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轉變觀念?煥發生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古典文化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增強對中華文化了解的一種重要載體。初中教材編選了較多篇目的文言文以供老師平時的教學,所以,老師在平時應該加強分析,對文言文教學方法、規律開展闡述,注重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本人在借鑒前輩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及總結自己平量的教學實踐,就如何處理初中階段文言文的 “教”與“學”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 文言文 “教”與“學”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十幾年了,但初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學大綱幾經優化,但對文言文的目標仍統一,簡單來說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淺簡的文言文能力,在教學方面強調的是字詞、句子、段落、整篇內容,這樣的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給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可能造成一部分教師,將入選在內的文言文錄成文化知識傳授,在課堂中系統對其中的字詞、句子、段落、整篇內容詳細說明,硬生生將文言文教學變成了古代漢語課,這是一大誤區,也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1]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除了繼續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簡單易懂的文言文能力之外,需對其教學價值重新定位,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并重視文化遺產的繼承。因此需要教師注意教學內容的人文及思想性,重視課程,對學生價值觀引導。但是部分教師單純追求白話文翻譯,去走出,讓過度矯正,會讓課堂走入另一個誤區,硬生生將文言文上成了古典文學課。針對上述出現的不合理的教學現象,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2]
  一、轉變觀念,走出誤區
  選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具有文學性的代表作品,如《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都是文學經典篇目,這些課文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時代感,雖然與當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但同個民族的語言是具有傳承性的。正如錢夢龍所說,現代漢語為古代漢語的發展及繼承,現代漢語句子詞匯以及修辭手法等,與古代文學均有關系,很多漢代語言中常用的句子結構,詞語意思等,從古至今并未發生多大變化,常常在現代漢語中可見,是現代書面語中。所以學生閱讀文言文時,雖然存在一定困難,但入選教材的篇目多數是一些簡單易懂的,課文還充斥大量注釋,學生在閱讀上與閱讀現代文相比,差距并不大。
  所以文言文教學需轉變觀念,了解文言文,首先重點在于“文”字,訊飛文言,詞語所認任意堆造而成。雖然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是對詞、句的準確理解,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但理解詞句的重點在于準確深入,將文章核心把握,所以語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所以文言文教學須遵守教讀文章的規律,處理好文章的詞句的關系,側重欣賞,感悟感情,想象文章中的場景,以此領悟其核心內容。這是學習文章的需求,也能更好的理解文言文詞句。故轉變觀念,才可走出誤區,才可正確定位其教學目標,核心內容包含學習什么和如何學習兩方面,兩者要相輔相成。
  二、教學設計,精心有效
  1.恰當導入,激發興趣
  文言文導入法很多,譬如介紹作者的生平軼事、引用文中名字、時代背景的;簡述與作家作品有關的軼聞趣事等,而這些導入目的在于讓學生對作者及文章大致了解,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欲望,為文本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岳陽樓記》時,本人認為可先介紹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的變革求新,在外面政治環境中增加國家競爭力,最終是被流放的經歷,引用兩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此作為總結,突出作者的愛國情愫,激發學生的敬佩之情。當學生走進文章的情感中,在對課文認真詳細閱讀,分步講解,即可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2.拓展想象,培養能力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空間,需充分利用詞典,培養學生創新力。在教《期行》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聯系身邊的同學或結合現實社會談談對于誠信的看法;在教王維《使至塞上》時,可以通過介紹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并在紙上畫出,看誰畫得最好,看誰最能體現出詩的意境;在教《小石潭記》、《三峽》和《與朱元思書》時,可以引導學生將三篇課文作對比閱讀,分析它們在語言特點、寫作手法的異同,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語文閱讀能力。“教無定法”,多種教學法,在課堂中靈活搭配使用,可不斷開拓學生思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3]
  3.聯系實際,拓寬空間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讓學生深受感動的課文,但教學結束后回到實際生活中學生還是依然故我。所以教師要學會提點,利用文章獲取感性及理性的知識。例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講完宋濂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后,提出以下問:“他的學習條件和我們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嗎?”/“現在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她相比,存在哪些不足?”問題一提出,所有學生都沉默了,似乎都在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并且受到了強烈的情緒感染,在交流答案時,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虛度光陰,并對此表示內疚,明確未來要向宋濂學習;在此基礎上,與學生一起總結課文的主題和核心。總而言之,在下雪中,要適當拉近學生和文章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可應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三、“文”“言”相融
  文言文有其獨特的語言方式,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如果在教學中人為的拆分了文和言二字,那么文言文文化內涵就會空乏人文討論,并在學習中消失的情感。所以這兩個字應該是相生相融的,以下結合《湖心亭看雪》(后文簡稱《湖》)的教學來談談我的另一些做法。[4]
  1.言中悟文
  所謂的言中悟文,是通過對言的解讀來引入其中的內容,古人對文字使用非常簡練,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這樣智慧及準確的文字結合,讀漢語言文字的特有魅力。如果可通過語言來解讀并闡述其所承載的內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以及意境。   例如,在教《湖》時,第二段有專門描繪雪景的場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莽,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一句的景物描寫,寫得最妙的是四個量詞“痕”、“點”、“芥”、“粒”。教學中如果只是純粹的詞語教學,翻譯成“像一條印記的長堤”等,那就無法領會這四個字的妙處,也無法領悟字中蘊涵的情。
  我在教《湖》時,專門為學生介紹了這四個量詞所帶有的描述性,提示一下子引起了學生求知欲,但學生并非很清楚,什么才是描述性的量詞?接著可以通過舉例加以說明,例如一彎新月、一眉新月等。學生看到“眉”這個字立刻體會出了月亮應該是細的,淡淡的。作為引子,讓學生更深刻去體會文章里的四個量詞所寫出的景物各是什么特點。因此學生很快領悟到“痕”這個字除非只是量吃那么簡單,而是把長期在白雪皚皚遼闊的天空中,那種特點,如長長的,細細的,若隱若現的充分表達出。以此作為例子類推,“點、芥、粒”作用一下子能領悟,這四個量詞連用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在遼闊蒼茫的天地間十分渺小,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作者好像要將自己融入這天與地間,這樣的文中景,這樣的文中情,雖然流進了學生心里。
  這樣的教學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領學生體悟到文當中的嚴言,再通過語言來解讀文中包含的特有內涵,既可以說是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精髓部分,比起空無一物的討論作用要強很多。
  2.文中釋言
  文文中釋言是文言文所包含的文化,以此來解釋研制“言”融“文”“言”于一體?,F在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主題,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本身時,會提升人的焦慮度。當學習主題,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時,張銳度可以降低一些,學習起來也會更輕松方便。所以如果教學中可以用文字來作為引子,用文化帶動我言,能給學生帶來更好感悟作品的內涵作用。
  《湖》中作者是“獨往心亭看雪”,“獨”這一個字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關鍵點,作者為什么會選擇在這樣的一個天氣中?(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一個人去湖心亭里看雪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很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此時教給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就是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間背景,了解作者的經歷。在了解到作者的前半生是非常優越的生活狀態,后半生卻清苦,國家與家庭的巨大變化,讓作者的心情也發生了改變。了解到這些內容之后,感受到株洲的行為并非怪僻,是一種癡情所致。作者的獨,并不是單獨或獨自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遺世獨立”。因此在在“文中釋言”中,對于“言”的解釋就不會再停留在表面,也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達到文言相融相生。
  通過實踐證明,文言文教學中只要轉變觀念,并走出誤區,達到文言相融相生,就可以極大限度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還在沉睡的語文素養。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這個道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理解,教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教則殆,只有教與學一起進步,才能讓文言文教學煥發生命力,讓學生更有自信的去學習。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04).
  [2]薛凡平.淺談文言文教學[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04).
  [3]張敦富.對文言文教學的思考[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S2).
  [4]柯群英.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想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5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