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文討論課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無領導小組討論”是考試體統中常見的一種考察形式,這種討論形式可以運用于人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筆者認為在人文教學中,運動該種形式的討論效果最佳。進行討論之前,教師需提前將相應的討論主題告知學生,以便其查閱資料,加深討論的深度。討論過程中,教師需做好記錄,以便討論結束后及時反饋,使學生的認知系統化、規律化。
【關鍵詞】 無領導小組討論;人文學科;教學
前不久,在一堂人文學科的新授課中,筆者將考試系統中常見的考察形式“無領導小組討論”用于其中,豐富了課堂討論的形式,也達到了高效討論的效果。如何在人文課堂中進行“無領導小組”討論?討論時有何注意事項?如何提高討論的效率?這些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一、何謂“無領導小組討論”
“無領導小組討論”也稱無組織討論,是評價技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測評技術,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對考生進行集體面試。在人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大膽借鑒這一討論形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創新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等。
在“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不給任何一個學生指定特別的角色,或者給每個學生指定一個彼此平等的角色。指導老師基本不參與討論過程,只是在討論之前向學生介紹討論的內容,提示討論所要得到的目標以及時間限制,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的極端觀點進行干預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認真觀察每位學生的表現,觀測其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說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及時記錄學生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
二、討論式教學的重要性與價值
當今學習理論方面,影響較為深遠的成果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家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實現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奧蘇泊爾認為,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的過程,即“同化”,這種聯系生成了學習的意義。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系,有利于實現學生自身知識的構建。它組織和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材料,論述和闡明對某一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基本觀點,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與討論,獲得正確的科學方法、態度和價值觀。
三、“無領導小組討論”在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課堂討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是課堂討論往往存在著分組不當的問題。課堂討論一般要經歷“小組討論”環節,而小組組成情況是討論展開和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到小組討論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的分組存在隨意性,教師往往僅根據固定的座位來分組,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或討論題目的需要,這很難保證小組內部能形成優勢互補與思維的碰撞。在此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嘗試以全班作為一個單位,進行“無領導小組討論”。要確?!盁o領導小組討論”的高效性,有以下注意事項。
?。ㄒ唬└咝в懻摰那疤帷R準備
討論之前,教師需讓同學們做與討論主題相關的知識準備,學生缺乏關于討論知識的準備,討論可能會膚淺化。筆者在講到《日本》這一課時,提前一周告知學生討論的主題,讓學生自主查閱相應的資料,當正式上課時,同學們因為有了積極的準備而顯得信心滿滿,躍躍欲試。上課鈴響之后,我在黑板上寫下“無組織討論時間:15分鐘”的字樣,然后對同學們說,活動開始后想發言的同學起立,說出你的見解,自由陳述完后就坐下,然后其他同學起立闡述,如果同時有幾名同學起立,其發言的順序是“讓女同學先發言,讓前排的同學先發言”。同學們井然有序的發言,許多同學具有獨特的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ǘ﹥热莸倪x擇——貼近生活
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而且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多是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內容。教師可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事例相聯系,作為討論的題目。對人文學科而言,通??蛇x擇貼近生活、生產實際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發展等問題,大到全球,小至鄉土。具體討論題目的設計,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
?。ㄈ┦赝摺涗浥c反饋
在簡短的引言、討論方法的說明之后,教師需做的是守望,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好記錄以便討論之后及時總結、反饋。教師需充分肯定成績,也要提出建議。教師的概括和總結可使學生的認知系統化、規律化,是升華其認識層次的關鍵。因此,教師要重視人文課堂討論的總結,注意善始善終,避免虎頭蛇尾。課堂討論的總結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
課堂討論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如教學觀念的偏差、人文知識結構的不合理、缺乏人文課堂討論方面的知識及缺乏對討論的反思等,都會影響到討論組織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努力改進人文課堂討論,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人文討論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黃京鴻. 新課程地理教學論[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9-120.
[2] 李小妹.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調查分析[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