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與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龍德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一位記者在漢旺鎮的廢墟里徘徊,偶遇一位30多歲的女子執著地扛著一個小五斗櫥,從廢墟深處走來。記者去扶她,說:“房子沒了,別灰心?!迸訁s說:“房子沒了算個啥,人都沒了,跟我有關的人,都沒了?!笔前。俗羁膳碌氖鞘?,真實的失去,與你生命緊密聯系的失去,天地間就你一個孤零零地完整地站在那兒,沒有什么再與你有關,你生或死,喜或悲,不再有任何反饋。
確實,房子和家在英文里都是用“h”打頭的單詞,含義卻明顯不同?!胺孔印?,是house,僅是你居住的建筑物。“家”,是home,那是你同家人共同經常居住的地方,它具有house所沒有的感情色彩,正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大家互相都不認識,我們在單位上僅僅是大家在一起掙錢而已,掙完錢各回各家,誰都不知道誰住在哪里。如此,家就更重要了。什么是家?是三房兩廳,是復式樓,還是別墅?其實那僅僅是個房子,真正的家是在不經意之間打開的那扇門,真正的家是放屁不用憋住的地方,真正的家應該擁有更多的自由、寧靜和安詳。我們都希望開好車、住洋房,但如果沒有你珍愛的家人,再多的東西都是冰冷的。因為有些風雨,只有家人才能幫你擋住;有些疲累,只有親情才能幫你消解。我們經常說“安居樂業”,房里有了女人方為“安”,否則,你有再大再豪華的房子也不算安家。當然,如果房里再有女人抱著孩子,母子盡情地嬉戲,那就是“安好”!如今我們周圍時刻彌漫著一種成功意識的洗腦,好像你不成功就不是人似的。但我要說,如果你沒有家人的幸福,少跟我談成功。因為這種單向度的成功,僅僅是牦牛找到了青草而已。
清朝大臣曾國藩告誡子弟,家里只有三口人,房有七間,家運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達到九間,那就是絕途的住宅了?,F實而言,人居大屋,人氣不旺,房子里空空蕩蕩的,就會產生孤寂感??蓵r代在發展,追求在變化,觀念在更新,房子當然是越大越好了,大房子里面可以擺放豪華家具,可以跳舞,唱卡拉OK,盡情狂歡。其實,大房子更多的是可以用來炫耀,看到贊賞的目光和驚嘆的表情,有錢人和有地位的人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說到底,我們不過僅僅是暴發戶,還停留在狗吃牛屎就貪多的階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學校也是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了。2010年9月6日,蘇州1.1億元建“最豪華”小學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之后才明白,這不算什么,青島投資超億元的小學僅在2010年內就有6所。
撇開義務教育的均衡、公平問題不說,我們有何顏面如此炫耀和擺譜?我們是否太重視殼的打造,卻忽視了瓤的修煉,過分注重物的建設,而淡化了人的發展?我們是否太注重所謂的外在形象,反而失去了對其中人的尊重?這些又大又漂亮的學校,可有家的溫暖與牽掛?可有人氣,可有靈魂?萬千學子僅僅是這些漂亮房子中的匆匆過客,他們身上可曾有過學校的印記?他們記住的是校舍還是里面的人?
難怪朱永新要感嘆:當下,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將兒童帶入了一個他們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異己的地帶。精神的失落帶來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誤、幽暗甚至荒蕪,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識沒靈魂、有技藝沒根柢、有智力沒情懷的“怪物”。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1931年就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逼鋵?,中小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學校應該是有生命的,是由充滿靈性的人所匯聚的。走進學校,我們能夠感受到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活生生的生活氣息。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傳遞之所,學校應該擁有這樣一種氛圍,它彌漫在整個校園,仿佛身居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渴望著去了解宇宙和人心的奧秘,去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去明白道德和夢想在其中的價值。否則,一味地蓋大樓就是一種作孽。人文情懷是學校的靈魂,靈魂失卻,軀殼何用?
從西南聯大當年的教室走出來,我就在想:人啊,為什么總是等到物是人非之后,才會懂得懷念?才懂得抱憾的修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14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