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藩籬透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燕燕 謝良才
摘要:從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出發,對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加以探討,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有利于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政策
2005年,天津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55%,提前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根據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說法,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漸提高,從英才化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15%~50%)并最后達到普及化階段(50%以上)以后,最為顯著的轉變就是將培養大量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實用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對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以培養產業一線所需的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的,基于這種認識,研究目前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
目前,天津市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3所,在校生13萬人,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0%。在23所高職院校中,由行業或企業主辦的學院有19所,被批準成為國家級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等職業院校有9所。天津市還與教育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06年,天津市財政撥款近3000萬元,重點支持10所職業技術學院的擴建和實訓基地建設。未來5年,天津市將重點建設23所具有一定規模的職業教育學院,為國家培養30萬高級技工,以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此外,天津市針對職教師資嚴重不足的突出問題,加大力度培養職教師資,初步建起了立足天津、輻射全國的職教師資培訓網絡,同時,還建立了7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和實習車間,在109個企業建立了實訓基地,以培養既懂理論又能實踐的師資隊伍。
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藩籬
(一)教育觀念的落后嚴重影響高職聲譽
社會上存在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模糊不清的現象,認為高職教育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或者將高職與職高混為一談,認為讀高職是沒有前途的。社會各階層也存在鄙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認為職業有高低與貴賤之分,教育也有層次差異。據2006年5月5日天津《每日新報》報道,目前天津市仍有70%以上的家長不贊成子女讀職業學校,究其原因,一是受高學歷觀念的影響,認為不上本科院校不算是進入大學;二是認為技術人員多在車間從事實際操作,工作環境差且累。高等職業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的觀念有時也來自教育界內部,一些從事職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對職業教育持不樂觀態度。這些陳腐的教育觀念嚴重地影響了高職的聲譽。
?。ǘ┢髽I投資培訓技能人才的力度不夠
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業往往視職業教育與培訓為消費而不是投資,雖然也認識到職工素質的高低對于產業升級、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具有關鍵作用,但是仍然不愿意承擔責任和義務,不愿拿出資金和時間培養技術工人。企業總是希望新員工能夠不經培訓立即上崗,而目前的社會現實無法與企業需求完全統一,因此“人才高消費”的現象在各類企業中屢見不鮮。
(三)高職院校的內部問題有待解決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里,學科型教育一直是培養人才的唯一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培養實用的技術型人才方面卻遠非最完美。在天津市,學科型教育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高等職業教育大部分也是依托普通高校的各類教育資源,并且辦學歷史較短,其辦學理念、發展戰略、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式都尚未完全成型。短期內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形成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其辦學理念也難以跟上辦學實踐的需要。很多普通高校舉辦的高職,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乃至教學計劃與教材的使用上,都是本科壓縮型或??妻D換型,只是用換牌子、貼標簽的辦法代替實實在在的改革,具體表現在:
培養目標與教學過程相矛盾很多院校對于高職要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雖然明確,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課程設置、教學評價體系等都照搬本科院校,完全體現不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與教學特點,人才培養模式還是按照學科型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根本不符合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教師期望與學生能力相矛盾高職學院普遍存在教學質量較低的現象,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按照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標準,可是高職生源主要是來自本科院校篩選下來的學生,知識與能力基礎較差,對教師傳授的內容吸收得慢,有時無法跟上教學的進度,造成教與學不能同步。
解決問題的方案及對策
?。ㄒ唬┱邔?
一定的觀念產生一定的政策,一定的政策又使相應的觀念得以沿革和鞏固,不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觀念正是在相應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強化的。因此,觀念的調整僅靠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轉變觀念,必須調整相關的教育政策。
要調整層次定位政策盡管有學者呼吁不應把高等職業教育看成一個層次,盡管法律的出臺與權威人士的表態都承認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但迄今為止的有關政策似乎依然將高等職業教育乃至整個職業教育看作一個層次,這是導致社會輿論對高職教育評價較低以及一些人士對職業教育失望的重要原因,也是高職難以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很多學者呼吁今后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或進行教育規劃時,應將高等職業教育放在與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天津市要想使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繁榮發展,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要調整學生分流政策現行的學生分流政策比較明顯地向普通教育而不是向職業教育傾斜,這又在引導這樣一種觀念:普通教育優,職業教育劣;普通學校好,職業學校差。在高校招生中,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很少有本科層次,所以在提前錄取、重點院校錄取、本科院校錄取的批次中,一般難以見到高職院校的影子。此種政策不改變,難以修正社會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偏見。因此,調整學生分流政策勢在必行,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必須與普通高校同步進行。天津市的教育部門可以嘗試讓一類普高與一類高職的招生同時進行,甚至在某些市場上急需的專業應考慮先進行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
要調整就業及崗位工資政策目前,天津市高職的收費標準相對普通高校要高出30%左右,而一名普通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資可能高出一名高級技工幾倍,如果再考慮工作環境、崗位晉升的時間和難度、工資晉升的幅度,很難讓人對應用型技術崗位產生興趣。要改變這樣的情形,只有徹底改變原有工資待遇結構,大幅度提高高級“藍領”的各方面待遇。在企業中,對于技能型人才可以單獨設立專業技術類崗位工資序列,明確崗位工資及相關福利待遇,合理解決未續聘人員的待遇問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要有別于對行政人員的管理,著重考核其專業技術工作業績。
(二)改革現行管理體制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沿襲的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是誰辦學、誰管理、誰受益,辦學與管理合二為一的模式,現行高職教育主要定位于大學,層次單一,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在規模與規格、專業結構與功能、發展前景與趨勢等方面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
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及市場的聯系密切,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方面將職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大大壓縮了社會就業崗位,導致空閑崗位數與求職人數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人才勞務市場向著有利于用人單位的方向發展。在日益壯大的求職隊伍面前,企業開始逐步拒絕支付為獲得相應的技能型人才本應投入的人力培訓成本,轉而直接向社會索取符合其意愿(一經錄用就能上崗)的專門化人才。企業不積極參與,政府又包辦不了,必然要求職業教育主動適應企業需要。但是,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下,高等職業院校在招生、收費、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受到重重約束,很難辦出特色、辦出效益。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需要探索新的管理體制,要避免多頭管理使辦學模式僵化,落實辦學自主權,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應通過立法明確高等職業院校的權利與義務,使學院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在招生、專業調整、機構設置、干部任免、經營管理、職稱評定與工資分配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高等職業院校應逐步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機制,這是高等職業教育與市場接軌的基本內涵,也是政府轉變職能、進一步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當然,也可以由地方政府、企業、教育專家和投資者(或捐資者)幾方組成的校董事會或由地方相應的行業協會依法辦學。董事會應有權聘用和解雇學校的主要領導,有權決定專業與課程的設置,有權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收費標準。與此同時,要建立起學校的教授會、教代會制度,并使之在學校的重大決策中切實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可行使對學校辦學方向的監督權,并用財政杠桿引導學校的健康發展。
(三)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要重點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培養具有特色的技術人才
如果高職院校不經過嚴格的市場調查,沒有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的發展前景,還是仿照普通高校的模式發展,遠遠地偏離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那么,培養出來的將是一批以學科型為特色的高職畢業生,用人單位將難以對高職教育產生興趣,結果是一方面企業大量缺乏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高職畢業生面臨就業難題。
因此,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應與天津市經濟的發展密切結合,使經濟的發展趨勢引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向。例如,天津市的支柱產業多集中在濱海新區,那里基本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等七大支柱產業,天津市可以將專項預算資金用于扶持一批以汽車、電子、化工和海洋科學為主要專業的為濱海新區支柱產業服務的職業學院。又如,目前一些領域的高技能型人才嚴重匱乏,高職院??梢栽谧陨韮瀯輰I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些以具備一定技能水平和經驗的技術工人為生源、以緊缺人才為培養目標的短期專業,組織一批高水平教師,建立起高質量的實訓基地,實施“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工程”,探尋高職教育發展的新亮點,增強高職院校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姜明.天津:未來5年培養30萬“中國技工”[N].工人日報,2005-12-29.
[2]倪迅.天津發展職業教育 打造高素質產業大軍[N].光明日報,2003-11-28.
[3]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36-344.
[4]隋志成.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對策分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12):46-48.
[5]王首程.高等職業教育的運行環境仍待改善[J].教育與職業,2000,(5).
?。ū緳谪熑尉庉嫞和鹾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4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