主動干家務活”(56.5%)。在這些方面,農村家長對學生的評價要比城市居民家長的評價更高,“為家人服務”方面高出6個百分點,而“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方面高出12個百分點。
樣本學生自己也這樣表達自己的家庭生活體驗:85%的學生感到“家庭成員間相處愉快,互相關心”;60%余樣本學生在家庭中自認為是“被寵愛呵護的對象”(在這一點上農民戶口學生并不比與居民戶口學生比例低);近30%學生自認為是家庭中“能夠參與議事的重要成員”,這在“家長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中比例反而高一些。近60%學生認為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農民家庭在這一點上高于居民家庭12個百分點);10%學生甚至視父母為“最崇拜的人”。
雖然統計數據同時表明在家庭生活影響下,樣本學生中30%不能主動承擔勞動,24%不能關心家人、為家人服務,近10%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對父母缺乏信任和親近感――這些多發生在非常態家庭中,家長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次之,但是總起來看,在家庭生活中多數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角色意識,養成了良好的基本品質。
三、職業學校學生家庭的有意教育
?。ㄒ唬┘彝サ钠谕c教育態度
當學生進入職業學校、面臨新的學習時,樣本家庭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普遍抱有較高期望。66%的家庭期望學生上大學甚至接受大學后教育,38%希望孩子有工作能獨立生活,16%期盼孩子將來能幫助家庭改善經濟狀況,35%家長希望孩子至少“平平安安不給家里惹事”。不同類型的家庭中,農民家庭期望孩子升學的比例低于居民家庭15個百分點,而期望孩子日后能幫助家庭改善經濟狀況的高于居民家庭10個百分點;非常態家庭的期望值居于居民與農民家庭之間;對于孩子的升學,家長文化程度越高,期望值也相應越高,母親高中以上文化的家庭期望孩子升學的比例最高達90%。與學生家庭生活的現狀相比照,不難體會到家長和家庭的期望中不僅有對孩子未來的企盼,還有對家庭生存狀況改善的憧憬。
為了這樣的期盼,除極少數(不足5%)的家長有意擺脫家教責任外,絕大多數家長相當重視自己的教育責任。但是,他們當中有的(近30%)過分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的(近10%)對孩子的發展要求過低,教育觀念存在著一定問題。
?。ǘ┘议L的教育方法與實效
對于家庭教育,學生普遍希望家長采用民主的方式方法,比如“給孩子講道理”(62%)“和孩子討論”(57%)“點到為止,聽其自然”(27%)“從側面暗示,提醒”(25%)等等,但是事實上,樣本學生小時候做錯了事能夠得到家長“說服教育”的僅占半數,另有20%會挨打,近50%會挨罵;在家庭懲罰中,父親動手的多些,而母親多為嘮叨。進學校以后,學生在取得了較好成績時90%能夠感受到家長的贊許和鼓勵;但是在學習成績不理想時,近40%會受到嘮叨責備甚至打罵,犯錯誤時嘮叨責備甚至打罵的更是超過40%。另外有近10%的學生表示,無論學習成績如何父母都“無動于衷”“不聞不問”――這在非常態家庭中相對比例最高。
在教育途徑方法方面,樣本家長中選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的只有35%,選擇“對他做對了的地方及時肯定”的只有24%,選擇“盡可能不讓他接觸不好的人或不利的事”只有21%,而看中“對他的缺點及時批評”的卻有48%,通?!俺燥埖臅r候進行教育”的占13%等等。發生矛盾沖突時,73%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聽家長的”,35%家長力求通過其他人或其他方式解決,而8%家長企圖通過家庭暴力手段解決。有近20%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小孩做了錯事“不用管,長大就好了”。
種種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家長們對于學生的成長十分關注,抱有殷切期望并力圖教育幫助,但是許多家長長期采取的方式方法卻缺乏科學性,簡單而粗暴。因而,取得的管教效果比較有限,親子之間的溝通并不順暢。數據反映,樣本學生中有30%不愿意把學校的情況說給家長聽,其中10%的學生“回家就自己呆著,不太與家長說話”,甚至“不能問,一問就頂?!薄τ诩彝サ钠谕?,只有22%的學生表示完全認同,47%只是基本認同,另有21%學生不認同或不很認同(其中非常態家庭學生占比例最大),近10%的學生則以“沒想過”表現出對家庭期望的漠然(其中非常態家庭學生占最大比例)。有17%的學生明確表示“家長管不了我”(其中非常態家庭所占比例最高)。這種親子溝通不暢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的繼續展開和取得實效。
?。ㄈ┘彝ソ逃睦Щ?
職業學校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問題。絕大多數樣本學生感到家庭生活和睦愉快,感到自己被關愛,感到父母值得信任,是因為在家庭生活中時時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愛護、被教養,學生從這些關注、愛護、教養中獲得了歸屬感和安全感。但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學生需要的教育內容讓家長越來越難以應付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僅在家庭中導致了親子之間的矛盾,而且導致了家長之間的矛盾,甚至整個家庭矛盾。
調查顯示,當前學生感到家長關注和監控并與之形成矛盾的問題主要有學習(52%),花錢(29%)、上網(22%)、業余愛好(22%)、交友(20%)、交異性朋友(18%)、做家務(13%)等等。各類家庭在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上不分伯仲,只是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居民家庭親子間在學生的學習問題上矛盾更多,低文化低收入家庭“花錢”問題更突出,高文化家庭受困于學生上網,非常態家庭最敏感于孩子“交異性朋友”。
面對問題與矛盾,學生普遍希望家長“講道理”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從調查反映的教育實效上看,家長常常沒有為學生提供所期望的“道理”。家長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長大了,進入職業學校了,家長感到對學生“不太了解”。比如不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習成績如何”(53%)、“在學校與什么同學交往”(45%)、“平時會為什么事心煩”(39%)、“在學校生活是否習慣”(36%)、“在校外與什么人交往”(28%)、“專業是學什么的”(25%)、“是否有異性朋友”(22%)等等。不僅不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許多家長還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急需解決許多問題,比如“不知道他(孩子)心里想什么”(54.30%)“不知道對這么大的孩子該教進行什么教育”(47.02%),“對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該怎么教育”(44.18%),“和孩子之間不能有效地交流溝通”(28.67%),“對教育孩子喪失信心”(3.50%)等等。家長受困于這些問題,顯然難以為學生提供滿意的家庭教育。
家長在家教方面的力不從心是他們自身的處境和自身素質所決定的。從本調查對家長文化程度、職業、生活區域、生活內容的了解可知,多數家長雖然期望孩子在職業學校學業有成,但他們自己沒有職業學校的學習經歷;家長中雖然多數希望孩子上大學,但是他們自己并沒有上過大學;他們雖然希望孩子找個好工作,但是他們中的多數并不在現代化企業中任職,也并不具備通過競爭找到“好工作”的個人優勢;他們為孩子的上網、交友、攀比花錢所苦惱,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自己沒有接觸過電腦和網絡,沒有親身面對孩子從家庭走出來后遭遇的物質世界和人際關系……??梢哉J為,家長們雖然根據自身的社會經驗發現了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但是他們并不擁有教育指導已經長成半大人了的孩子應對當前的學習、上網、交友、個人發展等等問題的知識準備和經驗。家長的這種尷尬處境僅以年齡產生的“代溝”來解釋似乎不夠,應該說還涉及傳統與現代、農村與城市等文化差異的問題。
?。ㄋ模┘议L對家教指導的需求
由于陷入家教困境,95%的樣本家長希望得到學校的有關指導,雖然其中5%表示懷疑學校能否提供這樣的指導。在聯系學校的方式上,70%的家庭習慣于參加家長會,或者被動地等待老師來聯系。能夠主動與學校和老師聯系溝通的僅占26%,這在低文化的農民家庭中甚至不到20%。
對于學校的家長會,47%的家庭主要由母親參加――雖然家庭中一般由父親全面負責孩子的教育。有近10%的家庭表示出席家長會有困難――困難主要是“工作忙”,其次是“家離學校太遠”的問題。
四、調查結論
(一)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及其家庭、家庭教育的特點
1.當前的職業學校學生是高中學段學生中的一個不同于普通高中學生的特殊學生群體。他們中的多數是由于中考落榜才走進職業學校的。從基本情況看,這一群體當中獨生子女比例較低,居住在郊區農村地區的較多,農民戶口的較多。
2.職業學校學生的家長大多為就業水平、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均較低的普通勞動者。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大多屬于社會中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均較低中下層人群家庭,其中的農民戶口家庭主要分布在遠郊農村地區,家庭結構較為完整體,傳統的多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占多數;居民戶口家庭多分布在城區或郊區城鎮中心區,非常態家庭的比例較高,約占14%。
3.職業學校學生的家庭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是家庭中的生活教育、勞動教育、親情教育和環境教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形成了良好的基本素質。家庭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普遍抱有較高的期望,然而由于家長和家庭自身條件的限制,家庭教育的觀念有失陳舊,教育方法有失簡陋,教育內容逐漸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家庭教育逐漸陷入困境。至今雖然有極少數家長無心管教或者無暇管教,但是絕大多數家長仍愿意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他們希望學校幫助自己了解孩子,幫助自己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識,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生的家庭以及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復雜,內部類型多樣,主要類型有城市居民家庭、郊區農民家庭、非常態家庭、家長文化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類型等。各個類型之間情況差異顯著。同時,由于各個職業學校之間有相對特定的生源群體,因而職業學校校際之間的家庭教育情況也相應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二)職業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以及職業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有必要注意的問題
1.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我國社會中中下層人群的家庭,學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狀況處于相對弱勢,受教育情況也處于相對弱勢。盡管他們也有強烈的發展需求和愿望,但是這些弱勢使他們的學習發展造成困難。職業教育責任就是幫助“城鄉人民能學到有效就業并從而走上豐衣足食生活道路的本領”{1},因而,我們在研究和工作中應該充分理解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家長、家庭的弱勢處境,充分體諒這種弱勢處境給他們自身發展帶來的困難,充分肯定他們給與學生的基本教育,充分尊重他們發展自身的權利和意愿,以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己任,努力推進研究與工作。
2.雖然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正像學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樣,家庭教育也不可能代庖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孩子長大了離開家庭步入社會,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人,其間需要的教育幫助是家長局限在家庭生活中難以提供的。課題研究以及職業學校的家教指導工作應該充分估計家長和家庭在學生的職業學習方面由于無知、無能而導致的家教無力,應該充分認識自己在學生各方面教育上必須承擔的主要責任,不對家長提出過高的家庭教育要求,重在幫助家長了解面對社會的孩子和孩子面對的社會,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一起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3.當前社會中十六七歲未成年人的學習發展問題是整個教育都需要研究的難點問題,而不僅僅職業學校學生的家長為之困惑,本課題題目是“家庭教育指導”,但是如果我們對學生教育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和研究,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們拿什么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怎么能求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怎么能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呢?因此,本子課題的研究必須注重全面調查學生學習成長面臨的問題,注重研究學生的教育問題。
4.本次調查已經反映出職業學校學生客觀存在著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自信、掌握學習方法、養成道德品質、糾正不良習慣、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等等學習需求,但是在職業學?,F行的課程教學設計中,這些需求卻沒有被切實安排落實。由此可見,雖然是“家教指導研究”,發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卻首先在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沒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僅靠家教指導工作,不可能解決學生和家長的教育問題,因而本課題的研究應該盡可能地將自己融入學校整體的課程教學改革之中,與課程教學的其他方面形成協作,共同促成并分享深化改革的成果。
本調查勾勒出了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基本輪廓,反映了其中的一些特點和規律,為本子課題后續研究的展開打下了基礎;此外,本調查也為職業學校課程教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資料。子課題將在這一基礎上深入推進自己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
注釋:
{1}《二十一世紀的技術和職業教育及培訓――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書》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2003年,第2頁.
《職業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實驗研究》是“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家庭教育指導實驗研究》(課題批準號:DEA010192 課題負責人:王寶祥)的子課題,子課題負責人陳丹輝。本文執筆:陳丹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14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