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鄉建設專業群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求。發揮城鄉建設多學科多專業優勢,基于專業群融合,打造專業群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以云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專業群融合為背景,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實踐,構建“專業群+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即 “專業群+小語種” “專業群+創新創業”“專業群+技能競賽”“專業群+BIM技術”,提高學生特色語言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掌握新技術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以期為專業群融合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城鄉建設;專業群融合; 復合型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9)02-0033-07
人才培養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發揮城鄉建設多學科多專業優勢,基于專業群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現實意義。云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專業,經過多年積累沉淀,具有完善的學科專業群。作為學校助推的學科專業主要增長點,提出城鄉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協同育人的辦學方針。多年來學校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深化專業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城鄉建設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云南農業大學在城鄉建設領域擁有較為全面的學科專業群,涉及建筑學、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業工程5個一級學科,涵蓋建筑學、城鄉規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9個本科專業,形成相對系統的城鄉建設專業群。學校在學科專業發展上發揮農業院校工科優勢,多學科協同發展,交叉融合優勢明顯,為城鄉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打下較好的前期基礎。文章以云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專業群融合下的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在專業群交叉融合、打造專業群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以期為培養城鄉建設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借鑒。
一、城鄉建設專業群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思路
復合型人才要求將能力的綜合性、探索性、創新性相結合[2]。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建構和管理, 是關于人才培養過程質態的總體性表述[3]。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和標準的不斷提高,培養復合型人才已成為趨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刻不容緩。學校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城鄉建設多學科多專業優勢,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將教育國際化、行業發展需求、創新創業等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前瞻意識和創新意識,發揮專業群優勢,以特色建設為重點,做好多專業綜合教學改革。以4個“專業群+”為抓手,即 “專業群+小語種” “專業群+創新創業”“專業群+技能競賽”“專業群+BIM技術”,形成專業群融合背景下的“小語種+創新創業+技能競賽+BIM技術”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即特色語言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掌握新技術能力,實現培養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圖1)。
二、開展“專業群+小語種”教學,提高學生特色語言能力
?。ㄒ唬皩I群+小語種” 教學改革背景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門戶[4]。隨著“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的建設和發展,云南與東盟各個國家間的經貿交往、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等日益加強[5]。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教育國際化,在云南各高校中引起高度重視。根據前期調研和分析,目前建設行業各大型龍頭企業正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紛紛把戰略目標投向了周邊國家,巨大的建設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非常大。隨著企業的全面轉型升級,對工程建設類專業人才需求標準也會有較大調整,急需大量既懂專業知識,又具有語言交流能力的工程建設復合型人才。為此,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推進教育國際化,積極開展“專業群+小語種”教育改革,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二)“專業群+小語種”教學改革實施情況
學校根據社會行業對人才需求的發展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群+小語種”教育改革,即學生在完成專業培養的基礎上,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為期一年的南亞、東南亞語言學習訓練,前期主要進行緬甸語、泰語、老撾語、越南語等語種,后期增加柬埔寨語、馬來語、印尼語等,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具備一定小語種聽說讀寫能力的復合型人才[6]。每年選擇1~2個語種進行學習培訓,為使培訓具有較廣的覆蓋面和輻射帶動作用,橫向涵蓋城鄉建設專業群9個本科專業,縱向從大一到大四,形成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參與的立體培訓學習模式,到畢業時形成多語種多專業的畢業群體,輻射多個國家。擇優選拔學生進行語言培訓,經考核,學校頒發合格證書,并鼓勵學生參加國家非專業小語種應用能力等級考試。在學校多部門努力下,目前已完成緬甸語班、泰語班、老撾語班的培訓。經過連續開班,畢業前各專業小語種培訓人數占比達15%以上。
?。ㄈ皩I群+小語種”教學改革取得成效
由于“專業+小語種”試點班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社會行業發展需求,畢業生就業質量相對較高。首屆緬甸語班40名畢業生初次就業率100%,其中26人到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就職,占比達65%,高于普通班畢業生,就業單位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國鐵路建設集團、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和云南省設計院、云南省建投集團等云南省知名建筑單位。第二屆泰語班的畢業生更是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40名學生中已有14人與中國建設集團、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國鐵路建設集團等央企簽約,18人與碧桂園集團、云南建投集團、中天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協議,央企、大型知名企業簽約率達80%。學?!皩I+小語種”試點班畢業生就業取得“開門紅”,學生獨特優勢逐漸突顯,取得良好效果。專業結合小語種的人才培養模式,拓展學校辦學視野,使小語種學習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不僅為學生赴東盟國家工作提供了學習平臺,還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空間?!皩I+小語種”教育改革是推進學校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小語種培訓學習,不僅拓展了學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風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專業群+創新創業”培養,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一)加強對創新創業的引導和組織
當前國家正在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重大戰略,高校為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在未來生態系統中占據制高點,迫切需要培養新工科下的創新創業人才[7]。高校要把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有著內在耦合關系[8]。云南農業大學發揮農業院校中的工科優勢,重視城鄉建設專業群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課內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一方面在第一課堂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如創新理論與方法、創業基礎、創新實踐等,作為素質教育必選課,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在課外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做好第二課堂創新創業。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加強對創新創業的組織管理,依托城鄉建設專業群,發揮專業群系統全面的優勢,優化組合、優勢互補、頂層設計、超前謀劃、多措并舉,制定規章制度,出臺獎勵激勵政策,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培育創新創業項目,雙管齊下。一方面組織申報全校性、全省性、全國性創新創業項目,如云南農大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項目、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積累創新成果;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參與校賽、省賽、國賽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 如全國“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云南省大中專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節等,通過實戰訓練,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水平和能力。
(二)“專業群+創新創業” 取得成效
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師生參與積極性高,作品選題新穎、數量多、質量高,涵蓋專業面廣,具有創新性、學術性、實戰性、可操作性,在各層次創新創業競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云南農業大學第十二屆“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城鄉建設專業群共有21個科技作品參賽,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最終獲得了團體金獎。作品《景邁傣族干欄式民居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和《B-King透視繪圖尺》獲得全校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省級決賽,一項獲得金獎,一項獲得銅獎,指導教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另外,組織參加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城鄉建設專業群推薦30個作品參加學校復賽,經學校推薦,30個作品中入圍全省競賽(共42個作品)的有13個,占總參評作品的31%,入圍全省金銀獎角逐(23個作品)的有7個,占30%。城鄉建設專業群成績排名第一,取得全省4金3銀6銅的好成績,其中《互聯網+未來農場一站式服務平臺》《滴水不漏》《BBZ多功能回收機》《B-King透視繪圖尺》4件作品獲得金獎。在第九屆云南省大中專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節決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2項。其中,造價專業學生作品《新農村建設中特困農戶住房狀況調查及其危房改造的技術經濟分析——以云南祿勸縣馬鹿塘鄉特困農戶精準扶貧為例》入圍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上成績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體現了學生在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能力方面的成績,是云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專業群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體現。
四、強化“專業群+技能競賽”組織,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ㄒ唬嫿ɑ诔青l建設專業群全覆蓋的技能競賽體系
專業技能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有效提高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9]。學校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這一目標,以專業技能競賽為抓手,進行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技能訓練,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構建覆蓋城鄉建設專業群立體多維專業技能競賽體系。橫向涉及專業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9個本科專業,技能競賽類別有結構類、算量類、管理類、設計類、測量類等;縱向涉及校級、省級、國家級不同層次,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同年級學生群體。將學生技能綜合培養構建為縱橫兩大方向,系統組織開展覆蓋城鄉建設專業群的專業技能競賽,通過專業技能交叉培養,鍛煉學生跨專業領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ǘ┒鄬I融合的第二課堂專業技能競賽模式
專業技能競賽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實踐與應用結合,加強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將專業所學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動手能力[10]。通過規劃、建設和發展,構建了優秀學生團隊選拔模式和層層遞進的專業競賽平臺。通過以校賽促省賽、以省賽促國賽的多層次專業競賽模式,逐漸形成極具特色的算量大賽、沙盤大賽、設計大賽、結構大賽、測量大賽等品牌競賽項目。通過組織專項技能競賽,遴選不同專業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組成專業團隊,配備優秀教師進行指導,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的比賽,拓展學生視野、開闊學生思路,更好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還建立了專業技能競賽組織保障機制,配備了相應的實踐條件和穩定的教師隊伍,采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和獎勵機制,以競賽促學業,以成績激勵成才,提升了專業競賽水平和質量。
?。ㄈ皩I群+技能競賽”取得成效
學校以提升城鄉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互補功能,組織開展覆蓋城鄉建設專業群的專業技能競賽,培養學生跨專業交叉融合的實踐創新能力。在專業競賽中,從人才培養、參賽項目、指導團隊、學生選拔、組織形式等各方面,探索出一條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路徑,并加以發展、深入和完善,獲得較大突破,成績顯著。近年來獲全省性、全國性各類專業技能競賽獎項近100項,創造云南省高校技能競賽史上的多個最好成績,新華網、《云南日報》《云南經濟日報》分別采訪并進行了報道。目前,參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的學生比例達到城鄉建設專業群在校生的50%,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覆蓋面廣,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顯著提高。 五、實現“專業群+ BIM技術”協同,提高學生掌握新技術能力
?。ㄒ唬〣IM技術及多專業協同
BIM技術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 BIM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建筑設計、建造、運維全過程各種相關的工程數據信息,應用于工程建設的設計、建造和管理,BIM技術正在推動建筑工程設計、建造、運維管理等多方面的變革[11]。BIM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能,有著越來越大的社會需求,已成為中國建設行業就業中的新亮點。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術不僅在實際工程領域有極強的應用價值,在高校人才培養上同樣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12]。
協同是BIM的核心概念,需要多個專業相互協作,BIM技術使建筑類各專業成為互相依賴、密不可分的整體。城鄉建設專業群專業齊全的優勢,為開展多專業協同設計奠定較好的專業基礎。BIM應用于畢業設計的核心特點是多專業協同,需要團隊內多個專業的配合作業[13]。對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等不同專業畢業生進行聯合BIM畢業設計,使學生主動學習并熟練掌握BIM相關軟件操作流程,加深學生對設計、算量、施工、后期運維管理等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認識,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在更大范圍開展BIM聯合畢業設計奠定基礎,同時也是學校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ǘ┗贐IM技術的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
學校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進行BIM畢業設計,通過銜接城鄉建設各學科各專業,將第一課堂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第二課堂專業知識的應用有機結合,引領教師和學生團隊積極探索前沿知識和新技術,研究和應用BIM技術,探索BIM多專業協同作業模式。自2016年開始連續在2016屆、2017屆、2018屆畢業班中組織開展三屆BIM聯合畢業設計,提前策劃方案,擇優組建教師學生團隊,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管理,通過不斷總結完善,創新協同作業平臺,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學生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畢業作品參加全國BIM聯合畢業設計大賽,取得多個特等獎。畢業設計是學生畢業前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跨專業協作的聯合畢業設計,提升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BIM聯合畢業設計,為培養建筑類卓越工程師創造條件,進一步推動土木工程類、建筑類、管理類等各專業知識的高度融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推動實踐性教學環節虛擬模擬的探索,形成一種學習新知識、鉆研專業技能的學習氛圍,促進畢業設計工作與行業新技術結合,特別是畢業設計內容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整合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課程內容,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熟練掌握相關軟件的操作技能,全面提升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起點。
六、結語
通過在地方院校城鄉建設專業群中開展專業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突顯專業特色,融入創新思維,構建基于城鄉建設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文章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發揮相關專業優勢,打破專業界線,通過頂層設計,圍繞 “專業群+特色”,深化基于多專業的綜合教學改革,以4個“專業群+”為抓手,即 “專業群+小語種” “專業群+創新創業” “專業群+技能競賽” “專業群+BIM技術”,以提高學生特色語言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掌握新技術能力為綜合目標,構建“小語種+創新創業+技能競賽+ BIM技術”四位一體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群交叉融合,打造專業群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培養城鄉建設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旺, 杜亞麗, 丁薇. 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反思與當代創新[J]. 教育研究, 2015,36(1): 28-34.
[2] 邵云飛, 陳瑤. 共生理論視角下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0(2): 95-101.
[3] 趙倩, 宋永華, 伍宸,等. 世界一流大學引領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倫敦大學學院的文理學位項目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1): 95-101.
[4] 霍強, 劉鴻. 云南融入“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路徑及對策[J]. 對外經貿, 2017(11):90-92.
[5] 姚勤華.中緬交通互聯互通現狀與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礎設施建設為視角[J]. 社會科學, 2017(5): 25-37.
[6] 余江英. 試論“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云南關鍵語言選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7(Sup2): 137-141.
[7] 梁快, 胡順仁, 李雙,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7, 13(16):110-111.
[8] 王向陽.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J]. 科教文匯, 2016(5): 1-2.
[9] 鄭旭. 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提升土建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探索[J].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6, 7(6): 61-63.
[10]解進強,付麗茹.“以賽促學、賽教融合”主動式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17(7): 10-12.
[11] 何夕平, 陳冉, 陳燕,等.基于BIM技術土木工程專業施工類畢業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4(1): 68-70.
[12] 王建超, 張丁元, 周靜海,等. BIM 技術在建筑類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1):161-164.
[13] 楊博, 金仁和. BIM 技術在土木工程畢業設計中的應用——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J]. 科教導刊, 2017,10(30): 62-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3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