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讀思結合,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讀思結合是一難點。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五點主張:即以問促疑、啟迪思維;創設情境、披文入情;尊重差異,個性閱讀;精讀領悟,揣摩品味;因文悟道,升華情感。這對一線教師教學中應對學生讀與思分離的現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讀思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充分的讀,是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品悟語言文字味道、挖掘語言文字內涵的過程。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的獲取與形成,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對語言的理解、對語境的體味。因此,很多語文老師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已形成了高度共識。但是,如果學生的讀書僅僅是在語言文字表面滑行,讀與思分離,是難以切近語言、治靜于文本深處的。那么在課堂上,究竟該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
  一、以問促疑,啟迪思維
  一堂好的語文課,先要找到關鍵問題,讓問題成為讀文的線索、讀文的窗口,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需要體現出知識內涵、知識本質,能進入文章的內在天地,為理解課文、內化知識搭建橋梁。在這過程中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在讀中,以正確的思考來解決問題,使讀思相互交融。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礎上,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由“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蹦嫱浦燎拔牡拈喿x。采用遞進式的教學方式,抓住統領全文的中心問題“為什么說艄公是黃河的主人?”展開教學,層層深入,一步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黃河的兇險、筏子的小輕以及艄公的勇敢鎮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領悟,文章的重難點即迎刃而解。
  二、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把腦中的表象進行新的改造、組合,將文字轉化為一幅幅可感、可觸、可見的鮮活畫面,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如《燕子》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在教學中,如果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來理解“青、綠、各色鮮艷”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要想讓學生真正領悟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展開聯想: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紅的似火……他們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生怕錯過了大好春光,多么絢爛明麗的畫面呀!學生在看圖想象中仿佛覺得自己也置身于這大好春光中,盡情享受著春天的氣息。
  三、尊重差異,個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泵總€學生因個體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不同,對文本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課上,只要學生能夠在思考的基礎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不違背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公德的前提下,這些都應該被老師所尊重和珍視。教學《泉城》一文時,其中描寫七十二泉形狀和聲音的一段“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同學認為:“應該讀得越來越快,因為泉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繚亂,自然興奮不已?!庇械耐瑢W卻提出:“這四個排比句,要讀得越來越慢,給人一種余味無窮的感覺,因為七十二泉太美了......”
  四、精讀領悟,揣摩品味
  精讀中領悟,重在“巧”。閱讀只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有限,教師應該根據學生閱讀、理解的情況,巧妙、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桂花雨》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學時,圍繞文中的“浸”字指導同學們開展品讀。
  問題1:同學們,文中的“浸”字是什么意思呀?你能結合上下文說說嗎?同學們思考后,得出“浸”有浸泡、浸沒等意思,原指某物浸泡在水里,在這里指浸泡在桂花香里。讀、品、悟中,悟出了詞語使用的巧妙,也悟出了閱讀的方法。
  問題2:文中為什么要用“浸”字,用其他字行嗎?同學們在同桌之間展開了討論,嘗試用不同的字來代替,如“泡”、“沒”等,最后得出,還是用“浸”字是最確切的。他們說:用“浸”字,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桂花香味之濃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桂花的由衷喜愛之情。
  五、因文悟道,潤物無痕
  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是中外幾千年來優秀文化的精華。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抓住語文學科“文以載道”、“文道統一”這一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擁有美的靈魂、美的志向、美的人生......
  因文悟道,一要“入境”,二要“入情”,三要“入理”,循序漸進,春風化雨,潤物無痕。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有這樣兩句:“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边@里有兩個表示“看”的詞語:“眺望”和“望望”。它們究竟有何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關鍵點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品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前者表達對人民和部隊的“愛”,后者表達對敵人的“恨”。這樣既進行了詞語訓練,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從而達到“文道統一”。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法:讀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痹谡Z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讀思結合中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5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