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已久的諺語深刻地揭示了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在語文教材日益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閱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人文素養呢?我認為,教師要在精心組織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自學能力、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思想陶冶情操,在讀中拓寬視野、積累知識。
關鍵詞:閱讀教學;默讀;朗讀;誦讀;瀏覽
一、在默讀中培養自學能力
默讀就是不出聲地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訓練閱讀能力的一種讀書方法。不出聲并不代表不讀,而是用心讀、潛心讀。默讀往往要求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有的放矢地讀,同時要求大腦在讀中思考分析,必要時還要圈圈劃劃做批注。只要讀得適當并能認真自讀自悟,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讀中培養語感有所感悟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方式幾乎都是一種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將小學階段幾百篇傳神動情的課文進行機械地分析使之支離破碎慘不忍睹。教師還布下天羅地網引著學生往標準答案上靠,往教案規定里鉆,使學生對原本百讀不厭愛不釋手的文章興趣全無甚至厭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沒有自己的見解,也沒有真情實感。學生只會千篇一律地表達整齊劃一地思考,靈性、悟性統統被禁錮起來。這真是語文教學莫大的悲哀??!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我認為,朗讀大可使一切盡在不言中。如果說默讀是學習一篇文章的敲門磚,那么朗讀則是進門后親切的問候和交談。學生通過朗讀徹底改變閱讀教學中“重分析、輕語感”的弊端,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文描繪的情景,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
《桂林山水》一文用優美簡練的文字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在講述這篇課文時,我重點抓了朗讀并給學生范讀。當我讀到“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時,教室里靜得連根針掉下都能聽得見。我知道我已經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了,學生已被文中優美的詞句所感染。于是,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爭相朗讀這篇課文。通過朗讀比賽,學生體會到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感受到了桂林山奇、秀、險的風姿。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還感受到比喻句、排比句的獨到魅力,感受到桂林的秀麗風光儼然就在眼前。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朗讀領悟了課文的內容,培養了語感,積累了語言。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文章需要適時地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接力讀、分角色讀等等,使學生讀有所得讀有感讀有所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錘煉語言。
三、在誦讀中體會思想陶冶情操
閱讀總是伴隨著思維和情感,思接千載浮想聯翩,情緒跌宕感情起伏。小學階段的課文,作者的感情洋溢在字里行間,通過幾次三番地誦讀定能讀出味道,與作者同悲同喜同愛同憎,甚至還能起到震撼心靈影響人一生的教育效果。所謂誦讀,就是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朗讀。
還以《桂林山水》為例,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感悟了山水的秀麗多姿并且使之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之中,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學生在誦讀時的那份投入、那份專注、那份動情,讓我覺得他們不是在讀課文,而是在吟誦一首優美的贊歌。那是對桂林秀麗風光的贊美,更是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贊美。學生能讀出這種效果,無疑歸功于通過誦讀對文章思想的體會。的確,一篇篇文字優美雋永含蓄的文章,一篇篇感人肺腑蕩氣回腸的文章,一篇篇朗朗上口如詩如畫的文章,在誦讀時,就像在品一杯香茗聽一個故事賞一幅名畫或吟一首詩詞。這樣的文章,這樣地誦讀,定能將我們帶入藝術的殿堂,享受藝術,培養美感,陶冶情操。
四、在瀏覽中拓寬視野積累知識
悠悠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語文課本中收集的文章如滄海一粟,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要做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讓課外閱讀更好地服務于課內閱讀,課內閱讀促進課外閱讀,這就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其方式莫過于瀏覽,當然,必要時也要精讀。瀏覽可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學生的讀寫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讀寫能力提高了,閱讀教學的宗旨就落到了實處。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教師要結合課文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默讀、朗讀、復述,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語感、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參考文獻:
[1]鄭美花.讓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J].課程教育研究. 2018(48)
[2]余建平.拓展課外閱讀,提高語文素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2(07)
[3]崔紹懷.中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途徑和方式[J].教育評論.2014(03)
[4]高翠任.淺談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說話寫話訓練的滲透[J].學周刊. 201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432.htm