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多學教育知識,搞好家庭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玉海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從學生與家庭方面對學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可或缺。因此,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要處處做個有心人。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要多學教育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疏導、教育孩子,使他們實現健康成長。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保持理性,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時時留心孩子的成長;既要注重言傳,又要注重身教;在培養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要提高自身素質,用科學、公正、理性的理念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教育 教育知識 家庭教育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從學生與家庭方面對學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不可或缺。裴斯泰洛齊強調:“關于道德任務的實現,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學校中的教育?!笨梢?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前奏,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學生發展素質的第一場所,只要留心,教育無處不在。當然,稱職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要處處做個有心人,用教育的角度審視孩子的成長。要使孩子實現健康成長,家長就應多學教育學知識,學習并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這一觀點,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疏導、教育孩子,使他們健康成長。
  
  一、父母應成為孩子的“品德”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特點是行為影響。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都比較強,因此,家長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而不僅僅是孩子的父母,要善于自覺地利用自身的言行舉止來教育和影響子女。事實證明,父母的人格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其子女的一生,而嬰幼兒處在個性萌芽的時期,所以這種影響效果將更為顯著。嬰幼兒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在家庭中所學到的一切,包括說話的語調、動作、志趣愛好、價值傾向等都會打上父母的印記。因此,如果父母平時自由散漫,甚至行為不軌,沒有對孩子進行很好的“身教”,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二、父母要了解孩子,學會尊重孩子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一定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如孩子在幼兒期特別喜愛游戲和故事,父母如果用游戲和講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筆者的孩子在幼兒期通過玩撲克游戲的辦法,很快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通過聽“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快掌握了加法交換率的原理,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發展特長,因此,家長應該經常注意觀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特點,做好“角色置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驗其所思、所為及心理需求。研究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自尊心,但有些父母從未在意這一點,往往一味求全責備或輕視孩子的點滴進步,從而在不經意中傷害了他們。教育實踐家斯霞曾說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币虼?父母必須尊重孩子,保護并呵護其自尊心,要注意將他們的點滴進步和優點不斷放大,以形成特點,并內化為良好的品質。同時,還要經常正面激勵孩子,使之趨向良好行為,這種做法稱之為正強化。而有些父母總是無休止地糾纏于孩子的缺點,這就是負強化。這不僅難以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加劇他們的缺點。
  
  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提前介入,不可嬌慣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成人的基礎,孩子要成才就應該先成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德育應在邪惡未占心理之前及時進行,并“希望德行的實踐能夠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最迅速和最基礎的階段,此時可塑性最大,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個性心理就易于取得成效。同樣,若是在嬰幼兒時期形成了某種不良行為習慣,糾正也比較容易。但是,如果錯過了幼年時期再進行教育,難度就大得多,許多初中學生家長反映孩子難教育就是這個道理。幼小的孩子就像細嫩的小苗,對他進行怎樣的設計,他將來就會長成怎樣的材料。因此,在孩子小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其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的意識,促其自然成長,以便將來能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當今的獨生子女在智力、體力、營養等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但過多地溺愛和嬌慣則可能致其唯我獨尊,不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團結協作。教育家陳鶴琴在賦予“現代中國人”五方面的素質要求中,就指出要有“能夠合作”的能力,并進一步指出缺乏團體性、不善合作是我們民族的詬病。未來是社會化、信息化的世界,要完成一項重大課題,大家就必須精誠團結、相互協作,單靠個的孤軍奮戰是做不成大事的。學校教師、家長尤其應重視這方面的疏導教育。
  
  四、父母應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確定發展方向
  
  許多家長思子成才心切,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特長,剝奪了孩子之間正常交往和玩耍的機會,給他們過多的學習壓力,使之整日在作業和補習中度過,從而心情郁悶、性格抑郁。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冷漠、不善交際,在社會化過程中暴露出較多的問題。因此,家長應根據實際,幫助孩子設計合理的目標,并重視啟發、疏導、強化他們的興趣和特長,讓他們學會根據特長設立目標,從而成為“好之者”、“樂之者”。這樣,孩子才能在將來立足社會,否則,只能扼殺他們的天賦,羈絆其健康成長。
  
  五、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
  
  赫爾巴特指出,兒童管理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創造一種秩序”。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但有不少父母只喜歡別人夸獎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批評自己的孩子,他們往往就會很不高興。當他們自己發現了孩子的缺點時,也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不提出。此外,在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發生沖突時,有的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別的孩子橫加指責,甚至當確認自己的孩子有錯時,也想方設法地為他們開脫、辯解。這種做法會帶來很多弊端,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則由于有父母護短,孩子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二則別人也不再反映情況,不利于全面了解孩子;三是不利于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然而,孩子的缺點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在某個時候總會表現出來。此外,有的家長為了使子女將來有較強的競爭力,還刻意培養孩子的“霸氣”。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將來任何事都敢干,甚至不惜以身試法,結果只會害了他們。實踐證明,孩子的短處往往是越護越短,問題也會越積越多,父母最終往往追悔莫及。
  
  六、重視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心理變化
  
  中國傳統家庭往往對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心理變化疏于指導,尤其12~15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在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身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第二性征也會迅速顯現。孩子們一方面感到困惑、煩惱,另一方面,也渴望了解相關的生理知識。這一階段是孩子生理及心理變化最大的階段。調查顯示,有64.14%的初中生家長在孩子來了月經以后才告訴她應注意性衛生保健,反映出這一時期的家庭性教育常常是在孩子出現青春期變化后才進行的,顯得簡單、被動而且滯后。盧梭指出:“始終要從天性的本身去尋找控制性的適當工具,對于性問題既不能特意回避,也不有心刺激,要引導青少年多多投入到學習和勞動中,防止懶散、孤獨,此外還應在擇業、交友、閱讀和衣著等方面避免不良的影響?!卑殡S著孩子青春期出現的變化,家長們對性教育有很強的意識,但實施起來的確存在一定難度。筆者認為,對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家長們可以用談心的方式,從青春期發育、青春期心理、性生理知識入手,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性道德觀和自我保護意識,從而學會注意青春期保健。此外,家長還可幫助孩子就網上聊天、追星現象、吸煙、喝酒和吸毒等不良社會現象進行正確分析,培養他們分辨事物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防止其出現行為偏差或誤入歧途。
  總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要理性對待,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時時留心他們的成長;既要注重言傳,又要注重身教。在培養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要學習教育知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科學、公正、理性的理念來教育孩子,才能在他們的教育中獲得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華夏.父親教育與諾貝爾天才[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90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